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地籍管理處 徐志紅
對浙江省城鎮地籍調查更新數據的比較分析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地籍管理處 徐志紅
城鎮地籍調查是全面查清全國城鎮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土地基礎數據的重要手段。2009年,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城鎮土地調查數據匯總工作順利實施,初步建立了城鎮地籍調查、更新、監測和數據匯總工作機制。為保證全國城鎮地籍調查匯總數據的現勢性,不斷提高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進一步完善城鎮地籍調查、更新、監測和數據匯總機制,國土資源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開展2010年度全國城鎮地籍調查數據更新匯總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0]61號),開展了2010年度的全國城鎮地籍調查數據更新匯總工作,即運用多種方法,對轄區內全部城市和建制的土地利用狀況進行逐級匯總,分析轄區內土地利用結構,利用潛力及發展方向。充分應用數字地籍調查成果,不斷提高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匯總數據的準確性,使數據“越來越準確、越來越全面”,為國土資源“精細化”管理奠定基礎。
2010年度城鎮地籍調查數據更新匯總的工作范圍與2009年基本相同,即包括所有的城市和建制鎮,不同點在于本次是依據2010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和遙感動態監測確定的城市(201)和建制鎮(202)圖斑確定的匯總范圍。2010年度的城鎮地籍調查數據更新匯總主要涵蓋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新增建設用地的調查,也就是說對2010年度農用地、未利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地類的調查;另一個就是對存量建設用地地類調查準確度的提升,也就是說降低采用抽樣方法的比例,提高實地調查的比例。
盡管我省城鎮數字地籍調查進展順利,完成調查的面積逐年在擴大,但由于本次統計包含了城市和所有的建制鎮,覆蓋面超過城鎮土地調查范圍,因此各地在進行城鎮土地調查數據統計匯總中,仍然采用城鎮地籍數據庫、地形圖和遙感影像、土地登記數據三種方式獲取數據。與采用的數據源相對應,各地分別采用了實際調查、內業判讀、土地登記、抽樣推算四種不同的匯總方法。
圖1 2010年度匯總方法統計圖
圖2 2009年度匯總方法統計圖
圖3 2010年度與2009年度匯總方法差值圖
按照數據來源和匯總方法不同將全省數據歸納為A型(數據來源:城市地籍數據庫;匯總方法:實際調查)、B型(數據來源:最新地形圖、遙感圖像;匯總方法:內業判讀)、C型(數據來源:土地登記資料;匯總方法:土地登記)、D型(匯總方法:抽樣推算),各市、縣(市、區)采用方法如圖1、2、3:
從圖1、2、3可以看出,2010年度城鎮地籍調查數據更新匯總隨著我省數字地籍調查的深入,采用地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的范圍在逐步擴大,尤其是完全采用抽樣推算的縣(市、區),降低比較多,城鎮地籍調查更新匯總數據正向著“越來越準確”的目標靠近。
2010年度全省城市、建制鎮及總的建設用地增長幅度如圖4所示。從圖4可看出,不論城市(201)、建制鎮(202)還是城鎮(200,200等于201與202之和),2010年度建設用地仍主要呈擴張狀態,尤其是衢州市城鎮、麗水市城市擴張較快。從增長幅度看,城鎮(202)用地增長幅度大于城市(201)用地增長幅度。
圖4 2010年度全省各市建設用增長幅度曲線圖
2010年度全省城市、建制鎮及總的建設用地中各用地類型占總面積的百分比增減情況如圖5所示。從圖5可以看出,全省城鎮(200)用地中,住宅用地占總面積比例增加最多,達到了0.99%,其次是工礦倉儲用地,為0.45%,除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基本持平外,其他各地類占總面積的比例均為減少;全省城市(201)中所占百分比增加最多的也是住宅用地,為1.55%,其次為工礦倉儲用地和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全省建制鎮(202)中,所占比例增加最多的是工礦倉儲用地,為0.54%,其次為住宅用地,為0.48%。
圖5 2010年度各類型用地面積占總面積比例增減曲線圖
2010年度全省城市、建制鎮及總的建設用地中各用地類型面積增長率如圖6所示。從圖6可以看出,全省城鎮(200)用地中,住宅用地面積增長最快,增長率達到5.97%,其次是工礦倉儲用地和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增長率分別為4.34%和3.22%;全省城市(201)中各用地類型面積增長與城鎮(200)趨勢一致,增長的主要是住宅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以及工礦倉儲用地,增長率分別為7.13%、3.84%和3.30%;全省建制鎮(202)中,呈正增長的地類分別為工礦倉儲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交通運輸用地,增長率分別為5.16%、5.08%、4.99%、3.62%、2.47%和0.39%。
