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制作對整個新聞的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熟練綜合地使用多種編輯制作手法,做好新聞包裝,提升新聞質量。
近年來,隨著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水平的不斷進步,后期制作對整個新聞的質量起著越來越至關重要的作用。形象的來說,后期制作就好比電視新聞的“門臉”,即使“屋里的東西”—畫面、解說詞,都很漂亮,如果“門臉”邋遢,那么整個電視新聞也就毫無美感可言,更談不上吸引觀眾了。可見后期制作已成為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
一般而言,電視新聞后期制作是指根據聲畫同一的原則,將記者采錄回來的新聞素材根據責任編輯編號的稿子進行剪輯,最終和片頭、主持人出像、音樂、字幕等合成完整的電視新聞,播出供觀眾收看。由此可以看出,制作人員需要做的基本工作主要有:電視畫面的選擇、剪輯與銜接,以及畫面與解說詞的配置。那么新聞后期制作人員需要具備那些素質才能很好地完成這些工作呢?
首先,電視新聞后期制作工作是一個多崗位的整體,主要包括圖像編輯、包裝編輯、播音員等。一條新聞要想達到播出要求,不是一個后期編輯就能完成的,必須依賴于各個崗位的默契配合,因此團隊合作觀念對于后期制作人員來說至關重要。
其次,后期制作人員必須了解當前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如果一個電視新聞后期對當前形式不聞不問,那就無法理解新聞稿件的精神實質,對聲畫的把握可能就會陷入呆板機械,因此電視新聞后期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政治觀念。
第三,電視新聞后期人員要有創新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同樣的新聞事件、同樣的新聞素材,經過不同編輯人員的二次創作,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可見新聞后期人員在編輯稿件時必須有自己的思想和編輯想法,要根據稿件原有的內容和畫面素材,努力做到聲畫合一。
《長治新聞》作為長治一個地方臺的主打新聞,雖然做了很多年,但觀眾在看時總感覺和許多大臺存在很大差距。出現這種情況,固然和地域限制以及稿件質量有關,但我認為后期制作過于平淡,視覺沖擊力不夠強,包裝不到位也是造成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電視是一門以“視覺”為主, 視、聽同步, 聲畫合一,再現客觀現實最形象、最生動的聲像藝術,聲畫的合理配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提高后期制作水平,就必須掌握以下一些編輯手法:
一、電視畫面的編輯
(一)要合乎邏輯
合乎邏輯是指畫面的組接要按照事物本身的邏輯來銜接。
1.是動作或事件的演變過程要按照時間或發展順序組接。比如,我們在報道某個工程竣工剪彩時,稿件內容會按照事件的先后順序報道,畫面也應按此組接,大致規律是遠景,多交待工程的場景全貌;全景,到會出席的領導;中景,領導剪彩;近景,特寫,介紹剪彩的局部;隨后,畫面轉入參觀場景。這里,視覺形象層次分明的按照事件的進展而進展,把新聞現場發生的一切,合乎邏輯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如臨現場。當然,事件報道也不一定全要用遠景或全景來開頭,也可以用特寫強調細節,吸引觀眾的注意,然后再介紹環境的全貌。但是不論畫面如何安排都要合乎邏輯,有層次。如果組接的順序不對, 圖像傳遞的意義也會相應發生變化,所介紹的事件肯定會與實際發生的事實不符, 所表達的思想與新聞本來要表述的主題也會不合。所以, 后期制作要想提升電視新聞報道質量,就應該考慮到畫面內在邏輯。
