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在其產生的初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越來越與現代城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社會管理不相適應,對城中村進行改造已勢在必行。傳統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雖然各有其實施的優勢,但其所共有的劣勢和缺陷也不容忽視。在以人為本的今天必須構建新型的改造模式,將民主理論,特別是協商民主理論滲透進城中村改造的過程中。
一、何為城中村
根據百度百科對城中村的界定,城中村從狹義上說,是指農村村落在城市化進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農民轉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變成的居民區,亦稱為“都市里的村莊”。從廣義上說,是指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滯后于時代發展步伐、游離于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區。城中村是中國大陸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有的現象。城中村的內部通常沒有統一的規劃和管理,以低矮擁擠的違章建筑為主、環境臟亂、人流混雜、治安混亂、基礎設施不配套、游離于城市管理體制之外,成為了都市的“癌癥”。從地域角度上講,它屬于城市的范疇。從社會性質的角度上說,仍保留了傳統農村的因素。具有城市與農村雙重特征的城中村究其產生原因,同中國的城鄉二元體制、以及土地所有制度等多種因素有關。同時,城中村也被許多學者認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貧民窟的表現形式。
二、以協商民主理論構建城中村改造的民主模式
在民主理論發展的兩千年歷史中,學者們發現民主、解釋民主并推翻民主。所以我們必須在構建城中村改造的民主模式中找到適合城中村,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理論。
赫爾德認為民主觀念中“各種不同的觀點相互沖突的歷史內容包含著這樣一種斗爭:民主究竟意味著人民的某種權利(即公民從事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一種生活方式),還是意味著一種決策的手段(即一種使通過選舉而掌握了權力的代表們所做的決定合法化的手段)。”①赫爾德更直接的對民主進行了劃分,“民主的不同模式可以被合理的劃分為兩大形式:即直接地或參與地民主(一種公民可以直接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制度)和自由的或代議的民主(一種在”法治“的框架之內通過選任的“官員”來“代表”公民的利益或觀點而實行統治的制度。”②在這種民主的發展歷程中,共和主義民主和自由主義民主的分歧和爭論成為民主理論演化和發展的主線,是近代以來民族理論分化的兩大基本流派。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社會復雜性增多和大規模社會不平等的存在,自由主義取向的代議制民主在實踐中不斷受到挑戰,并逐漸與其所堅守的民主理念相悖。比如,政治代表的活動與決策逐漸遠離公民的生活和視線,邊緣權利的利益得不到反映,經濟生活的不平等削弱了平等原則在政治生活中的運用。行政領域或治理領域的民主化的發展傾向,也激起了公民自治的理想。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和反思自由主義民主模式,特別是那種通過投票和聚合公民利益和偏好的選舉民主是否是民主的唯一合法模式。在此背景下,20世紀后期,協商民主成為超越兩種傳統民主理論的新范式。
協商民主是指聚集或組織起來進行協商、辯論、商量、商議。其基本含義是指自由和平等的公民通過公共協商進行決策。③根據對協商民主的概念模式分析,以及協商民主與自由主義民主和共和主義民主的區別,可以得出協商民主具有以下幾種基本特征:
1.多元性。多元性是協商民主的重要前提,也是協商民主的關鍵特征,它規定了協商民主的問題特質和主要任務。協商民主承認差異和多元,通過對話和交流促進文化間關于沖突的而不是特殊文化的集體目標的共同協商。這種對話和交流可以產生不同程度的一致或共識。用瓦拉德茲的話講,“協商民主作為一種有巨大潛能的民主治理形式,能夠有效回應文化間的對話和多元文化社會認識的某些核心問題,它尤其強調對公共利益的責任,促進政治話語的相互理解,辨別所有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視所有人需求與利益的具有集體約束力的政策。”④
2.包容性。從主體角度看,包容性是指所有的公民或者說政治共同體的每個成員都具有平等參與決策的權利。在協商過程中,不存在協商機構中某些成員不重要的假設。從協商決策程序上看,每個公民都可參與到政治對話中,并有表達和被傾聽的平等權利。
