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農村本土金融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可缺位

何廣文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教授
無論是統籌城鄉還是發展合作社,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開遠市政府出臺多項支持農民貸款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已經證明了這個觀點。目前農村金融資金主要來源于三個主體:農民、政府和商業金融機構,分為固定資產投入和流動資金投入,總投入很少。農民本身沒有太多資金,政府近年強調重視農業,重視農村的發展,財政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相比于需求而言,遠遠不夠。目前,金融機構的投入發揮主要作用,占“三農”金融投入的90%左右,農貸是推動三農發展最根本的動力,由此可以說“三農”問題發展為“四農”問題:農業、農民、農村、農貸。這種格局隱藏很大的問題,目前國內金融體系是以大金融機構為主導的格局,鄉鎮中小企業和農民受到金融體系排斥,農貸面臨很多問題,很多商業銀行近年不斷從農村撤離,比如農業銀行1997年全國經營網點7萬多個,現在全國只有2萬多個,消失的網點基本都在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這種格局造成農村貸款難,為解決這個難題,政府已經開始推動構建本土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合作社在其中就可發揮重要的作用。
目前,國家積極扶持本土金融的提供者,提供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納入金融監管的小額信貸提供者,如各類銀行,在國內主要是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及其他銀行,貸款公司和經銀監會批準的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業銀行這類大型機構這兩年逐漸回歸“三農”,比如農業銀行成立了三農信貸部,通過組建村鎮銀行,或收購小型金融機構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農信社也在逐漸開展小額貸款服務,當前的發展形勢也不錯。目前,非銀行的機構越來越多,小型服務越來越多。第二類是沒有納入金融監管的小額信貸提供者,各種未受監管的小額信貸公司,以及建立在成員之間的民間資金互助組織、農村社區發展基金、地下錢莊等等。村鎮銀行的發展已成為農村金融中的亮點,村鎮銀行發起人為商業銀行,截止到去年8月,村鎮銀行已經成立233家,國家大型銀行、包商銀行等地方商業銀行以及匯豐等外資銀行都紛紛成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也異軍突起,貸款公司分為兩類,一類是銀監會批準成立的金融機構的貸款子公司,另一類是各類社會資本投資組建的貸款公司,這兩類主體使得小額信貸市場的發展迅速,競爭帶來活力。我曾在一個小額貸款公司的四個貸款村莊做調研,在2009年6月到2010年4月期間,該公司向四個村提供的平均貸款額度為1.5萬元左右。同時,我也去當地農村信用社了解情況,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服務比較好,但貸款的覆蓋面比較低,最大的貸款是5萬,其中也有兩三千元的貸款,平均貸款額度2萬左右。當地農村信用社已經開始創新業務為農戶提供貸款。這就是競爭產生的效果。金融機構有今天的面貌和政府鼓勵政策密不可分,2004年以來,連續七個“中央一號”文件圍繞“三農”問題,提出加快金融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并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小額信貸業務和小額信貸組織。財政部2009年以來連續發文對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等3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行補貼,并進行一系列減稅扶持,同時也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新政,頒布《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促進資金互助社發展,國家大力發展資金互助社,規劃2009年至2011年共發展161家,在政策的刺激下,從增量角度改善農村金融機構結構和布局,有利于滿足中低收入群體和微小企業的金融需求,讓接近農戶、微小企業需求的“草根金融”逐漸興起,小額信貸在農村已經比較常見,
從實際情況分析,農村更需要本土化的金融服務體系。農村金融需求主體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是農戶、城鄉微小型企業和各類合作經濟組織,這三類主體都缺乏貸款抵押物品,從商業銀行等機構貸款十分困難,但其實這三類主體具備信貸能力,也具備創新能力,盡管需求廣泛存在,需求總量很大,卻難以進入商業信貸市場。農村信貸需求最多的是小額信貸需求,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可以說小額信貸是農村信貸市場的“藍海”,為什么大型商業機構撤離這塊“藍海”?原因如下,首先其無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無法判斷道德風險,難以評估農村中的貸款對象,所以不貸款,或需要抵押物,但農村貸款主體普遍缺乏抵押物的條件。其次商業機構創新不足,小額信貸需要提供本土化的金融服務,針對村莊和社區,依靠血緣、家族、人際關系等開展金融服務,這種做法基于人際信任,符合鄉間熟人社會的風俗,通過這種方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為小農戶、小企業提供基于非物質信用貸款,如信用貸款和聯保、親朋擔保等“軟性”擔保。這種信任評估體系比以合同為基礎的信任評估體系更符合農村的實際需求,通過這種渠道是未來占領農村市場的主要手段,但對大型商業機構來說,挑戰很大。合作社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經過調研,我總結了本土化金融服務機制構建的途徑。一是利用好融資和投資兩個角度的機遇。例如,可以投資參與現有金融機構的產權改革;實力較強的合作社可以參與農村新型微小金融機構的組建,如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等。二是參與推動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優化。三是配合農村信用社推進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四是以合作社為信用載體幫助農戶、微小企業實現融資。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構建本土化金融服務機制中可發揮重要作用,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戶、微小企業信貸融資中的情況為例,可以分析出其發揮作用的三種模式:第一,輔助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是農村信用社基于農戶的信譽,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向農戶發放的不需抵押、擔保的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依托一定的社區、村落和產業,具有較好的地緣、人緣關系,對成員比較了解,因此,在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過程中,專業合作社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第二,在抵押品不足的社員向金融機構申請商業貸款時,那些規范運作的、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向社員提供擔保,以幫助社員獲得貸款。山西省榆社縣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用擔保給農民貸款,對于取得信用狀況較好的合作社擔保的農戶,最高可以獲得貸款50萬元。同時,榆社縣政府撥專款成立擔保公司,專門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再擔保,并實行農民貸款貼息的政策。榆社縣通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金融支持,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也增強了還貸能力。2007年全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純利潤720萬元,累計歸還信用社的貸款4000多萬元,不良貸款率1%以下。這一金融服務新模式開始在山西省的56個縣進行推廣,近40萬農民從中受益。第三,那些產業化程度較高的生產型、加工型、流通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如果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農戶生產的產品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工、銷售的原材料來源,如果單個農戶貸款較困難,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申請貸款,然后再通過向農戶提供生產資料等關聯交易方式,將資金現實地轉移給農戶使用,或者是轉貸給農戶使用。例如,依托農戶生豬養殖小區建立起來的、有一定經濟實力和一定積累的以生豬銷售、飼料加工為龍頭的生豬專業合作社,可以以合作社的名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然后,建造圈舍、購買仔豬,租賃給農戶養殖,并向農戶提供飼料,從生豬育肥以后的銷售收入中,逐步償還貸款。或者是將從金融機構申請到的貸款轉貸給農戶,由農戶自己建造圈舍、購買仔豬、購買飼料,養殖和育肥生豬,銷售并取得收入,逐步償還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