2.是注意環境依據和人物交代的合理性。人們在觀察事物時, 一般總是由遠及近, 先粗后細,或者先知局部而后推及整體。我們在制作節目的時候,也要注意觀眾的視覺心理。如果畫面剪接與事物發展進程合拍,是從大景別到小景別或從小景別到大景別這樣的組接方式, 在視覺上就會十分流暢。當介紹某個人時, 畫面上這時一般應出現包容他的鏡頭,或近景或全景或特寫。而不應是以別人為主體的搶眼鏡頭, 至少畫面主體是中性的。
(二)要合乎畫面切換規律
電視片中的所有鏡頭都可以被劃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固定鏡頭,是指攝像機的機身、機位、鏡頭焦距均不發生變化所拍攝的鏡頭。另一類叫運動鏡頭,是指攝像機的機身、機位、鏡頭焦距有一者發生變化所拍攝的鏡頭。在編輯畫面時, 要做到上下鏡頭之間合理銜接, 就必須按主題要求選好固定鏡頭和運動鏡頭的剪接點。
1.是可以動接動,但是兩個視覺上有明顯動態的鏡頭組接時要注意兩個畫面之間運動的方式和記者拍攝時推拉搖移的速度是否一致。
2.是可以靜接靜,也就是固定鏡頭的組接,在組接時要防止同景別、同機位的靜止畫面的組接。
3.是可以動接靜或靜接動。動感明顯的鏡頭和無明顯動感的鏡頭間的切換,使畫面有強烈的沖擊。
4.要遵循視覺效果的規律, 以免造成畫面混亂, 影響新聞事件的表達。后期制作人員在剪輯畫面過程中,首先要閱覽全部采訪的圖像,確定報道的主體,然后結合鏡頭的特點考慮剪輯的順序,尋找每個鏡頭的切換點。由于畫面主體有靜止的也有運動的,如畫面靜止的可采用固定鏡頭相互連接,鏡頭過渡要注意不能出現平跳現象,使過渡流暢,表達出明確主題的節奏感。對于反映看不見的思想性、理論性的一些內容,要使解說詞嚴謹地與畫面相互配合,在剪輯時應采用虛實轉化的手法,形成具有旋律美的組合。
(三)要把握畫面的節奏
鏡頭轉換的節奏是新聞審美價值重要體現, 對電視新聞的新鮮感、藝術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影響電視新聞節奏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鏡頭的長短, 鏡頭過長令人生厭, 過短則讓人看不明白,感覺很跳。合理的畫面長度, 必然由后期制作最后確定。
1.要依據景別來確定鏡頭的長度。對標準固定鏡頭來說, 不同景別看清楚鏡頭內容的時間是不同的。一般全景為7~8 秒, 中景為4~5 秒,近景為2.5~3 秒, 特寫為1.5~2秒。
2.要根據表達的內容確定鏡頭長度。重大的會議新聞, 如兩會報道, 內容嚴肅、氣氛莊重, 政治性強,抽象的理論多, 節奏就應沉穩、舒緩,景別宜大不宜小, 鏡頭宜長不宜短, 推、拉、搖、移的速度要從容不迫。因為沉穩、舒緩的節奏便于觀眾去思考新聞的內容。但換成是“六一”兒童節的新聞,節奏就應該活潑、歡快, 鏡頭宜短不宜長, 可多用特寫和近景,以表現孩子們的天真可愛; 角度也應多變, 以表現孩子們的活力和朝氣。
二、聲音的編輯
電視新聞節目的聲音由語言、音響和音樂三部分組成。各種聲音要素的組合配置,要和而不同,繁而不亂,彼此緊密聯系成一個整體。
(一)語言的處理
1.對播音語言的處理。衡量播音語言的優劣,除了審查文字是否準確流暢、發音是否準確外,還要考慮從語言與表達內容、節目風格、表現形式的配合等不同角度綜合考慮。
首先,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選擇與節目風格相合的人配畫外音;其次,錄音時要注意把握整體風格,仔細處理情緒的起伏與節奏的張弛,與內容相統一,與畫面相協調。第三,準確控制與畫面的對位情況。
2.同期聲的編輯。對同期聲進行編輯時,要盡可能保持內容的連貫性,如遇到講話者內容過長,語言羅嗦時,刪減會搞的畫面支離破碎,因此在編輯同期聲時要配合相關的畫面,以改變傳播效果。
3.音樂的使用。編輯新聞時,要盡量使用背景音樂,以增強新聞的現場感。
(二)聲畫同步
在新聞剪輯時, 很多人沒有注意鏡頭畫面與解說詞的合理配合。有的盲目讓畫面跟著解說詞, 以至于把畫面剪接稱為“填圖像”。有的新聞是聲畫兩張皮,解說詞和畫面完全不匹配。理想的聲畫配置應該是聲畫同步, 讓聲音與畫面同時敘述同一事實,這樣才能方便觀眾的接受與理解。
