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紅,饒志偉
(贛南師范學院商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基于供應鏈一體化的農產品物流整合探析
黃桂紅,饒志偉
(贛南師范學院商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物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尚處于初級階段,農產品流通體系還比較落后,農產品流通環節過多,物流技術水平低,物流成本高,農產品流通信息不暢。為推動農產品供應鏈體系進行一體化資源整合,優化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運作,使之近似于組織內部的運作,實現整體效益的合理化、最大化,應運用供應鏈一體化思想,對農產品物流進行集成式管理,構建供應鏈一體化的農產品物流模式,推動農產品生產環節的集成、流通環節的集成以及生產與流通環節的供應鏈一體化集成。進而在生產層上,有效引導農民以合作社的方式、公司的方式組織起來,參與農產品生產、加工,促進農民增收;在流通層上,借助中介組織極大地提高農產品物流質量與效率,解決經濟過剩條件下的需求不暢問題;在消費層上,通過多種方式促進農產品商品價值的實現,降低物流成本。
農產品物流;供應鏈一體化;農產品供應鏈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物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產品物流關系著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效率與質量,關系著農業的現代化,關系著農民的根本利益。[1]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與農產品消費的持續性、農產品生產的地域性與消費的普遍性,導致了農產品消費的時空矛盾。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價格、安全、多樣化、準時化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民實現農產品向商品的轉化越來越困難,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發展農產品物流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發展農產品物流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產品“貨暢其流、物盡其值”的重要途徑。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業生產力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穩定發展。為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應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拓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用現代理念打造農產品物流,積極探索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實現農產品供需的無縫對接,以加快農產品流通速度,使農產品實現其價值與使用價值,同時實現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的增值,降低農產品生產與流通成本,最終實現農業生產整體效益的提高。
我國農產品物流尚處于初級階段,農產品流通體系還比較落后。我國農產品生產物流的主體比較單一,主要是分散的農戶,這種單戶生產物流很難實現規模經濟,競爭力很弱,而農產品供應物流和農產品銷售物流的主體比較多,其主要形式參見圖1。[2]
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我國鮮活農產品物流成本在整個成本構成中占60%左右,甚至更多,而世界發達國家的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據統計,我國的一般工業品從出廠經裝卸、儲存、運輸等各個物流環節,到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的流通費用約占商品價格的50%,而水果、蔬菜等的流通費用占商品價格的比例有時甚至高達70%。[3]另外,農產品供應鏈中還存在產銷的行政壁壘。目前,雖然一些地方開辟了農副產品運銷的綠色通道,但地方保護主義現象仍然在不同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農副產品跨地區外銷障礙重重,增加了流通成本,加大了大宗農產品物流環節的經營風險,造成了大量的積壓和損失。[4]

圖1 我國農產品物流模式
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的損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說1/4強的生鮮蔬菜在物流環節被消耗掉了。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美國更為典型,水果蔬菜在物流環節的損失率僅為1%~2%,相比之下我國的差距非常明顯。[5]
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往往要經過五道以上的環節,主要包括收購、產地批發、集散地批發、銷地批發、零售等,有的還要經過第二或第三次的集散地批發,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進行直銷的比較少。流通環節增多,導致農產品流通費用增加,流通效率低下。同時,從圖1可以看出,農產品生產者既是農產品的供應者,又是農產品的銷售者,導致銷售環節、渠道多樣,加劇了市場的價格競爭。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現階段我國批發市場的現狀是:以產地批發市場為主,經營者大多是分散的農民,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弱,缺乏專門的經營知識,且大多不具備法人資格,在業務經營上存在嚴重的自發性和盲目性;批發市場布局不夠合理,缺乏統一規劃;信息網絡建設滯后,信息傳播渠道不暢;交易手段落后;批發市場法制建設嚴重滯后。
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由于市場規模小,效益差,信息意識落后,大多數批發商和供應商自身知識層次不高,信息意識淡薄,導致農產品流通中信息獲取不及時,物流運作難以發揮整合規模效益,農產品物流成本相對較高。
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市場大多為原生性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鮮活農產品基本上仍以散裝原產品為主,無品牌,無等級,產品品質監督檢查沒有得到有效保障。流通輔助設施建設滯后,農產品的新鮮程度和質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更談不上附加值的增加,消費者的安全和利益不能得到充分保護。
無論是農貿市場、批發市場,還是零售商店、便利店,流通手段都非常陳舊,僅限于簡單的面對面的交易方式,商物分離等現代物流理念的應用少之又少,農產品流通效率難以提高。
有關研究數據表明,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美國蔬菜水果物流則更為典型。農產品一直處于采摘后所需要的低溫狀態下并形成了一條冷藏鏈:田間采摘后預冷→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站冷庫→超市冷柜→消費者冰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環節的損失率僅為1%~2%。而我國在果蔬生產中,80%的生鮮農產品是在常溫下進行保存、流通和初加工的。據測算,常溫流通的果蔬損失率約為20%~30%,我國每年果蔬損失的產值高達7504億元。果蔬采后腐爛損耗掉的部分幾乎可以滿足兩億人口的基本營養需求。另外,我國糧油損失率約為15%、蛋的損失率約為15%,加上食品的等級降低、運輸及加工損耗,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上千億元。[6]
為實現農產品供應鏈體系資源整合,實現整體效益合理化、最大化,應運用供應鏈一體化思想,對農產品物流進行集成式管理。供應鏈中的每一個企業、每一個組織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一體化的整合需要有良好的機制,使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運作得到優化,近似達到組織內部的運作。
基于農業產業化的思想,將零散的農戶或生產組織通過協會組織成為農業生產合作協會或組織,或者通過土地流轉形式組建為公司制;通過農戶以土地入股分紅等機制,形成集成化、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組織或農業公司。
集成化的農產品生產組織或農業公司,便于采用工業式的標準化生產,使農產品生產形成規模效應。同時可引入信息管理系統和條碼技術,保證農產品生產過程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以及農產品信息采集的及時性(見圖2)。生產環節集成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培育農民以更高的組織和主體形式進入市場,克服小生產與大市場、大物流之間的矛盾,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化率,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圖2 農產品生產合作組織集成模式
農產品生產合作組織、農業公司通過提高生產環節的集中度,形成了對物流模式的改進,實現了物流的規模化、集成化、信息化。在從生產物流到消費的流通過程中,也可采用組織的形式對物流模式進行改進,即用中介組織來代替市場的中介功能,實現功能、信息流、商流、物流的一體化。最顯而易見的是,中介組織可以將市場和生產供需信息進行交互,實現“商物分離”。
強勢的中介組織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資金、渠道等優勢(如果是生鮮農產品,對冷藏技術、設施等硬件能力要求較高)。此外,時間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要求中介組織具有相當強的運載能力。這是因為,時間直接影響生鮮農產品的實體損耗情況,影響生鮮農產品的新鮮程度,進而影響終端銷售的價格與商品化率。具有以上實力的中介組織通過“競爭—合作—協調”運行機制組織在一起,相互配合與協調,以完成任何單一物流實體不能完成或雖然能夠完成但不經濟的任務,從而實現總體效果優于各實體單獨效果之和的目的(見圖3)。

