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新課對一堂課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一把金鑰匙,能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一個新穎的、有效的、精致的導入,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學生迅速進入本堂課的學習之中,還能在他們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學生積極情感的浪潮。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任務、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最大程度的發揮“導入”的巨大作用,讓學生在一堂課的開始便被牢牢的吸引住。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幾點優化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游戲或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生的注意力有著磁鐵般的吸引力,興趣濃厚時,也正是學生思維想象最豐富之時,其創造的靈感最易閃現。而小學階段,游戲和故事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方面,我有很大的體會。
其一,設計游戲,激發興趣。在教“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導入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任意給個數字,我一口說出能否被三整除,然后學生驗算,屢試屢中。在學生驚奇佩服下,我說:“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學了這節課后,你們也能做到……”這樣從好奇心入手,既滿足了學生“佩服”心理,又激發其想知道的興趣,加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意識,教學效果豈能不好?
其二,講故事,引發興趣。對“循環小數”一節,我以講故事開始,進入教學。首先讓學生輪流講“從前有個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在對小和尚講故事……”幾個學生講完后我問:“這個故事能講完嗎?”學生答:“講不完”。我又問:“為什么?”學生答:“它是重復的幾句話。”我說:“對,重復,那么它有規律嗎?”學生答:“每四句話一樣。”最后我說:“重復也叫循環,語言重復有規律可找,那么數字重復有沒有規律可找呢?”從而引出課題。這時進行新課,學生學習新知識興趣大增,勁頭也十足。
二、設障立疑,激發思維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維一般都從問題開始。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適當創設“問題意境”,提出疑問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積極思維。如在教學《圓的周長》這節課時,我先有目的,有步驟的組織學生復習有關圓的知識,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知識,讓學生指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并說一說怎樣計算它們的周長。為將學生的注意力及時有效地牽引到對新知的學習和探究上,我此時拿出一個教具圓,找學生饒圓一周用手摸一摸,說一說什么是圓的周長?緊接著設疑:可用什么辦法測量圓的周長?怎樣計算圓的周長?同時板書課題。“一石激起千層浪”,為學生營造出一種積極、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求知欲望。
三、 以舊聯新,搭橋鋪路
采用這種“溫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設計上要找準舊知識和新舊知識的聯結點,并因情況而異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在教五年級上冊“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節課時,可準備兩個相同的三角形紙片,教學時,先出示這兩個三角形,讓學生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圖形。學生很快便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拼好后,我問:“拼出的圖形面積你會計算嗎”學生立即答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我又啟發學生想:“拼出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原來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有何關系?”學生通過實踐拼圖這種直觀的演示,理解了原來每個三角形的面積等于拼好后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一半。從而實現了新舊知識的“遷移”。這樣,學生既溫習了舊知識,又學習了新知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四、巧設懸念,引導探究
懸念可造成一種急切等待的心理狀態,具有較強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在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時,適時設置懸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時,一上課我便對學生說:“今天我們先來做一個數學游戲”。同學們一聽做游戲,精神大振。我接著說:“只要同學們說出三角形的任意兩個角的度數(直角三角形只說出一個銳角),我便能立即說出另一個內角的度數來。如果不信請同學們在聯系本上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并度量出其中兩個角的度數,然后說給老師”。同學們心里都裝著一個謎,于是,畫呀、量呀,并且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有的想試一試老師的真偽,有的想難住老師。結果我不但說的快,還說的對。同學們通過度量驗證也確實如此。驚嘆之于,急于悟出其中的奧秘。我便抓住學生求知欲的心理,讓學生自學課本,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認真地投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之中。
當然,導入的方法遠不止以上幾種,關鍵是要靈活運用,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導入新課,都應積極做到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有的放矢,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汪金明,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河西鎮二里九年制學校,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