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恒
在加拿大華裔參政史上,被譽為“一代英杰”的鄭天華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知名人物。
作為華裔參與加拿大國家事務乃至投身政壇的先行者,在其多姿多彩的人生經歷中,鄭天華創造了許多“開先河”的紀錄:他是加拿大軍事史上第一位由聯邦退伍軍人事務部推薦接受大學教育的華裔退伍軍人,也是第一位當過團長的華裔加拿大軍官;1957年,以律師身份從政的鄭天華又成為加拿大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國會議員。
從軍參戰為華人爭取尊嚴與平等
鄭天華祖籍中國廣東省恩平縣東成鄉牛皮塘村,他本人則是在加拿大出生的華人移民后裔。
眾所周知,加拿大是一個居民主要由多國移民后裔組成、奉行多元文化的國家。然而,在這個號稱“移民天堂”的國度,華人移民卻有著一段非常沉重和辛酸的歷史,而鄭天華的父輩就是這段血淚史的見證人。
自1858年弗雷澤河谷發現金礦的消息傳出后,許多懷著發財夢的華人遠渡重洋,源源不斷地涌入加拿大和當時尚未加入自治領的不列顛哥倫比亞。他們大多數是來自中國廣東省的農民,受教育程度極低,主要從事淘金業、修筑各種道路或是農業這樣的勞動產業,鄭天華的父親也是這些勞工中的一員。
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加拿大排華傾向日益嚴重,一些排華法案亦相繼出籠。1885年加自治領政府開始實施對華人移民征收人頭稅的政策;1923年,加拿大國會悍然通過了禁止華人入境的“華人移民法”,禁止除外交官員、商人和留學生之外的華人入境,也不準華人申請其親屬來加拿大團聚。這個內容多達43條被加拿大華人稱之為“四三苛例”的排華法案,也是加拿大歷史上唯一一個針對某個民族而實施的移民法。在此期間,還頻繁發生反華、排華的暴力事件,給華人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這一時期是華人在加拿大生存的最黑暗的年代,華人的處境非常悲慘,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掙扎在貧困與死亡邊緣的社會最底層的人。
鄭天華于1924年2月25日出生在加拿大西部卑詩(亦稱“英屬哥倫比亞”或“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維多利亞市,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在他的童年、少年直至青年時代,正值反華法案肆虐時期,鄭天華親眼目睹了加拿大華人受歧視、受排斥、受迫害的社會現實。當時的華人移民在加拿大始終被視為低人一等,根本沒有合法的身份及政治地位,利益不能受到法律保護。直至20世紀40年代之前,華人連最基本的投票權都被剝奪,更談不上被選舉權。
為了扭轉在加華人的命運,鄭天華與一批年輕華人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正當的公民權利,求得尊嚴和平等待遇,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他提供了機會。1939年,鄭天華自愿報名參軍,加入加拿大軍隊(當時他雖然不滿16歲,但個子長得高,從外表看來很像成人)。首先,他在澳大利亞接受跳傘訓練,然后與其他12名華裔加拿大士兵,作為太平洋280部隊的成員,一起被空投到當時日本占領的東南亞及新幾內亞等地區,執行極為危險的特別情報搜集任務。經過戰場上火與血的考驗,九死一生的鄭天華在戰爭結束時已晉升為團長,成為第一位當過團長的華裔加拿大軍官,為加拿大的安全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二戰結束后,加拿大政府為了政治、經濟和多元文化發展的需要,在1947年廢除了帶有排華性質的移民法令,針對華人的歧視性的人頭稅亦被取消。與此同時,加拿大聯邦退伍軍人事務部也決定給予有軍功的華裔軍人一個學業機會。于是,鄭天華又成為加拿大軍事史上第一位由聯邦退伍軍人事務部推薦接受大學教育的華裔退伍軍人,進入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深造,于1953年畢業,并獲得文學學士及法學學士兩個學位。走出校門第二年,鄭天華得到了卑詩省律師執業牌照。1955年,鄭天華成為加歷史上首位華裔出身的上訴法庭出庭律師。
投身政壇書寫華人參政新篇章
隨著加拿大華人政治、經濟地位的逐步改善以及對華人的制度性歧視逐漸被廢除,華人的公民權利得到恢復,一些華人精英在融入加主流社會的同時,開始嘗試更多地參與到國家的政治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而鄭天華就是先行者之一。
1950年初,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時,鄭天華便開始積極參與政黨活動。因為加拿大自由黨歷史上曾經制定和實施歧視華人的法案,鄭天華誓言不與該黨發生任何關聯,所以他決定加入加拿大聯邦保守黨。憑借淵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干,鄭天華在保守黨內的地位迅速上升,短短幾年之內即成為頗有影響的保守黨活躍分子。