圖6 2010年度各類型用地面積增長曲線圖
從圖5、圖6曲線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我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進城的推進,建制鎮用地增長較快,尤其是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基礎配套服務設施相對應的用地類型都有明顯增長;城市相對于建制鎮,人口相對集中,因此導致住宅用地在城市比重大,增長也最明顯。
2010年度11個市各類用地占總用地比例增減直方圖如圖7所示,從圖7可以看出,11中變化較大的地類為工礦倉儲和住宅用地,其中工礦倉儲用地所占比例下降的依次為杭州市、紹興市、金華市、寧波市、舟山市、衢州市和溫州市,分別減少9.77%、5.62%、5.10%、4.15%、3.90%、2.79%和0.37%,上升的為麗水市、嘉興市、湖州市、臺州市,分別增加7.48%、4.07%、2.85和2.09%;住宅用地中減少較多的為嘉興市和湖州市,分別為4.46%和3.42%,增加較多的是金華市和衢州市、紹興市,分別為5.84%、2.71%和2.22%。從圖7可以看出,11市地類調整反映了不同城市的發展戰略和布局的調整,如:杭州市政在實施的“退二進三”政策,導致工礦倉儲用地所占比例減少,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增加較多;麗水市近年來落實招商引資政策、工業發展較快,導致工礦倉儲用地所占比例增加較多;湖州、嘉興由于區域位置的關系,在用地上也體現出相似的用地發展格局。
圖7 2010年度11個市各類用地占總用地比例增減直方圖
11個市的2010年和2009年兩個年度的信息熵對比如圖8所示,從圖8以發現全省11市除了臺州市,其他地級市信息熵的值均有所下降。其中信息熵變化比較大的城市有紹興市、舟山市、金華市以及麗水市,變化比較平穩的城市有杭州市、寧波市。全省11個市的信息熵都降低了,說明11個地級市的土地利用結構都在往有序度增加的方向上發展,各類用地漸漸明確并且穩定,而信息熵變化大的城市,其轄區內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調整和變動,一方面可能是數據獲取方式引起了較大的調整和變動,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調整引起的變動。
圖8 2009-2010年度11個市信息熵對比圖
4、全省三大產業區用地變化分析
結合浙江省特色鮮明的環杭州灣、溫臺沿海、金衢麗高速公路沿線三大產業帶劃分以及《浙江省城鎮體系規劃(2008-2020)》中關于環杭州灣地區、溫臺地區、金衢麗地區三大區塊的劃分,將全省90縣(市、區)土地利用現狀劃分為以下三個區域:環杭州灣水網平原經濟發達土地利用區,溫臺沿海港灣平原經濟發達土地利用區,金衢麗山丘盆地經濟次發達土地利用區。2010年度三大區域各用地類型占總面積的百分比增減情況如圖9所示。從圖9可以看出,金衢麗地區住宅用地所占比例增加最多,達到了4.47%,其次是工礦倉儲用地,增加比例為3.24%,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有少量增加;環杭州灣地區工礦倉儲所占比例增加明顯,為3.80%,其次為住宅用地,為1.22%;溫臺沿海地區其他土地增加最多,達到了1.86%,預示溫臺沿海地區可內部挖掘利用的潛力巨大,土地集約節約程度還可以進一步提高。
圖9 2010年度三大區域各用地類型占總面積比例增減曲線圖
環杭州灣區、溫臺沿海、金衢麗地區在2009年度信息熵的值分別為1.563、1.654、1.649,在2010年度信息熵的值分別為1.537、1.651、1.598,三個分區值都減小了,信息熵由大到小的分區順序都是溫臺區、金衢麗區、環杭州灣區。2009年全省土地利用現狀信息熵值為1.609,2010年信息熵為1.582,即總體上信息熵的值都在減小,如圖10所示。
圖10 2009年度和2010年度分區域信息熵對比圖
全省范圍內土地利用的有序度增加了,具體到三個分區的土地利用結構的有序度也呈現增加的趨勢。2010年全省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呈持續穩步增長的趨勢,建設用地增加,更多的空閑地被開發,土地利用強度增加,土地利用結構有序度逐漸變高。環杭州灣區的信息熵總是最小,溫臺區的信息熵總是最大,既環杭州灣區土地利用結構有序度最高,而溫臺區最無序。信息熵的影響因素很多,特別是在分區概念層面上,同一分區不同城市之間也會存在著土地利用現狀、發展規劃和發展方向的細微差異,但是區域的產業結構必定是眾多影響因素中比較重要的一個要素。兩年信息熵順序保持不變,意味著2010年分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現狀與2009年相似,沒有發生質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