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玲
由董潔、何潤東主演的07版《梁祝》是一部難得的佳作。無論在人物的重新塑造還是在意象的設計上,該劇都做了大膽創新,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該劇以其獨特的改編形式向我們詮釋了“真愛不變,至死不渝”的愛情真諦,讓我們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感受到一種真情的溫暖。
梁祝的愛情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每每提起梁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山伯與英臺化蝶雙飛的情景,此時若再響起梁祝的小提琴曲,我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油然生起一種莫名的感動。正因其這種獨特的魅力,根據“梁祝”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近年來不斷地被搬上熒屏,從越劇到電影,從動畫片到電視劇,數目有十幾種之多。在這些改編的影視作品中,2007年陳俊良執導的,由何潤東、董潔和陳冠霖主演的新版《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部難得的正劇。它在忠實于原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和創新,因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一、人物的重新塑造:馬文才——反面人物的另一種“可能”
新版《梁祝》的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它重新塑造了馬文才這一反面人物形象。這里的“重新塑造”并不是說馬文才由一個反面人物變成了正面人物,而是指該劇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馬文才,讓我們意識到原來馬文才還有這樣不為人知的一面。在原著和其他幾版“梁祝”中,馬文才無一例外地都被塑造成一個“不學無術”且又“貪財好色”的花花公子形象,這樣一個反面角色是沒有什么人格魅力的,觀眾自然不會對他產生好感。而在07版《梁祝》中,這一情況就發生了顯著變化,馬文才一改往日的“花花公子”形象,驟然變身為一個“文武雙全”“英俊冷酷”且“用情專一”的“官二代”。比起老實憨厚的梁山伯,他具有了另一種魅力。
首先,該劇大大增加了馬文才的戲份。在劇作的第二集,他就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觀眾見面了:騎著駿馬、身掛弓箭,那么的不可一世。和梁山伯一樣,馬文才與祝英臺也是同窗三年,但不同的是,他比梁山伯更早地意識到這個舉止與其他男人截然不同的祝英臺就是祝九妹。所以當梁山伯對祝英臺的感情還只是“兄弟之情”時,馬文才早已深深地愛上了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女子。由此可見,馬文才對祝英臺的感情并不比梁山伯的弱。
其次,該劇中,馬文才的性格不再單一。他雖心狠手辣,但極少“暗箭傷人”。他雖陰晴不定,但向來“說話算話”。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雖冷酷無情,但卻感情專一。劇中馬文才的愛情網絡極其簡單,自始至終他只對祝英臺動過情。面對其他女子,他連看都不會看。所以當花魁娘子“玉無瑕”向他調情時,他居然會羞得臉紅。可見馬文才絕非一個好色之徒,他對祝英臺的愛是真誠的。可惜的是,在父親“棍棒教育”下長大的馬文才不懂得“愛情不是比賽,愛人不是獵物”,所以盡管他用盡心機,但最終還是“一場空”,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劇作對馬文才孤僻性格的形成做了必要的解釋,通過鏡頭多次的“閃回”,我們了解到原來馬文才有個不幸的童年,因此成年后的馬文才變得冷酷無情,爭強好勝也就是必然的了。這一細節的增加,讓馬文才的“壞”變得不再不可原諒,甚至人們還會去同情這樣一個反面角色。他不再是一個“扁平人物”,而是擁有多個側面的“立體人物”,這的確是該劇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一大成功。
二、設計匠心獨運的意象:“桃花”與“風箏”——理想與自由的化身
“意象”簡單地說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事物,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意象運用的成功與否往往會關系到一部作品表情達意的成敗。07版《梁祝》成功地運用了這種藝術手法,設計出“桃花”和“蝴蝶風箏”這兩個寓意極深的意象來,充分展示了該劇“對理想與自由愛情追求”的主題。
