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英,溫孝卿
(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天津市 300222)
基于博弈分析的政府主導型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
曹海英,溫孝卿
(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天津市 300222)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企業的快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自然資源枯竭與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為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真正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企業必須實施環境管理,將環境管理整合到供應鏈管理中來,實現整條供應鏈的“綠色化”。然而,綠色供應鏈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對企業提出了挑戰,在當前我國不少企業自覺性還不夠高的情況下,為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與生態平衡的有機統一,應通過政府主導促進我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首先,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通過加強政府規制,切實保證綠色法規的實施;通過出臺相應政策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進行鼓勵和引導,使具有環保行為的企業產品更具競爭力;通過推動科技進步,發展環保產業,開展應用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為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提供技術支持。
綠色供應鏈管理;政企博弈;環境管理; 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企業的快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急劇增加。與此同時,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將迫使企業為治理污染而增加投入,進而提高產品的成本。但與企業的損失相比,社會成本顯得更大。為此,近年來各國不斷出臺環保法規,對企業提出了越來越嚴格的要求,責令生產商對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負責。同時,消費者需要綠色產品,環保當局要求環境績效,員工和居民關心健康和安全,等等。這些都要求企業實施環境管理,將環境管理整合到供應鏈管理中來。只有對原材料供應、產品制造、銷售和廢棄物回收的整個過程進行環境管理,實現整條供應鏈的“綠色化”,才能真正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供應鏈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理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的綠色物流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供應鏈管理理論的成熟以及綠色制造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逐步形成和完善。首次系統地提出綠色供應鏈概念的是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MRC),該協會進行了一項“環境負責制造(ERM)”研究,并于1996年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其定義為:“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和消費者,其目的是使得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影響最小、資源效率最高”。[1]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綠色供應鏈的角度主要有: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設計與結構化、[2]、[3]、[4]、[5]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實施及模式、[6]、[7]、[8]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9]、[10]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驅動因素分析。[11]、[12]、[13]、[14]也有一些學者對綠色供應鏈中的各種關系進行研究。潘圖姆森泰(Pantumsinchai P.)借助案例研究,提出政府的支持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和環境績效,然后促使企業進一步整合與綠化整條供應鏈。[15]威斯瓦那森(Viswanathan S.)運用經濟學原理解釋了企業肆意排污的原因,建立了排污管制的分析模型,并依據該模型對政府環保管制與企業排污行為進行博弈分析。[16]王世磊等運用演化博弈理論構建了一個供應商與核心企業的演化博弈模型,提出加強合作與交流是雙方實現長期共贏的唯一途徑。[17]
本文運用博弈論,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中政府與企業的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的均衡結果,給出一系列結論,尋求政企雙方實現長期共贏的途徑。
傳統供應鏈沒有考慮供應鏈給社會和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為追求自身經濟利益,供應鏈企業經常以犧牲外部利益為代價,尤其是在法制不健全的國家,這種現象更加突出。這一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和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來保護生態環境,并運用相關法規和條款來設置綠色貿易壁壘,限制非綠色產品的進口,使傳統供應鏈在生產和出口上面臨重重阻力。因此,企業需要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
從短期來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有可能造成產品成本的上升,但從中長期來講,由于綠色供應鏈采用了全新的生態設計,可以使企業減少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也可以減少環境的治理費用,如排污費、廢棄物處理費等,從而降低最終產品的生命周期成本。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能夠為企業帶來良好的聲譽和綠色產品的品牌形象,增加產品在公眾心目中的美譽度,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從而擴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由于供應鏈上游在綠色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還可以在供應鏈的后續過程中得到放大,因此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不僅自身容易達到環保標準,而且能夠促進供應鏈上其他企業達到環保要求。
