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艷
國家利益是一個反復被各種媒體、文件乃至法律提及的概念,但在宏大表象的背后,對其內涵與外延的界定卻缺乏應有的明晰與嚴謹。以國家利益為題的文章大多只是對其進行孤立的分析,以國家為切入點,從政府的職能和義務角度對國家利益的內涵進行論述并界定其外延,造成了學界對國家利益的理解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國家利益的過崇高化,二是國際利益與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混用。
一、龐德利益三分法中的國家利益
龐德基于實踐的角度,在考察了人們提出并要求法律予以保護和認可的需求與請求后,將利益分為“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為的是對各種需求更好的理解。下面我們來分別看一下各種利益的內涵與外延。
個人利益。龐德認為個人利益是指“直接包含在個人生活中并以這種生活的名義而提出的各種要求、需要或愿望。”龐德對個人利益非常看重,他認為:“在文明社會,人們必須能夠確保,他們可以出于為自己謀利益的目的,控制他們發現的并劃歸他們使用的東西,控制通過他們自己的勞動而創造的東西和控制基于現存社會、經濟秩序所獲得東西。正如我們所知,這是文明社會的一個法律前提”。
公共利益。龐德所說的公共利益指的是“包含在一個政治組織社會生活中并基于這一組織的地位而提出的各種要求、需要或愿望。”①這里政治組織指國家,其基于自身社會所提出要求、主張或愿望。龐德在《法理學》第三卷中,對公共利益的論述僅為一章,且與社會利益多有重合,但有兩點較為明確:(1)“龐德所認為的公共利益是以作為有組織的合法實體的名義所宣稱的利益,公共利益的擁有者是一個具體且客觀存在的組織”;(2)這個組織主要指國家,并且公共利益常常以國家為名義提出要求。
二、國家利益于我國的迷失與異化
龐德的思想在我國理論界影響廣泛而深遠,其利益理論作為龐德對法學理論的重要貢獻也受到了極高的重視。近年來雖然法治理念的推廣和制度的不斷完善,但國家利益仍然遠遠超越其應有的界限,對社會利益不斷蟬食,并大大限制了個人利益的實現。下面從法律和現實兩方面來論述這種放縱帶來的結果。
1.法條里的國家利益。在我國法律條文中對于利益種類的表達是較為混亂的,對于國家利益的內涵的應用在不同法律條文中也相差甚遠,不過總的來說可以歸為兩種,第一種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其他利益;第二種是公共利益、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混用,無視三者差別。
2.現實中的國家利益。09年末,北大五教授的一紙聯名信直遞中南海,力諫修改《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與此同時成都一名老嫗也為了保護自己的房產而在屋頂自焚,早已甚囂塵上的房屋拆遷問題一時間被推至了風口浪尖。《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與上位法的種種沖突,早已得到了多方論證,而本文關注的“國家利益”在房屋拆遷和土地征收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當然,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非常復雜,但必須承認,長期以來對國家利益內涵理解的夸大與異化,確確實實的影響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實現,國家利益同其他一切利益一樣都應有其明確的范圍,任何溢出的利益都應被認定為是不正當的,是應該受到問責的。
三、對國家利益的再認識
1.“國家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界定。“公共利益”是一種屬于集體組織的利益。所謂集體組織可定義為“許多人結合起來的有組織的整體”,根據集體組成的原因——即人們結合的原因,集體可以劃分為三種:公民集體、職業集體和價值集體。
相比較“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而言,“公共利益”內容的特殊性在于兼具“內部性”和“外部性”。具體來說就是,某一集體組織一方面在同與自己相當的其他組織交往時,如同個人維護個人利益一樣,在追求本組織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時,防范著他人對自己利益的侵犯,這是“內部性”的表現;另一方面則在自己組織內部要求單位個體承擔起對整個組織的責任,這里又體現了“外部性”,而且相對于整個社會,一個組織往往相當于其中的一個單位個體,同時也肩負著推動整個社會發展的某些功能,其自身也應發揮“正的外部性”。所以,公共利益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兩種:集體組織為了存在而產生的利益;集體組織為了履行其基本職能而產生的利益。
2.界定嚴格的國家利益。(1)國家利益內涵的狹義理解。“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混用是造成現實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三者雖然具有一定的重疊性,但卻具有本質的不同,故為唯有狹義的理解國家利益才能實現利益劃分體系的完善與自洽,更重要的是唯有在狹義上理解國家利益才能有理由為了更高位階的利益的實現而對其做出必要的限制。回歸國家利益的本意,其實就是國家作為一個政治組織維護政治統治需要的滿足,側重于國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是統治階級的利益。主要體現為:國家的安全利益、外交利益、軍事利益以及意識形態利益等等,以維護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為目的。(2)社會利益保衛者的多元化。前文已論述,國家一個很重要的身份就是社會利益的保衛者,但我們要注意,國家絕不是唯一的保衛者。公共利益是從個人利益到社會利益的橋梁,其存在意義就在于一方面保護弱者的個人利益不被非法侵害,同時防止強者對個人利益的過分追求而侵害社會利益,可以說社會利益的實現是公共利益的本質追求和根本落腳點,這就意味著每一個公共利益的主體都應該是社會利益的保衛者。在龐德的時代,集體組織中唯有國家有這種能力和可能性,而且囿于傳統經濟政治理論,國家在履行其責任時總是束手束腳,難以有所作為,所以龐德才會直接點出國家作為公共利益的承擔者,讓其肩負起保衛社會利益的重任。
確認社會利益保衛者的多元性,否定國家的絕對話語權,讓更多的主體有資格去主張社會利益,這樣才能讓不同主體之間相互監督彼此制約,如此才能實現社會利益的真正彰顯。(3)法律的適當介入。“公共利益”被一些學者成為“公法學基石性范疇”,我國法律中亦有很多關于“公共利益”的法條,但多是直接拿來便用,缺乏對其內涵的權威法律闡釋,通常由國家機構公職人員在需要時針對具體事件闡明。同時對其闡明所應依據的標準和原則也沒有相關規定,這樣以來,就為其提供了過大的發揮空間,這就像只有牧羊犬有資格說明什么是牧羊犬。
讓國家利益回歸本源,承認多種集體組織的社會利益保衛者的身份,并完善法律規范,強化法院的作用,做到了這些,國家利益才會在一個恰當的范圍內應用,社會利益才可能真正實現。
四、結語
相較龐德的時代,無論是社會本身還是集體組織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支撐舊的三分法的條件要么已經消失,要么轉向了它的反面,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仍然堅持國家利益的特殊地位,而忽略其與其他集體組織的共性,無疑是走向了龐德理論的反面,更走向了社會的反面。所以我們在肯定其分析思路的同時對具體表述必須做出符合時代的修正,這是對大師最好的致敬!國家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分離,是社會利益的一飛沖天,而國家利益融入集體組織利益則是國家利益徹底的走下神壇。唯有國家利益同其他集體組織利益一樣受到嚴格的監督和限制,摘掉其頭上的神圣光環,社會利益才能真正的走向獨立,實現其真正價值!
注釋:
①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學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7轉引自:龐德的法律的社會控制論[D].蔣解放.碩士學位論文,2007。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