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嶸(上海漢商律師事務所主任)
對檢察機關如何加強訴訟監督職能的幾點思考
文/王嶸(上海漢商律師事務所主任)
我是一名已執業20年的青年老律師,承辦過許多刑案。通常我都是作為辯護人出現在法庭上的,像在云南馬加爵故意殺人案中出庭代理被害人親屬的情形,則十分罕見。但令人驚喜的是,長年來法庭上的唇槍舌劍,卻讓我與許多優秀的檢察官成為惺惺相惜、互相敬重的朋友。最近,我還受邀擔任了上海市優秀公訴人評選活動和檢察機關訴訟監督優秀案例評選活動的評委,通過接觸大量的事跡材料,深入、直觀地感受到了檢察官們在工作中為保證國家法律正確實施,維護人民利益而付出的心血,他們所取得的成績是長期不懈努力的結果,大大增加了民眾對國家法治進步的信心。
結合這兩次當評委的經歷和感悟,對于如何進一步檢察機關如何進一步加強履行訴訟監督職能,我作了幾點零星思考,現不揣簡陋,供大家參考:
一、要突破陳舊理念。在傳統的“公檢法一家親”和對部門自律寄予過分信賴的觀念下,檢察機關要秉持客觀中立的立場,以最大限度維護國家法律的正確實施為目標,對刑事案件的各道程序進行有效監督,是困難的。在刑法、刑訴法修訂實施十年后,司法實踐中仍會出現佘祥林、聶樹斌這樣荒唐離奇的錯案,證明了古人所說的“徒法不足以自行”實乃至理。盡管經過多年的改革,我們在法律制度層面已有長足進步,但司法人員的素質和執法水平仍參差不齊,因此,要擔負起法律監督的職責,首先必須在理念上假定所有被監督的對象都有可能自覺不自覺地違反法律規定,這是讓監督機制產生效用的首要前提。

二、要改變考績原則。法律監督的目的是防止發生錯案和糾正已發現的錯案。過去我們往往片面強調事先預防和不容出錯,所以對出現辦案差錯采取了一刀切的責任追究制,甚至在評選先進時把辦案無差錯作為一項主要的考核指標(例如過分強調訴判一致)。表面看來,這完全符合“高、大、全”的要求,實際上卻弊大于利。首先,“人非圣賢,孰能無錯?”,這是常理。在一定限度內允許出錯,恰恰是基于對客觀現實的理性分析和判斷,是發現錯誤和糾正錯誤的前提。其次,強調一有錯即究責,犯錯者基于自身的利害考慮,只會文過飾非、將錯就錯,結果反而造成有錯無法糾的結果。
我是一名訴訟律師,經常會在法庭上與同行發生觀點碰撞,一方律師勝訴了,意味著對方律師的主張沒有獲得法院支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半的律師獲勝是與另一半律師的失敗相伴相生的,假如非要每件案子都打贏、永不出錯才能當選優秀律師,那我們大概永遠也找不到大律師了——這告訴我們,要實現真正的法律監督,必須拋棄完人原則。當然,對監督過程中發現的司法人員工作差錯,我們也不能無原則地寬容和縱容,必須注意是否存在違背職業廉潔性的因素,還是單純的對事實和證據的誤判和對法律的錯誤適用。簡言之,偶爾做錯題可以原諒,訂正了就好,但是絕不允許作弊。
三、要充實培養人才。在刑事訴訟領域,檢察機關實施法律監督已有成熟的經驗,可謂輕車熟路,但“重刑輕民”是個大問題。事實上,對檢察機關來說,法律監督方面未來最嚴峻的挑戰恰恰在于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等非傳統業務領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對法院的民商事審判活動和行政審判活動進行有效監督,檢察官隊伍中急需大量補充專業人才和對已儲備的人才加以精心培育,使他們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民商事法律和行政法,勝任工作。
四、要善于借力打力。律師和其他法律中介服務機構都可以成為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督過程中的友軍,特別是在當事人提出申訴、控告的情形下,檢察機關可以充分利用當事人所委托的律師所做的前期工作成果,減少和避免走彎路。也可以聽取非承辦律師的專業咨詢意見,或組織法律專家進行專題論證,從而形成對案件的正確分析判斷。檢察機關還可與律師事務所合作,在一定期限內進行人才交流和見習,提高檢察官在處理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方面的法律實務經驗。■
編輯:盧勁杉 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