首先來看“桃花”。該劇之所以要把故事的時代背景安排在東晉是有其特殊用意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讓“桃花”這一意象成為“有本之木”。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該劇大膽地請出“桃花源“的主人——“五柳先生”陶淵明。劇中的陶淵明一身青衣,樂天知命,詼諧幽默,極具魏晉風度。在“五柳先生”那個寧靜美麗的“世外桃源”里我們首次見到了“桃花”這一意象,粉紅的桃花開遍了山林,遠遠望去如煙如云。喜愛寧靜的祝英臺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里。就是從這里英臺得到了她和山伯之間的第一株桃花。他們把承載了寧靜和希望的桃花種在書院里,盡管這片桃林幾被風雨毀壞,但風雨過后,“桃花依舊笑春風”,他們又能在這片桃林里背靠背彼此訴說著心事,任憑片片桃花飛舞。如果說書院的桃花代表了二人的“生活理想”,那么種在河堤上的桃花則無疑是二人“愛情理想”的象征。他們在這片桃林里相約要終身廝守、白頭偕老,在桃花的映襯下一切都那么的祥和。
如果說“桃花”代表了“理想”,那么“風箏”則是“自由”的化身。梁祝愛情之所以感動我們就在于二人對自由愛情的那份執著追求。在魏晉那個極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梁祝的愛情無疑是極具反抗意義的。為了充分表現這一主題,該劇設計了“蝴蝶風箏”這一特殊意象。忘不了萬籟俱寂的夜晚梁祝在書院放風箏的那種靜謐安詳,忘不了他們在河堤桃林里放風箏的情意綿綿,更忘不了山伯病死桃園時,那只斷了線的風箏驟然墜落于英臺閨房的黯然神傷。至此,蝴蝶風箏完成了它的使命。雖然現實生活中梁祝“自由愛情”的理想沒有實現,但最終二人用真情感動了上天,化為蝴蝶雙飛花間,真的像風箏一樣自由地飛翔于天。
“桃花”與“風箏”的運用,不僅讓劇作的畫面顯得唯美動人,而且使該劇“追求理想與自由愛情”的主題更加突出。在悲劇的基調之外,為作品營造了一種浪漫的氣氛。
三、增加新的女性角色:詮釋愛的真諦
07版《梁祝》中女性角色大大增多,除原著中已有的女性角色之外,又增加了黃良玉、謝道韞、小惠、王蘭以及谷心蓮等人物。這些女性都有對真愛的渴望,但卻因心性、觀念以及地位的不同對愛情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劇中的謝道韞文武兼備,才貌雙全,而且能夠走出閨門,來到書院教書育人,讓天下男子都刮目相看。但即使這樣一位女性,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也做不了主,而只能聽命于“皇恩”。所以她和王凝之的婚姻并不幸福。
如果說謝道韞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愛情是因為她的反抗不夠徹底,那么 “敢于逃婚私奔情郎”反叛者的黃良玉為什么也得不到理想的愛情呢?劇作給出的答案是:因為秦京生的背叛。與她私奔的秦京生在愛人與名利的抉擇中拋棄了她,這還不夠,還讓她用身體為自己賺取求學的錢財。而良玉卻還幻想著,自己的付出終會讓他回心轉意,但秦京生的一句“賤人”讓她徹底清醒了,“癡心錯付,回頭向誰”,萬劫不復的良玉難與英齊再續前緣,最后只能委身做了馬太守的小妾,面對菱花鏡獨自憔悴。可見女性的愛情反叛是多么的艱難,她們視愛情為宗教,為了理想中的愛情她們不惜以“終身幸福”為賭注,而又有幾人能在這場賭博中取勝呢?如果可以重來,良玉一定希望自己當時能夠不那么堅定,不那么決絕,這樣她也不會輸得如此慘烈。
既然以上兩種都得不到真愛,那么是不是與真心愛自己的人在一起就會得到幸福呢?谷心蓮的愛情故事告訴我們:“也不是”。生性剛烈、氣度狹窄的谷心蓮原本是個心地較善的漁家女,她喜歡雖然家貧但仍為士族的梁山伯,卻討厭真心愛她但出身卑微的書院廚子——蘇安。但當她得知梁山伯心中只有祝英臺時,她開始了自己瘋狂的報復行為。她把蘇安的愛情當做報復的工具,“搶劫祝家莊”“砍傷祝英齊”,“謀害祝英臺”,當一切壞事都做盡后,她也迎來了上天的懲罰——偏執的愛恨讓所有人都離開了她。
那么什么才是“真愛”呢?該劇在結尾亮出了它的答案,那就是梁祝之間那“此生分離,至死不渝;生不同衾,死當同穴”的千古摯愛。當英臺跳下船來,飛奔向山伯的墳墓時,她露出了那久違的笑容。當墳墓裂開時,她既沒有害怕也沒有猶豫,而是心甘情愿地跳入墳墓,因為她明白這不是“死”而是“生”。所以最后他們化作穿花蛺蝶,再也沒有分開過。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07版《梁祝》以其獨特的改編形式再次演繹了這亙古不變的愛情絕唱。它就像一股清爽的春風吹開我們的心扉,讓我們相信原來世間還有這樣的愛情,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顧希佳.中國傳說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M].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2]魏玉蓮.真愛永恒——評新版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臺[J].電影評介,2009(2).
[3]劉衛英,馬彥芳.梁祝母題的當代延續與創新——新版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女性主義解讀[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10).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文系08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