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知興
中國人為什么創新不起來?
□肖知興
中國人創新不起來,這絕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我將中國文化中妨礙創新的主要因素總結為三個方面:權力文化、關系文化與現世文化。
權力文化從不同角度也可叫做官本位文化、等級文化、面子文化、專制文化、奴才文化。教育、科研等行業,本質上是一種非營利的社會性事業,應該向捐贈、舉辦該事業的人或捐贈人的代理人負責,而不應該向公權負責。但邏輯上,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有選擇不依附權力的,自然有選擇依附權力的,但更可怕的是這種權力還是壟斷的權力,各種行政管制完全堵死了依靠社會力量、民間力量發展獨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的空間。
中國企業創新的第二個障礙是關系文化。與個體主義文化相比,關系文化的特點是:1.秉持相互依賴的自我觀;2.個體是完成集體目標的手段;3.注重外在行為規范而不是內在的價值觀;4.注重關系和諧而不是任務完成。
創新本質上是一種個體行為,是一種沉浸在對客觀規律的敬畏、熱愛、癡迷之情中的探索狀態。所以,真正的創新者本質上其實并不在乎旁人對他們行為的評價。但包括關系文化在內的集體主義文化因為過于強調他人對自我的評價,容易使大家陷入從眾心理,很難產生創新所需要的特立獨行、笑罵由人的個體主義精神。
創新其實就是一種低社會化、非社會化的行為。所以,需要社會努力塑造一種相對單純的環境。而關系文化本質上屬于一種社會化程度極強的制度環境,需要一種很強的社會化性格才能在其中生存。在這方面,一般的技術性人才不可能是那種八面玲瓏、兩頭通吃的混混學者的對手。
權力文化與關系文化,一個是廟堂,一個是江湖。它們相輔相成,形成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兩極主軸。比權力文化、關系文化更內在的一個創新障礙,是中國文化注重現世、注重功利、注重物質、缺乏超越性、缺乏對抽象原則的堅守、缺乏從抽象原則堅守中汲取生命價值的傾向。
如果說權力文化是與上司打交道,關系文化是與朋友打交道,出世文化看起來則是與上帝打交道,目的是探尋生命的本質、意義與價值,其本質是與自我打交道。反躬而思,自己與自己對話,孜孜以求的是“無權者的權力、無產者的財產、無家可歸者的家園”,一種澄徹清明、燭照通透的境界。這種形而上學的求索精神是每行每業達到最高境界的孤獨求敗者共同的精神內核。而在我們的現世文化的熏陶下,大多數人根本意識不到這個心靈層面的存在。
中國企業、中國文化的創新突圍之路,可以用9個字歸納——“不唯上、不唯人、只唯我”。“不唯上”是打破權力文化的窠臼,把教育還給教育家,把科學還給科學家,把創新還給創新者。在企業層面,重要的是努力建設一種平等、寬松、充滿信任感的企業文化,讓研究工作者能夠充分把潛力發揮出來。
“不唯人”是努力建設一種高自由度、高容忍度的環境,創造充分的、有安全感的個人空間,鼓勵特立獨行、我行我素的個體主義價值觀,從而真正做到百花齊放,百家齊鳴。在企業層面,最重要的是通過創業投資機制(中小企業)和績效考核機制(大企業),保障對創新者和冒險者的超額回報。
“只唯我”,不是妄自尊大,以自我為中心和利己主義,而是對內心的原則、底線和信仰的堅守。在企業層面,是努力把企業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讓員工在企業文化中感受到國家實現文化突破和文化新生所帶來的那種深沉的、持久的成就感。
(摘自《北大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