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瑤,沙景華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100083)
技術信息
歐盟能源政策及其與中國的合作前景
李 瑤,沙景華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100083)
能源領域的合作一直是中國與歐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歐都面臨著能源對外依存度高、減排任務艱巨等壓力,發展中歐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是兩大經濟體共同應對能源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鞏固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舉措。2010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歐洲和中國戰略合作與發展論壇上,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表示,目前中歐能源合作面臨新的機遇,合作空間巨大[1]。
1.1 歐盟的能源需求現狀
歐盟國家的石油與天然氣的探明儲量和產量占世界的比例都非常小,但消費量占世界的比例卻很大。石油和天然氣是歐盟國家的主要燃料,2009年占歐盟一次能源消費量的66.8%,高度依賴進口。自1973年以來,石油價格暴漲、中東地區的政治動蕩等國際因素深刻影響到歐盟的能源供應,使得歐盟20多年來形成一整套支持能源經濟結構調整、合理使用能源以及減少石油依賴的方針措施,歐盟國家的石油在一次性能源消費的份額保持穩定或下降的趨勢。天然氣2009年在歐盟一次能源總消費中占25.5%。過去的10年中,天然氣是歐盟能源消費中增長最快的燃料[2]。
1.2 歐盟能源政策的國際背景
1.2.1 歐盟能源對外依存度呈不斷上升趨勢
歐盟能源署認為,預計到 2030年,歐盟對外能源總體依賴度將達到65%,石油進口依存度將高達88.5%,天然氣依存度將增加到84%,固體燃料進口依存度將達59%。這種形勢是對歐盟能源安全的嚴峻考驗。
1.2.2 歐盟能源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增多
歐盟的油氣進口首要來源為俄羅斯,約3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氣靠俄羅斯輸送。這種單一、集中的進口來源威脅著歐盟的能源供應安全。2006年以后,俄烏、俄白沖突一再導致歐盟受到“斷氣”的威脅。2008年,俄羅斯、伊朗、卡塔爾等15個世界天然氣生產大國參加的“天然氣出口國論壇”通過了組織憲章,也引起了歐盟高度警覺。另外,作為歐盟石油進口重要來源的中東地區,其局勢的持續動蕩也增加了歐盟能源供應的變數。
1.2.3 全球能源安全面臨多方面的威脅
冷戰后,世界上最主要的產油區中東波斯灣地區先后經歷了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進入21世紀,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沖突有增無減,能源價格因此出現劇烈震蕩并不斷攀升,因能源問題而引致暴力沖突的潛在可能性將大大增加[3]。國際政治局勢的不穩定使全球能源安全面臨多方面的威脅,包括恐怖活動、地區戰爭與沖突、能源出口國政局動蕩、能源設施安全受到威脅等。能源安全涉及范圍延伸到全球能源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包括油輪、港口、通道、煉油廠、水壩、電廠、核能、基礎設施等。由于能源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均,發達國家和新興發展中國家與少數集中在中東、中亞地區的產油國的矛盾日益尖銳。
1.2.4 美國的全球能源戰略布局
美國通過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等手段,控制了世界近70%的石油資源,其能源政治戰略的布局已基本到位:在中亞,美國借反恐戰爭戰略并駐軍阿富汗,威懾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庫曼斯坦,控制了里海油氣資源;在中東,通過伊拉克戰爭,美國最終控制了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世界產油量排名居前4位的沙特、伊拉克、阿聯酋和科威特盡在其掌控之下;在西非,美國謀劃從歐洲調兵進駐幾內亞灣,控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后備油庫”;在北美,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國獨霸加拿大油氣資源,并掌控了墨西哥灣的開采權[4]。

圖1 歐盟能源政策發展大事記
1.3 歐盟能源政策的演變歷程
歐盟二戰后的能源政策可以按事件分為如圖 1的發展階段[5-6]。
2010年11月10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最新的能源戰略文件《能源2020》,計劃在2020年前耗資1萬億歐元用于實現能源來源多元化,推進歐盟的能源現代化進程,并將“確保歐盟在能源技術與創新中的全球領先地位”作為未來十年歐盟國家能源政策的優先目標之一[7]。
2.1 中國的能源結構現狀
中國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空間分布不均,且人均占有量少。在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煤炭一直居于主導地位,雖然近年來比例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60%以上,最近幾年甚至回升到70%以上。石油的消費比例維持在20%左右。天然氣的需求逐漸增長,但到目前為止,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不超過 5%。水電和核電的消費量在逐漸增加,中國的能源多樣化總體上朝向多種類和均衡方向發展(見圖2)[6]。
2.2 中國與歐盟在能源領域的共同利益
中國與歐盟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與歐共體的合作,在1985年中國與歐盟簽署的《中歐伙伴與合作關系協定》中涉及了能源問題,首次探索在能源政策方面的合作。

圖2 中國能源消費多樣化趨勢
中國與歐盟于1994年建立起了能源對話機制,將中歐在能源領域的長期合作關系以對話的形式確定下來。“中歐能源對話”采取每年一次工作組會議,兩年一次中國—歐盟能源合作會議的形式,其中包括歐洲委員會和中國國家能源局、科技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的對話和合作。2010年4月30日,被稱為“中歐清潔能源技術合作旗艦項目”的中歐能源中心項目正式啟動,中心的成立標志著中歐長期性能源合作平臺的建立。該中心的合作領域目前集中在清潔能源技術方面。
目前,中國與歐盟在以下幾方面有共同的需求:傳統能源的技術創新方面;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在國際能源市場中有著相似的利益取向;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中具有長遠合作前景。
