中學課改已進行十余年,但教育體制并沒有大的改變,社會對教育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考試成績上,缺少其他的評價手段,而語文課堂教學又恰恰是最不便于用這種考試來評價的。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成了“四不象”,十分被動。造成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沒有學習興趣,滋生了學生學不學都一樣的錯誤思想,認為把時間花在語文學習上遠不如花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上,學習主體保證不了。再加上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第一缺少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學主體作用挖掘得不好。第二學生被動消極的學習態度嚴重影響課堂效率。第三語文學習的趣味性體現不夠也是一個原因。一道數學題,學生經過思考解出了,馬上產生價值實現的愉悅感,從而培育出持續的學習興趣。而當前的語文教學,課堂上是課本,課下還是課本,加上本來學生可閱讀的時間和書籍就很少。愉悅之感難以激起,長此以往,自然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這些都是語文教育中的問題癥結所在。
因此我認為,現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在評價方式等相對客觀因素短期不可能變化的情況下,唯有從建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提高語文學習興趣,改變學生被動消極的學習態度,從而達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問題。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我認為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無疑是最好方法。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成績和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關愛、平等自主、尊重個性的學習氛圍。備課時立足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做到熟悉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熟悉教材,熟悉學生,克服“以教代學,照本宣科”的傾向。教學過程要實現“三個溝通”——全員互動,人際溝通;教學整合,文化溝通;師生調適,心靈溝通;克服“居高臨下,自以為是,賣弄學問”的傾向,善于營造情景、利用情景、促變情景,建立豐富多彩的課堂情景機制。樹立“雙主體”觀念,提倡平等互動交流,著眼“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建立課堂平等交往的對話機制。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講課過程中可走到學生中間,一邊講,一邊與他們進行眼神的交流。不強迫學生一定要接受老師的答案。
2、引導學生質疑,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實質是一個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探索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幫助學生尋找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系,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3、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埃德加·富爾所著的《學會生存》一文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培養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能掌握一些學習的基本方法,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知道運用已有的條件去尋找解決問題、認識新事物、產生積極聯想的途徑,這是學生一個發展受用的財富。
4、讓學生有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
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首先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
總之,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為學生創設敢想、善思、能問的良好學習空間,設計適應學生發展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
二、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新課改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主體性,主張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培養其自主意識、自主能力和自主習慣,使其成為一個具有主體性人格的人。而合作學習可使每個學生平等地參與學習,并有充分的發言和表現自己的機會。合作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學生的進取意識、創造意識和競爭意識能較好地得到強化。合作學習可真正使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受到尊重。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認為:“學習是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學習活動的目的不僅是掌握知識與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關系”。合作學習以學習團體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團體成績為基本評價依據,因而,合作與交往能成為學生學習的主導推動因素。
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還助人走向成功。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能力,如同插上翱翔的翅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合作學習也不例外,教師提前做好安排,講清合作規則。使學生掌握必要合作技能:傾聽別人意見、如何合作討論、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糾正別人錯誤、如何汲取別人的長處、如何歸納眾人的意見。而這些技能的養成正是合作學習能力的養成。
三、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長期以來學生養成“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訓導,不想自己探究;喜歡聽講,不喜歡思考;愛照著練,不愛用心去創造。華東師大教授葉瀾說:“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就可能蛻變為‘訓獸式的活動。”一個智商再高的兒童,當他的求知探索的沖動一旦泯滅于最富相象聯想的年齡段,這個人一生的發展也就有限了;而一個國家,當它的國民的創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學生時代,那么,這個國家的發展就必然充滿危機。可見,還學生主體學習地位已是時代的必然。而探究性學習的應運而生為我們醫治教學上的“滿堂灌”、“一言堂”這一痼疾提供了良藥。狹義的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并確定研究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來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本文所談初中語文課堂的探究性學習是從廣義而言的,它的著眼點在于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學會必要的探究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養成平等態度,具備獨立精神以及相應的實踐習慣。探究不是追求某種“達成度”,價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種學習方式,是養成觀念,是提高和發展自己,是為終身學習奠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對以往“授——受”學習方式的一種挑戰。同時也使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們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常常興趣盎然,動機強烈,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效率也特別高。而“探究性學習”較之其他語文實踐活動更需要主體發揮能動性、創造性。可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研究性學習來說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價值。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教材的興趣。”只有學習者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和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從而產生研究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思考,對課文作出較為深刻甚至是獨到的評判。
綜上所述,我認為,養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助于課堂有效性的提高。
(作者簡介:胡德慶(1954-),男,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江北教育辦普九教育專干,江北初中兼職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