總之,對企業而言,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進而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綠色供應鏈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挑戰。首先,綠色供應鏈對于產品的設計是以材料的生命周期為基礎的。因此,企業對產品的結構和所使用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類型、數量及其經濟價值、對環境的潛在危害、不同零部件或原材料的裝配方式以及再生技術的可行性和法規限制等,都要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還要考慮到產品的易循環性、再制造性、再使用性、易拆卸性、易處理性等,這樣綠色產品的設計勢必成本高昂,并將導致企業研發經費大幅增加。其次,企業采購綠色原材料的花費肯定比采購普通原材料的花費要多,而且供應商出于機會主義行為的考慮,可能會以次充好,把普通產品當成綠色產品賣給制造商,這樣就會給制造商帶來一定的風險。再次,企業在實施綠色制造時,要投入大量的經費來購買先進的設備并培養員工樹立綠色理念,這也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成本。最后,在回收廢舊物品時,由于具有不確定性,客戶何時廢棄產品、廢棄多少以及廢棄時產品質量如何,對企業來說都是未知數,這種返回產品在時間、數量、質量上的不確定性帶來了管理及運作上的難度,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針對生態環境問題,各國一般都建立了一種以政府直接控制為主、倡導企業和公眾自覺行動的混合形態的環境管理體系。而企業環境管理有被動和主動兩種激勵因素,主動激勵來源于企業構建和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被動激勵來源于政府和立法部門。二者在綠色供應鏈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矛盾交織的融合與相斥態勢,其在實際運行中的表現是,既存在激勵作用,又存在發展障礙。
(1)參與人。政府和企業(政府不區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代表公眾的利益)。
(2)假設。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后,一方面需要增加投入,另一方面也有望提高產品價格。政府檢查時,如果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將會給予企業諸如產品優先采購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及政府補貼;如果企業沒有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將要接受政府的處罰,全部以現金表示。
(3)行動。企業可以選擇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以下簡稱“實施”),也可以選擇不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以下簡稱“不實施”)。政府對企業行使監督與激勵職責,也有兩種策略可以選擇:檢查企業(以下簡稱“檢查”)和不檢查企業(以下簡稱“不檢查”)。具體表示如下:
企業={實施,不實施}
政府={檢查,不檢查}
(4)策略組合。政企博弈的四種策略組合具體參見表1。
①第一種策略組合是(檢查,實施);
②第二種策略組合是(檢查,不實施);
③第三種策略組合是(不檢查,實施);
④第四種策略組合是(不檢查,不實施)。
(5)收益。對不同策略下政府和企業的成本、收益進行如下假設:
如果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就需要付出相應的成本Cb。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后所增加的收益為Pb。
如果政府選擇檢查,就會產生檢查成本Cg,檢查成本包括查處前搜尋環境污染所產生的信息成本以及查處時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政府選擇對企業進行檢查的策略,如果檢查結果是企業實施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政府就要給予企業補貼費用Pg。補貼有很多種形式,如直接的現金補貼、稅收優惠、貸款優惠等(這里為簡單起見,補貼全部換算成現金);如果檢查結果是企業沒有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政府可以得到企業的罰金Gb,同時政府還要支付污染處置費用Ug。
該收益假設比較適用于解釋我國的現狀,即政府剛剛開始加強對企業進行環境管制,此時社會上大多數企業的環保意識還不是很強,政府需要對環保企業給予一定的補貼以示鼓勵。若發現企業沒有實施環保措施,政府一般也不會直接關停該企業,但要對這些非環保企業處以罰金。
綜上,四種策略組合下政企雙方的收益矩陣如表2所示。
①第一種策略組合(檢查,實施)下政企雙方收益情況:
政府:-Cg-Pg,即政府付出檢查成本并給予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的企業補貼。
企業:-Cb+Pg+Pb,即企業得到政府的補貼并得到有效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而帶來的產品收入的增加,再減去企業為此而付出的環保成本。
②第二種策略組合(檢查,不實施)下政企雙方收益情況:
政府:-Ug-Cg+Gb,即政府付出污染治理費用和檢查成本,但同時也得到企業的罰金。
企業:-Gb,即企業被處以罰金。
③第三種策略組合(不檢查,實施)下政企雙方收益情況:
政府:0,即政府無檢查成本,收益為0。
企業:-Cb+Pb,即企業付出環保成本,同時得到因有效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而帶來的產品收入的增加。
④第四種策略組合(不檢查,不實施)下政企雙方收益情況:
政府:-Ug,政府無檢查成本,但需要付出污染治理費用。
企業:0,企業無環保成本,收益為0。
假設政企博弈雙方都知道對方的策略空間和相應效用,在短期均衡中,可以按照完全信息靜態博弈處理,下面來求解收益矩陣的納什均衡解。
該博弈有如下幾種情況:
(1)如果Pb-Cb>0,即企業因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而增加的收益大于企業所付出的環保成本。此時存在唯一的納什均衡(不檢查,實施)。
