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韻



一個德國人,不是專業歷史學家,也不是漢學研究者,卻要寫書告訴你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是什么樣,你信嗎?
10年前,托馬斯·布蘭特(Thomas Brandt)剛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他的印尼籍華裔太太卡特里娜就不信:一個西方人怎么可能比中國人更懂得中國的歷史,更何況布蘭特不會說中文、之前從沒去過中國,怎么駕馭得了如此宏大的課題。
布蘭特無畏,他不要用文字來征服讀者,而是以圖案吸引眼球。他的研究“索引”是9000多張關于中國的老明信片——這還僅僅是其全部收藏的1/3。最后,布蘭特精挑細選出1600張明信片作為“代表”,花4年時間寫成一本厚重的《神州舊憶》,并特意以中英雙語出版這部全彩書籍,讓中國人通過老外的視角看昔日神州,也讓西方人透過“歷史拼圖”看到東方的奇風異俗:長辮子的男人、裹小腳的女人、靈動的建筑、精致的手工藝……
情迷明信片
1966年出生的布蘭特畢業于德國漢堡大學,起初是經濟學者,后旅居印尼和馬來西亞,從事商務工作,現擔任馬來西亞德國商會總經理。在東南亞生活20年,這里可以算他的第二故鄉。
布蘭特和明信片的情緣始于18年前。在一個跳蚤市場,他偶然看到一張已經泛黃殘舊的明信片,上面的圖像是新加坡的“烏節路”。如今的烏節路是新加坡著名的商業街,馬路兩旁百貨商場林立,還聚集了諸多高級餐廳,熱鬧非凡;而從明信片上看,一個世紀以前,烏節路竟是這么一條窄窄的黃土路,偶爾有一兩輛牛車通過。
“今昔巨大的反差讓我覺得很震撼,如果沒看到這張明信片,誰能想到烏節路的前身竟是如此樸素?”本來就對歷史感興趣的布蘭特買下明信片,同時產生一種強烈的欲望:搜集更多類似的“歷史拼圖”,追溯100多年前亞洲的人事風貌,還原現代人所不曾經歷的生活民情、社會變遷。
布蘭特對“古董”明信片的熱情一經點燃,便一發不可收。早些年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但為了了解亞洲各國歷史背景,經常不惜花一半的薪水投資明信片,現金不夠還搭上信用卡?!拔以谑詹厣匣瞬簧馘X,一開始只是小投入,后來就變成一種癡迷。15年前還沒有歐元,我購買明信片的平均價格在2—12德國馬克(1—6歐元)之間;最近10年藏品價格飆升很快,有時候一張稀有的明信片可以賣到100歐元甚至更貴。決定明信片收藏價值的不光是圖片,還有郵票和郵戳?!?/p>
為了收集罕有明信片,這些年來布蘭特去過無數展覽館,拜訪過各種收藏家和古董商人,“大多數明信片是在歐洲找到的。東南亞氣候潮濕,明信片需要‘呼吸,它們無法在潮濕、炎熱的環境下‘生存。因此我的收藏幾乎都在德國,珍貴的系列存進銀行。”布蘭特幾乎把歐洲主要明信片商家所生產的亞洲主題明信片都“買斷”,好幾次到法國和意大利“淘寶”,有時一次就買幾百張,人文、風景俱全。
2001年,這位業余歷史愛好者發表了自己的第三本書作《亞洲舊憶》,通過明信片反映19世紀在亞洲的歐洲人的工作和生活,一時成為暢銷書。受到成功鼓舞,布蘭特決定再接再厲,將研究范圍縮小,從明信片中看中國的歷史。
“在將近3萬張明信片中,我發現有很多內容是和中國相關的。它們集中于1890年代到1930年代之間,不僅是重要的歷史見證,而且反映了中國社會變遷史。很多明信片上的圖像,比如1900年間的中國寶塔,都沒有照片成像,甚至實物也消逝了,只剩下一張明信片證明著它曾經的存在。”
布蘭特對中國感興趣的另一個原因是,驚訝于中國人的聰慧能力?!拔以谟∧岷婉R來西亞生活多年,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都有中國華裔的能量。”“中國人是世界最主要的發明家,推動了文明的變革。近些年來中國的開放,令其又重新發現了自身的創造力?!?/p>
原始MSN,牽起中國和世界
1869年,奧地利人埃曼紐爾·赫爾曼發明了世界上首張帶圖像的卡片,稱為預付郵資明信片。他說服當時的奧地利郵政局,發行售價低廉的明信片,供人們郵寄簡短書信之用。結果僅在頭3個月,郵局就投遞了300多萬張明信片。
18世紀“東風西漸”時期,傳教士是歐洲和中國社會之間的信使。而19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明信片迎來黃金期,成為溝通東西交流的主要工具。來到中國工作、生活的洋人通過明信片,將中國傳統社會的寫照,投遞到歐洲家鄉,甚至全世界。這些負載著生動圖像與東方情致的明信片,經過漫長的旅途,有的最終抵達寄件人親友的手中,有的則遺落在天涯某角。
