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霞
當“中華養生文化周暨北京養生產業博覽會”的主辦方邀請本刊作為此次活動的協辦方時,雜志社的領導給予了肯定的答復。將本刊打造成我國第一本以“治未病”為目的的科普期刊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在該活動盛大舉辦之前,記者采訪了此次活動組委會主任丁成堯先生和鼎力支持此次活動的書法家徐如鋼先生。
在談及活動開展的初衷時,丁主任給記者如是回答——中華傳統養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經歷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后,中華養生理論和養生技法獨步世界。但社會的發展,養生又有新東西賦予其中。上世紀中期,“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使當代醫學由指向疾病轉而指向健康。預示著二十一世紀將是人類健康的新世紀、養生的新世紀。
丁主任說,現代的養生理念應是中華傳統養生文化與現代人生科學的綜合。當今的環境有著諸多影響人健康的因素,如氣候異常、食品安全隱患、環境污染嚴重等。而這些對養生來說都是非常嚴重的破壞。因此,養生就應該是重視生命,以人為本,從思想意識、行為等來保障生命健康發展。而此次活動就是站在關注生命的高度,弘揚中華傳統養生文化,遵從現代科學精神,集中和整合社會多方面的人才、資源和力量,推動產、學、研與市場連接的完整養生服務鏈的形成,滿足時代的養生需求。
據介紹,此次活動不僅有政府、媒體和企業的支持,更是有眾多養生專家的支持,如中央保健局原局長王敏清、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導胡立勝、香港大學生命科學及科技學院副院長孟卓等。他們將通過多種形式與公眾探討養生文化、闡述養生之道。
養生達人訪談錄1
生命教育創始人——丁成堯:活到老干到老即養生
丁成堯先生生于1935年,已是年近八旬的古稀老人。老人接受采訪時思維依然非常敏捷,面對記者提出的個個“奇怪”問題都能答得很有條理。問及丁老的獨特養生之道時,他爽朗地笑笑說,其實沒什么,就是平常人過平常的生活。
心:以德為本,認認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丁老說,如果真要說有什么的話,那就以德為本,認認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就像其他很多長壽者一樣,丁老對精神上的養生是相當重視。在丁老看來,仁可長壽,德可延年。“你看那些貪污腐敗的,那些時常做壞事的人,有幾個是長壽者?”
身:粗茶淡飯、勞逸適度
而在生活方式上如何養生,丁老通過以下幾句簡單的話給出了他的答案:粗茶淡飯,不過飽不過饑;勞逸適度,不過累不過閑;不攀比,不抱怨;不抽煙,不喝酒。
努力開創人生第二春天
丁老退休已經有二十多年了,但他堅持退休不退崗,不斷地努力開創他人生的“第二春天”。他說,人生就如一個登上長途列車的旅程,當到達終點站的時候,回頭望望,這列車里還有多少人在,要是空無一人多遺憾。記者聽到這里的時候,感覺特別滄桑。丁老笑說,他有著4個“不以”和3個“不變”,以此來保證“不下車”——
不以年老而中斷事業,不以有病而放棄學習。
不以百歲為人生終點,不以退休而終止前進。
始終保持農民的本色不變,活到老,干到老。
始終保持戰士的本色不變,生命不息,腳步不止。
始終保持黨員的本色不變,時刻把人民群眾放在心里。
養生達人訪談錄2
當代著名書法家——徐如鋼:樂即養生
何為養生,百個人有百種經歷,對于一直專研書法藝術的徐如鋼來說,快樂即長壽,快樂即可養生。而對于樂,已過六十花甲之年的徐如鋼更有著其特別的理解,那就是獨樂樂固然可喜,但眾樂樂更有其難以拒絕的魅力。
獨樂之門:書法是鑰匙
徐如鋼先生出生于湖北孝感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書法家。5歲開始,徐如鋼與孿生兄弟徐如鐵一起秉承嚴父指教學習書法,經過幾十年不斷地練習、研究,終成為當代著名書法家。
幾十年來,徐如鋼筆耕不輟,作品曾多次在黨報黨刊發表,還被邀參加新加坡、韓國、美國、日本等國書法展及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澳門回歸前,受南京世博會特邀,徐如鋼兄弟倆參加世界華人藝術名家精品博覽會,不僅雙雙奪冠,并且獲得“世界華人百名藝術英才、著名書法藝術家”榮譽稱號。
書法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里的一支奇葩,從傳統養生的理念來說,書法也是眾多養生方法之中值得提倡的一個。徐如鋼先生深有體會:“書法是一種精神享受,可以陶冶情操,減少疾病。”他告訴記者,自己六十多年來從沒生過大病,即使小病小鬧,也往往在平靜的心態中悄然而愈。
眾樂之門:慈善是鑰匙
從創辦“孿寶堂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來,徐如鋼兄弟倆長期和中國紅十字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公益事業促進會等機構聯合起來做一些公益性的活動,用行動去盡到社會賦予藝術家的責任。
“做慈善活動,既幫了別人,也幫了自己。”徐如鋼先生說,“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從慈善中得到的快樂更是不可估量的。每次看到我們捐助的人們露出幸福的笑容時,我就特別舒心。”我想,這對年近六旬的藝術家總是那么快樂的心態,這跟他們常年做慈善活動分不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