中國過去數十年工業化進程主要依靠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發展方式。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宣布,中國將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8]。歐盟國家是低碳概念的積極倡導者,在節能減排方面有著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歐盟作為世界碳排放的主要消費體,不僅有責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還有責任加強與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合作,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外,中歐在能源領域合作開展減排項目,如清潔發展機制(CDM),不僅能夠幫助歐盟國家以較低的成本兌現其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承諾,同時也能為中國企業和社會發展帶來大量資金,引入先進理念和技術,社會效益顯著。
在中國與歐盟明確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雙方可以建立更為通暢的溝通機制,實現國際能源價格談判方面的合作,促進能源技術方面的交流與共享,發展相互支持的低碳經濟道路等,構筑廣闊的能源政策合作前景[9-15]。
3.1 進一步完善中歐能源對話機制
良好的溝通協商機制是中國與歐盟進行長期穩定能源合作的制度保障。目前,中歐已經建立了中歐能源對話機制,在此基礎上,可考慮深入開展分級交流機制,如中國與各歐盟成員國能源對話機制、友好城市間能源交流與對話、重點能源企業交流等。中歐還可制定能源合作中長期計劃、階段性計劃,使之成為雙方能源合作的重要指南。另外,中國可考慮針對跨國、跨區域能源合作項目制定專門的法規,加快與合作內容具體相關的制度、法規的規范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合作環境。
3.2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其它能源技術方面的合作
中歐雙方在政策上已經達成了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方面進行合作的共識。目前,該領域的合作方式主要表現為人員培訓、互訪交流、技術轉讓、項目投融資等。中國在引進、吸收歐盟該領域先進技術的同時,也應學習、借鑒歐盟國家在推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民間應用上采取的具體措施,以促進引進的技術在國內更好地轉化應用。中歐可在實踐中探索可行的合作模式,在未來將能源中心的合作領域逐步擴大到其它類型的能源技術,如復雜油氣田勘探開發、清潔煤技術等。
3.3 國際能源價格談判方面的合作
能源外交要為國家利益服務,與國家外交戰略相一致。中國的能源外交要及時根據國情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做出調整,積極團結和聯合主要的能源消費大國,增強自身的活動能量與話語權,最大限度地維護本國的利益。中國可考慮和歐盟聯合其他能源進口國形成某種形式的“消費國聯盟”或“進口國聯盟”,在國際能源貿易與合作中增強影響力和話語權。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避免能源進口國之間出現爭奪能源的競爭,造成不必要的摩擦與浪費;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統一的議價策略,改變能源出口國單方控制定價權的局面。
3.4 低碳經濟發展道路上的合作
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在未來緩解能源與資源壓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可能道路之一。在這條道路上,盡管西方發達國家在某些科技領域已走在前面,但在技術的市場化推廣,民眾對其的認知情況,尤其是低碳經濟道路的基本模式選擇方面,中國與歐盟所面臨的困難是趨同的。因此,中國與歐盟完全可以在政策合作中將技術、資金、市場和政府的社會服務職能整合起來,探討低碳經濟的可行性模式或者發展道路,推動科研合作,建立實驗基地并保障穩定的合作基金投入,甚至建立示范性的低碳經濟社區或低碳經濟新城。另外,中國與歐盟需要發揮在世界政治中的影響力,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公約框架下共同敦促美國履行減排義務,促進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應對資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利益協調與合作。
[1] 肖立翠,發改委高世憲. 中歐能源合作空間巨大[EB/OL]. 和訊網. http://news.hexun.com/2010-10-30/125342682.html . 2010-10-30.
[2] BP Statistic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0.London:BP,2010.
[3] 徐勝. 世界能源格局新趨勢與我國石油戰略對策[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35-38.
[4] 格紐·布熱津斯基. 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M].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4-121.
[5] 劉文秀,等. 歐洲聯盟政策及政策過程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15-318.
[6] 安德森,艾里亞森主編.歐洲政策制定[M]. 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3:187-198.
[7] 能源2020計劃[EB/OL]. 互動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 %E8%83%BD%E6%BA%902020%E8%AE%A1%E5%88%92. 2010-11-11.
[8] 胡錦濤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全文)[EB/OL].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3/content_ 12098887.htm
[9] 崔宏偉. 歐盟能源安全戰略研究[D].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
[10] 鄧楊. 歐洲聯盟能源政策分析[D].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11] 李俊. 中國-歐盟可持續發展領域合作現狀與前景[EB/OL]. http://www.caitec.org.cn/c/cn/news/2008-06/19/news_1144.html.2008-6-19.
[12] 齊紹洲.中歐能源效率差異與合作[J]. 國際經濟評論,2010(1):138-148.
[13] 史豐蕾.歐盟駐華大使談中歐能源合作[N]. 中國能源報,北京:2010-4-12(第008版).
[14] 舒小昀,呂靜鵬.透析歐盟能源政策與中歐能源合作[N]. 中國能源報,北京:2009-12-7(第 B05版). http://www.caitec.org.cn/ c/cn/news/2008-06/19/news_1144.html.
2010-01-28;修改稿日期:2011-02-15。
李瑤(1987—),女,碩士研究生。聯系人:沙景華,教授,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及政治經濟學。E-mail shajinghu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