1957年,時年33歲的鄭天華代表保守黨在溫哥華云埠中區選區首次參加加拿大國會議員競選,一舉挫敗了當時參加競選的自由黨國防部部長,于同年6月10日當選為加拿大下議院國會議員,成為加政治史上第一位華裔國會議員,也是加拿大歷史上最年輕的國會議員。與此同時,鄭天華還被選為全加保守黨青年會會長,并根據保守黨的章程,自動成為加拿大保守黨的第三位副會長。
躋身政壇并成功晉身國會,不僅是鄭天華個人政治生涯的里程碑,對于加拿大華裔乃至亞裔加人來說,在其參政史上同樣具有里程碑意義。在他之后,越來越多的華裔及亞裔人士,走入了這扇已經開啟的從政之門。
上任伊始,鄭天華便在政壇嶄露頭角。就在進入議會當年,律師出身的鄭天華就因創立了國家生產委員會(現為加拿大經濟委員會),而被其他國會議員公認為革新派成員。后來在他的倡導下,又成功地改革了養老金制度,規定任何加拿大公民,不論生活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對加拿大作出過貢獻,都可以領取養老金。
在下議院發表的第一個演說中,鄭天華還催促加拿大政府開展積極的外交活動,要在亞太地區國家關系上充當領導橋梁。他的這番言論引起了加政壇高層的注意,加政府時任總理約翰·迪芬貝克親自“點將”,指派鄭天華任團長,于1957年率加拿大法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會議。
據加拿大報刊披露,當時還曾出現一個有趣的“插曲”:聯合國的保安人員看到一位黃皮膚的年輕人帶領加拿大代表團走向加拿大的位子時,以為他是中國人,試圖提醒他:“這是加拿大的位子,中國的位子在那邊。”鄭天華則朗聲回答說:“我就是加拿大代表。”此事當年曾在加拿大全國尤其是加華人社會中引起轟動,華人備感自豪亦深受鼓舞,鄭天華被稱為“一代英杰,萬眾楷模”。一位制片商還以此為題材,制作了鄭天華的專題記錄片。
繼率團出席聯合國會議之后,鄭天華又被派駐巴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擔任加拿大青年政治領袖代表團駐該組織的負責人。1962年,鄭天華再度當選為國會議員,同時被任命為加國移民局上訴委員會法官。
他是畢生致力于謀求加國華裔平等地位和合法權益的華裔典范
鄭天華是一個性格開朗,興趣廣泛,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喜歡照相,喜歡養波斯貓,還喜歡開著汽車到處跑。在溫哥華的華人社區,鄭天華是個熱心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突出人物。他曾兼任過各種各樣的社會職務,包括加拿大海陸空三軍280部隊永久主席,溫哥華音樂團的主任,1992年的加拿大立國125周年總督級地區慶典副主任,前國會議員聯會遠東關系部主任以及加拿大日本空手道協會主席,等等。
當然,鄭天華的主要精力投入和關注重心所在,除了與其職業相關的律師業務之外,更多的就是參政、議政方面的事務了。作為加拿大華人參政先驅,鄭天華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以自己的努力,為華裔加拿大人獲得公民身份鋪平了道路。
自上世紀50年代中期躋身政壇,直到后來因年齡原因退出政界,鄭天華幾十年如一日,積極投身加拿大的各種政治和社會事務。他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爭取華裔在加的合法地位及維護華裔合法權益;二是不斷地教育青少年一代,讓更多的加拿大人了解華工修筑太平洋鐵路和華裔為加拿大統一與經濟發展作出的犧牲和貢獻。比如,1978年12月在出席加拿大全國團結統一大會時,鄭天華曾登臺發表演講,訴說了華人的血淚史和華人對加拿大建設的貢獻。
曾經投身軍旅的鄭天華還特別關心加國華裔退伍軍人的福利,為提高其社會地位和待遇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鄭天華孜孜不倦地為改善華人在加拿大的社會地位竭盡全力,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時代雜志》曾刊發專文對他進行贊揚。為表彰其對華人的貢獻,溫哥華中華總會館曾于1979年7月1日(加拿大國慶日),特授予鄭天華好市民獎;他還曾榮獲加國聯邦政府和省政府分別頒發的加拿大勛章和卑詩省勛章(這種勛章是兩級政府中平民可以獲得的最高榮譽)。
值得一提的是,鄭天華雖然出生和成長在加拿大,但時刻不忘自己是炎黃子孫。他說,沒有中國的強大和統一,沒有幾代華人堅持不懈地努力,海外華人今天不會有如此高的國際地位。鄭天華曾兩次組織加拿大退伍軍人訪華團來中國訪問。他第一次到北京時,因為他是首位華裔加國會議員,曾得到中國政府給予鋪紅地毯式的榮譽接待。1988年5月,應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華僑委員會的邀請,鄭天華偕同全加洪門民治黨副主委鄭炯光回國訪問,曾受到當時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的接見。訪華期間,他曾回到家鄉廣東恩平探親、觀光,受到各級政府及群眾的熱烈歡迎。
2002年1月5日,鄭天華先生因心臟病在寓所與世長辭,享年78歲。溫哥華市七大僑團曾聯合舉行鄭天華追悼會,追思和緬懷這位畢生致力于謀求加國華裔平等地位和合法權益的華裔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