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實驗中心,陜西西安710613)
淺談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學考核的效果分析
李艷麗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實驗中心,陜西西安710613)
通過對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學考核方法的改革,對實驗內容進行統籌安排、整體優化,降低單調的演示、驗證性實驗的比例,增加設計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的比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學考核;效果分析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屬于形態學科。長期以來,學生一直反映組織學與胚胎學枯燥乏味,缺乏學習興趣,學校又只注重理論教學和理論考試,而忽視了實踐教學和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造成了學生單純追求分數,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溫家寶指出“我國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使學生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是本門課程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因此,在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學中,注重實驗教學,以實驗考試為突破口,對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學考核進行改革,對實驗內容進行統籌安排、整體優化,降低單調的演示、驗證性實驗的比例,增加設計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的比例,引導學生注重實驗和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探索欲望和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 對象
對象為2008級、2009級護理學專業6個專科班276名學生,其中,2008級3個班143名學生為對照組、2009級3個班133名學生為實驗組。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實驗考試方法:一學期實驗課結束后進行實驗考試,分發切片,然后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組織微細結構和在數碼顯微互動視屏上指認結構。實驗組的實驗考核采用改革后的實驗考試辦法。然后進行一學期的實驗考試成績匯總與分析,采用u檢驗。
2.1 采用多種考試形式
2.1.1 抽簽考試采用分組考試,在考試之前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出好題簽,考試時學生隨機抽題,按照題簽的內容和要求進行答題。分3種形式:(1)給繪圖注名稱,(2)按結構名稱繪出示意圖,(3)在微細結構標本模型上指認結構、層次及名稱。
2.1.2 看組織切片讓學生在顯微鏡下找出需指認的結構,并在數碼顯微互動視屏上指認出該結構。學生在操作時,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對顯微鏡的操作方法及熟練程度。
2.2 隨堂小測驗
利用數碼顯微互動視屏及語音問答系統在不影響學生實驗的情況下教師用主機端與學生端一對一進行提問,將得分記入平時實驗成績。實驗總成績按百分制計算,即實驗總成績(100分)=平時實驗成績(20分)+實驗報告成績(30分)+實驗考試成績(50分)。

表1 2組學生實驗成績比較

表2 2組學生理論成績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實驗考試成績實驗組的及格率為93.98%、優秀率為15.78%,對照組的及格率為86.71%、優秀率為6.93%;實驗組的實驗平均成績為(82.15±3.84)分,對照組的實驗平均成績為(71.02±9.37)分,2組平均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從表2可以看出,理論考試成績實驗組及格率為93.23%、優秀率為14.28%,對照組的及格率為86.01%、優秀率為4.89%;實驗組的理論平均成績為(80.00±9.43)分,對照組的理論平均成績為(70.81±9.61)分,2組平均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這說明實驗教學考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驗組的實驗成績和理論成績都較對照組有較大的提高。
組織學與胚胎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它為其他基礎醫學提供了正常人體的顯微結構和人體生長及其發育機制的一些知識,是各級醫學院校學生的必修主課,而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考試是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及能否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形象、直觀的教學就成為重要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降低單調演示、驗證性實驗的比例,增加設計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的比例。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利用實驗教學考試這個“指揮棒”引導學生,把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引向實驗教學,給學生一定限度的自主權,讓他們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由學生作主體提出問題,并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后進行具體的實驗操作,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思考。
由此可見,更好地設計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學的考核辦法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使學生學會在觀察中思考,將組織學與胚胎學和人體解剖學、病理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等醫學形態學科互相貫通與滲透,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
[1]孫紅軍,于群.關于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幾點看法[J].衛生職業教育, 2009,27(22):122~123.
[2]甘泉涌,王賓.解剖組胚學(第1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G526.5
B
1671-1246(2011)04-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