“那個時候的明信片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MSN、手機短信、電子郵件了。它給全球通訊帶來了一次革命。當照片還是一個昂貴的事物時,明信片上的畫更能帶給人慰藉;在沒有電視、互聯網和飛機的時代,明信片讓世界變得更加緊密?!辈继m特說。
其實作為一個德國人,研究明信片,或許還出于一種民族自豪感。布蘭特說,19—20世紀中國主題的明信片大多是歐洲明信片制造商繪制的,德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明信片生產國,每年要生產至少10億張卡片來滿足市場需求。據統計,單是1908年就有8.6億張明信片被郵遞,其中不少是從中國寄出的。
“西方人被中國的東方情調所吸引,他們喜歡記錄這里的異域風情,以及文化差異。在這之前通訊方式都是封口的信件,突然有一天,明信片的出現,讓郵差們也能閱讀到上面的內容。而有些評價在今天的人看來仍非常有趣。”
布蘭特強調,他的興趣不僅止于明信片本身,而是更熱衷于了解中國歷史。為了寫書,他查閱了300多本相關書籍,特地到中國20多次做考察。“其間我見了很多中國歷史學家,征詢不同的觀點,還邀請部分中國專家參與撰寫2—3個章節,比如寶塔建筑,但是95%的觀點都是我自己在研究中形成的。”
布蘭特將零散的明信片按照“茶館”、“纏足”、“貿易”等50多個主題分門別類,你看得到上海老外灘上的洋人愜意享受午后時光,看得到杭州雷峰塔立在西湖旁,還有老北京街頭表演京劇的藝人……在一張有上海豫園湖心亭九曲橋畫面的明信片上,細心的人可以發現,畫中的九曲橋欄桿還是木質的,而現在的橋欄是水泥的。原來,20年代九曲橋毀于一場大火,后由杜月笙、黃金榮等集款重建,才改成水泥橋。
從這些明信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西方人眼里的中國片段,比如勞動者以古法燒制瓷器的場面,中國婦女畸形的小腳和貴婦手上頎長的指甲,鴉片館里的癮君子,觸犯法律的人面臨站籠、砍頭等刑罰,龍旗上的慈禧畫像等。另外,諷刺漫畫類的明信片也很流行。如布蘭特所說:“明信片只是為當時的西方人認識中國開了一扇很小的窗戶,它們同樣也有政治用意。”
布蘭特還關注到了海外華人的遷移故事,如印尼華僑、越南華僑等,其中舊金山的唐人街令他印象最為深刻,“光是1900年—1914年間舊金山唐人街的明信片我就有750張”。
19世紀4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移民來到加州,并通過奮斗成為美國人。1880年,舊金山的唐人街有2.2萬人,男女比例20:1,到處是飯館、煙館和賭場。1906年,一場大地震幾乎毀掉了整座城市,移民局內的全部移民檔案也在濃煙烈焰中化為灰燼。中國人有重新申請公民權的機會,因此許多在舊金山干活的男人就把家人從中國家鄉接來,形成了所謂“紙上兒女”的巨大移民潮。
隨后當地就發行了許多各式各樣印有當時中國小孩的明信片,有的穿著中國傳統服裝,留著長辮子;有的在洋學堂聽美國老師上課。也有當地華人頭上依舊梳著大辮子,身上則已經西式打扮了。
明信片讓我精神富足
“明信片讓我覺得精神富足,我希望將辛苦拼湊而成的歷史完美地呈現給讀者。明信片是一種藝術,我不想敷衍對待,就像人們惡意對待歷史一樣,弄得支離破碎?!辈继m特說。
這些年,古老明信片也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熱捧,布蘭特手中就有“部分是絕版,歷史的唯一見證者,最老的一些可以追溯到1895年”。但他不想把明信片的價值定位于“錢”,“明信片的價值還體現在獨一無二的手工制作和獨特的樣式,如果它們是人工上色的,或者有手工壓花,那就是舉世無雙的”。
“明信片不僅能讓讀者進行一次穿越時空之旅,還能讓他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國。歷史能夠昭示未來,了解歷史,就可以了解今天的很多現象和行為。通過古老的明信片,我認識了古老的中國。”布蘭特說,在寫書的過程中,妻子給予了他很大支持。以前她不理解,為什么丈夫對古老的東西那么感興趣,現在她也體會到了這份樂趣。
當初從9000多張收藏中挑選1600張入書,實在讓布蘭特很為難,“每一張我都喜歡,恨不得把它們都收入其中。在做中國茶館主題的時候,我躺在客廳里,看著350張明信片,要從中挑出60張,放到8頁內容里,這可不是輕松的活兒。挑剩下的該怎么辦?”布蘭特賣了個關子:我現在有些初步的想法,但是需要再細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