3.理性。理性是協商民主的核心特征。與建立在討價還價和投票遮上大部分民主系統相比,協商民主更強調辯論的重要性。協商民主所得出的決議是由在協商過程中的理由決定的。而不是依賴社會經濟資源或者政治權力所產生的非對稱性,而是依賴哈貝馬斯所說的“更好的觀點的力量”。
4.程序性。協商民主的程序性特征是指任何以達到理解為目的的交往行動能個都包括潛在的、不受語境制約的、要求迫切的社會標準。
5.公共性。瓦拉雷茲認為“公共協商的主要目標不是狹隘的追求個人利益,二是利用公共理性尋求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所有人需求和利益的政策,協商過程的參與者表達了他們對所有公民政治平等信念。”⑤
6.共識性。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對協商民主來說是個必然性的要求。因為公共協商是一種多元的而非集體的或個人性的主體的合作性的活動,它的目標是那些有著不同視角和利益的人們一起來解決某個問題,這是一個必須以對問題的一致理解為起點的過程。公共協商過程是的每個人都從他或她自身的看法中提煉理性并吸收他人的觀點,或者,每個人都根據正在提出的新的理性修正在共有的信念。理性協商受公共性引導的事實能夠導致對實質性觀點的修正,從而使某種道德妥協成為可能。
根據上述對協商民主概念及其特征的分析可以發現,這種具有超越性的民主理論,為城中村的改造難問題提供一種解決模式。協商民主與中國城中村的契合點在于:
1.城中村的改造涉及的利益主體復雜多樣,各個主體之間的矛盾與差異很大,傳統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往往偏于一方而忽視另外一方,尤其是弱勢群體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而協商民主的多元性特征承認差異和多元,通過對話和交流促進文化間關于沖突的而不是特殊文化的集體目標的共同協商。所以協商民主理論能夠解決城中村改造的主體間不平等的問題。
2.為城中村的改造必然涉及到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紛爭問題,并且城中村內村民的利益損耗又是很多改造無法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而協商民主的包容性特征使每個公民都可參與到政治對話中,并有表達和被傾聽的平等權利。并且能夠平等對待他人的利益,還要求提出他人和政治上可接受的各種觀點和理由,試圖包容公民的希望、計劃和愿望,并找到恰當的解決辦法。
3.傳統城中村的改造過程中很多決議的形成是依賴社會經濟資源或者政治權力得出的,這種決議由于缺少理性的辯論往往在合法性和合理性上存在相當大的問題。而且一旦在具體的實踐中出現爭議,做出決議的主體就當然成為城中村改造的其他主體所詰難的對象。
4.城中村的改造過程中出現很有由于各方面利益未得到解決或者在各方面意見差異很小的情形下,使得決議出現無法通過,改造方案無法執行,耽誤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協商民主的共識性能夠使理性協商受公共性引導的事實導致對實質性觀點的修正,從而使某種道德妥協成為可能。在明顯的道德妥協中,參與者并不會修正共同框架以獲得全體一致,所以這種妥協在很多情形下能夠成為改造順利的進行的關鍵因素。
5. 協商民主對于歐美來講,是正在討論和研究的一種新的民主形式。對中國來講,恰恰相反,中國人學會選舉(票決)民主是近代以來的事情,而且現在我們還不是很成熟,還在繼續完善。而協商民主對中國人是有悠久傳統的,如建國初期我國就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又如如浙江溫嶺、河北邯鄲的民主懇談會,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或者人民政府召開公共政策聽證會等等。
三、結語
只有走“民主化”的城中村改造道路,才能使拆遷安置的矛盾減少到最小,才能得到住戶的支持,進而使城中村改造的速度加快。只有堅持民主的改造模式才能最終在減少政府壓力,緩解政府與居民矛盾,提高開發商利潤,降低改造成本與保障居民利益之間求得真正的平衡。
注釋:
①戴維赫爾德著,繼榮譯.民主的模式.央編譯出版社.2004.4。
②戴維赫爾德著,繼榮譯. 民主的模式.央編譯出版社.2004.6。
③韓冬梅.西方協商理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
④轉引自韓冬梅.西方協商理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44。
(作者簡介:杜騰,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2010級法學理論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