三、深化主題,巧用“包裝”手段
隨著科技的發展,善于運用非線編輯技術,將是電視新聞競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如在不影響新聞真實感的前提下,片頭、片尾、標題、編輯畫面等方面加一點特技“包裝”,讓觀眾在看新聞時感受畫面中的視覺效果,會加深對新聞內容的理解和印象。
(一)標題模板
新聞節目向觀眾所表述的是政府的的聲音、群眾的呼聲,它的內容必須是權威的、真實的、具有說服力的,因此它的標題字幕的顏色和字體必須清晰、端莊,給人的感覺應該是毋庸置疑的,說一不二的。一般我們通常采用的字體有黑體、宋體、楷體等。字體端莊不顯呆板,筆畫寬緊張馳適度,看起來非常清晰舒適。這樣整體效果既清晰又協調,采訪同期聲的字幕可以采用漸變色式半透明的色塊制作成標版。考慮新聞節目的緊湊感,字幕的切換方式一般可以采用比較干凈、利落的劃像方式。
(二)角標的制作
新聞制作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一條條新聞加上播音員的口播,疊加上字幕,按照一定的次序合成一檔整體節目。其實如果要想把一檔新聞節目作得精致,工夫就遠遠不止這些了。如同經營一張報紙的版面,報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新聞節目中,我們也應該根據整檔新聞節目中的小專欄、小板塊,制作一些精美而又簡潔的角標,既對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大增加了畫面的美感。角標的制作一般都是由幾個精煉的字和一些提示性的或抽象性的色塊、圖案組成的,如《為生態文明播綠》、《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推行“四議兩公開”》、等等,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主要精神,通過圖片掃描和圖形處理軟件,設計出一個精巧、醒目、別致的小角標,適時疊加在畫面的左(右)下方。這些角標個頭雖然不大,但對我們制作人員的要求卻不低,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水平,否則就會感到黔驢技窮,制作出來的東西也就千篇一律,毫無個性了。
(三)數字的包裝應用
在做電視新聞時,數字的對比是免不了的,如果我們干巴巴的念數字,會讓觀眾聽的繁瑣。如果采用圓柱體劃分比例或箭頭的指向來表達數據的增加或減少,就會直觀很多,也會給新聞增色不少。
(四)播音員出像畫面的設計
播音員出像時,畫面可能比較單調,此時怎樣想方設法使屏幕能夠豐富一些呢?我們可以在播音員的右上方摳出一個畫中畫,向觀眾展示該新聞的主體畫面,也可以設計出一個個簡潔明快的圖片,疊加在播音員的右上方,這種形式類似于圖像主題詞。比如這條新聞是關于公交車的,就疊加上一幅公交車的畫面;是關于房地產的新聞,就疊加上一幅樓房的畫面等等,簡潔明了,觀眾一看就知道播音員現在說的是什么內容。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新聞節目的包裝一定要注重整體色調的和諧統一,不能上面戴了紅帽子,下面穿了綠衣服,這樣會顯得不倫不類。我們首先要根據演播室的布景、燈光,確定整檔新聞節目的基本色調。比如演播室的背景以藍色為主,那么播音員的服裝就應盡量避免藍色,否則就會讓人覺得播音員被背景淹沒的感覺,播音員的主體作用就不能完全體現出來。同時我們欄目片頭、標題、角標、包括片尾滾動字幕都要兼顧整體色調,做到協調統一。這樣我們的整檔新聞就比較和諧,觀眾看了賞心悅目,從而達到好的收視效果。
總而言之,若想提高電視新聞后期制作水平,還需我們努力加強自身修養,在細微之處多動腦筋、多下功夫,把我們的新聞打扮得漂漂亮亮,人見人愛。
(作者簡介:李燕玲(1973.6-),女,長治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責任編輯,山西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