(2)如果Pb-Cb<0,即企業因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而增加的收益尚不足以彌補企業所付出的環保成本。這時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①如果Gb ②如果Gb>Cg,即進行處罰的罰金數額要大于政府檢查的成本,此時有以下兩種情況: 表1 政企博弈的策略組合 表2 政企博弈的收益矩陣 第一種情況,如果企業的環保成本減去企業因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而增加的收益與政府對環保企業的補貼數目之和,其結果仍然大于企業不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時政府所處以的罰金,此時唯一的納什均衡是(檢查,不實施)。也就是說企業寧可交罰金,也不愿意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因為其實施成本過高。 第二種情況與第一種情況相反,沒有純策略納什均衡的穩定解。政府和企業應該考慮混合策略,在此暫不討論。 在政企博弈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中,可能出現三個純戰略均衡結果:(不檢查,實施)、(不檢查,不實施)、(檢查,不實施)。 (1)只有(不檢查,實施)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該策略是政企雙方博弈最好的均衡結果,但要實現這個均衡,前提是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收益必須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為滿足這個條件,企業需要進一步有效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熟悉相應的工具和方法,因此可以不斷提高綠色供應鏈管理帶來的收益。發達國家的環保法規非常嚴格,一些環保意識較強的企業(通常是發達國家的領先企業),通過積極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所獲得的實際收益超過了企業所付出的成本,所以發達國家的政府與其領先企業之間的博弈基本上達到了該均衡。 (2)在其他兩個均衡中企業選擇不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改革開放初期,一方面由于我國處在特定的發展階段,政府過分注重經濟增長而忽視企業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對企業進行檢查,在資金和技術等各方面都受到限制,因此導致政企之間的博弈達到均衡:(不檢查,不實施)。此均衡可以比較好地解釋目前中國一些地方的環保現狀,由于環保罰款和補貼偏低(甚至沒有補貼),加之企業缺少經驗,通過采取環保措施所取得的收益并不明顯(環保成本偏高),所以從經濟角度來講,即使企業因為不采取環保行為而受到處罰,其成本也小于采取環保行為抵扣收益后的成本。也就是說,即使能夠得到一些收益和一些政府的扶持,其環境保護成本仍然遠遠高于罰款。 而(檢查,不實施)的均衡反映了政府環境管制的失靈。這是因為,Cb-Pg-Pb>Gb表明政府環保獎罰力度不夠,很難對排污企業起到震懾作用,導致無論政府是否檢查,很多企業都沒有積極性實施環境管理。 (3)從長遠來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是企業的占優策略。這是對環境保護最好的策略,要達到這個最好的結果,需要政府和企業雙方共同努力,不斷增加Pb并減少Cb,使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后所增加的收益越多越好,同時所付出的環保成本越少越好。 根據博弈分析,對政府提出如下建議: 通過宣傳教育,切實加強全民族的法律意識,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這是建立一個法治國家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普及法律意識和綠色法制觀念是整個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綠色意識,特別是要認識到環境問題、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的嚴重性,認識到綠色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政府要不斷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進行環境立法,完善與環保法律配套的經濟、法律法規,規范企業市場行為,提高對污染環境企業的懲罰標準與打擊力度,以強制性手段保障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為綠色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其次,政府要從嚴執法,強化有關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的能力建設,配套必要的裝備,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 國家政策的導向應在嚴格執行限制性政策的同時,制定激勵性政策,通過經濟杠桿來激勵和引導綠色供應鏈管理主體的行為,使之在經營活動中向綠色化方向發展。激勵政策主要包括“綠色補貼”政策、稅收優惠政策、政府優先采購等。比如,對于綠色產品,特別是有環境保護標志的產品的生產、流通及出口,應當給予獎勵和補貼,促使企業通過強化綠色管理來優化產品結構;對于率先采用能明顯節約資源、改善環境的技術以及進行回收再利用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和信貸支持;對于降低廢棄物排放、節約資源的企業,應當通過減免流通環節稅收等加以支持,等等。 同時,政府還應根據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制定產業政策,引導企業通過實施綠色管理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通過推動科技進步,發展環保產業,開展應用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為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提供技術支持。 通過以上措施,推動我國企業把提高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與生態平衡有機統一起來,這是對我國政府的要求。 [1]Handfield R B.Green Supply Chain: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C].Proceedings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USA,1996(3):1295-1297. [2]Robert Sroufe Sime Curkovic.The New Product Design Process and Design for Environment"Crossing the Cha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2000,20(2):267-291. [3]Geoffrey J.L.F.Hagelaar,Jack G.A.J.van der Vorst.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Us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to Structure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2(4):399-412. [4]但斌,劉飛.綠色供應鏈及其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0,11(11):1233-1236. [5]馬祖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集成特性和體系結構[J].南開管理評論,2002,6(6):47-50. [6]Joseph Sarkis.A St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4):397-409. [7]李向東,閻洪,葉潤強.