圖3 農產品流通環節集成模式
生產與流通環節的供應鏈一體化集成,能使生產者及時獲得市場信息,調整生產的品種和規模,在流通企業的指導下進行生產。將傳統的農產品推銷模式轉變為根據需求進行有計劃生產的模式;及時將局部推式供應鏈轉變為局部拉式供應鏈,減少因盲目生產帶來的農產品積壓所造成的損失。同時,農產品研發、農資供應等供應商能更為方便地集成到農產品供應鏈中,生產者可以及時獲得品種新、質量高、功效高、成本低的農資。
中介組織與生產組織的協作,可通過“訂單農業”等契約協作機制來建立。農產品生產者按訂單組織生產,能保證自己的既得利益,避免單獨進入市場的風險;中介組織能獲得穩定的產品來源以供應市場,實現規模化經營;消費者能獲得品質高、安全可靠的農產品。結果,農產品供應鏈的三級模式轉變為二級模式,此時最有可能實現農產品電子商務運作模式(見圖4)。電子商務的運作勢必促進農產品朝著高質量、高品質、高安全性的方向發展,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協作性要求更高,更能提高農產品物流效率,降低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交易成本和運作成本。

圖4 農產品生產與流通集成模式
基于供應鏈一體化的農產品物流模式,在生產層上能夠有效引導農民以合作社的方式、公司的形式組織起來參與農產品生產、加工,促進農民增收;在流通層上,中介組織能極大地提高農產品物流的質量和效率,解決經濟過剩條件下需求不暢的問題;在消費層上,能通過多種方式促進農產品商品價值的實現,降低物流成本。
[1]王新利,張襄英.構建我國農村物流體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7):263-266.
[2]喻曉燕,黃立平.供應鏈環境下我國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初探[J].物流技術,2004(11):51-52.
[3]朱永波.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渠道現狀、問題和對策[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09:19.
[4]、[5]丁華.供應鏈管理及其在農產品物流企業中的應用[J].中國流通經濟,2004(1):17-21.
[6]方昕.怎樣做到生鮮品配送有行有市[N].中國商報,2004-02-06(4).
責任編輯:陳靜
Abstract:China i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 in which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with such problems as the backward agricultural product distribution system,the excessive link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distribution, the low level of logistic technology,the high cost of logistics and the not smooth information flow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distribution.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system,optimize the operation among organizations, and realize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maximization of the integrated profit,we should apply the though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to reality,integrate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construct an integrated pattern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link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integration of links in distribution and the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f links in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So,in terms of production,we should effectively guide the farmers to participant in th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in the form of cooperatives and companies to increase the farmers'income;in terms of distribution and with the help of intermediaries,we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efficient demand in the light of economic surplus;and in terms of consumption,we shoul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dity value to decrease the cost of logistics.
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supply chain integr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Logistics Integration
HUANG Gui-hong and RAO Zhi-wei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F252.24
A
1007-8266(2011)02-0029-04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廳科技重點項目“基于系統動力學的農產品供應鏈反饋仿真研究”(項目編號:GJJ10029)、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基于反饋動態復雜性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仿真研究”(項目編號:GL1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黃桂紅(1966-),女,江西省贛州市人,贛南師范學院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饒志偉(1982-),男,江西省會昌縣人,泰國孔敬大學博士生,贛南師范學院商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