建立綠色供應鏈中的協調關系[J].軟科學,2001,15(4):66-69. [8]吳沖迪.關于綠色供應鏈的研究[J].成組技術與生產現代化,2002,19(2):15-17. [9]朱慶華,耿勇.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與績效關系統計分析[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5,25(5):13-19. [10]鄭任.綠色供應鏈中合作機制及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安徽:合肥工業大學,2003:43-50. [11]顧麗娟.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經濟,2010(9):30-32. [12]朱慶華,耿涌.基于統計分析的中國制造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動力研究[J].管理學報,2009,6(8):1029-1034. [13]朱慶華,田一輝.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動力模型研究[J].管理學報,2010,7(5):724-727. [14]趙一平,朱慶華.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系統動力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152-154. [15]Pantumsinchai P..A Comparison of Three Joint Ordering Inventory Policies[J].Decision Science,1992,23(1):111-127. [16]Viswanathan S.Periodic Review Policies for Joint Replenishment Inventory Systems[J].Management Science,1997,43(10):1447-1454. [17]王世磊,嚴廣樂.綠色供應鏈中供應商與核心企業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J].科技與管理,2009,11(3):59-62. 責任編輯:陳靜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demanding for natural resources is now increasing rapidly; and issues concerning the exhausted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re now increasingly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 To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improve the enterprises'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enterprises should carry out environment management,integrat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to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d develop on the road of green supply chain.However,while improving the eco-environment,green supply chain also brings more challenges for the enterprises.So,in the light of the lack of self-discipline,to improve the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benefi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the usage of resources and eco-balance,we should promote the implement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ith the help of government guidance.First,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nscious of law with the help of publicizing;second,we should guarantee the implement of regulations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ith the help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third,we should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t of green enterprises with the help of related policies;and fourth,we should develop the industry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romote and publicize research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help of promoting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give more technological support. Key words: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government-enterprise game;environment manag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ment-oriente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udy Based on the Game Analysis CAO Hai-ying and WEN Xiao-qing F252.24 A 1007-8266(2011)02-0033-05 曹海英(1976-),女,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人,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營銷管理、供應鏈管理;溫孝卿(1951-),男,天津市人,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市場理論與營銷管理。

3.結果分析
四、政策建議
1.提高全民法律意識
2.加強政府規制,切實保證綠色法規的實施
3.出臺相應的政策,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進行鼓勵和引導,使采取環保行為的企業的產品更具競爭力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anjin30022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