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志堅
一個電視臺長的墻內墻外
文/石志堅
說起余惠霖,不得不說說他過去的故事。20世紀60年代中期,國家一聲號召,熱血青年志在四方。余惠霖剛巧從上海工業大學電子儀表系畢業,遇上這么一個千載難逢、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讓七尺男兒的他熱血沸騰。于是他一紙決心書告別了父母,告別了故鄉,來到了四川一個遠離省城的山區貧困縣。籌備地方縣人民廣播電臺,并負責配置專用廣播器材和修理器材的任務。
他憑著年輕人的進取精神,克服人生地不熟的困難,硬是適應了窮鄉僻壤的環境,還為廣播電臺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為此,他多年被評為縣人民廣播電臺的先進生產工作者。先進事跡通過新聞媒體,像只會飛的小鳥,飛到農田、工礦和學校,也飛進了醫院,這時當地有一位白衣天使向他捧上鮮花;以后,又饋贈給他一顆芳心,他成了四川人的女婿。
白駒過隙,時間很快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不少山區城市相繼都建立了電視臺,這時,余惠霖所處的縣人民廣播電臺也接到了上級通知,要在地區籌建電視發射臺,盡快讓小山城與北京貼近,與世界握手。于是,他被領導選中,派往籌建縣電視發射臺。不出一年。縣電視發射臺建成,融入了全國普及電視網的行列,他也當上了電視發射臺的業務主管。以后,縣電視臺正式成立,在選拔管理人員時,他既懂行又是建臺的立功創業者,被首推為常務副臺長。
余惠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在電子儀器和電視制作方面的知識,會在森嚴壁壘的監獄內施展。出于他誠實的改造表現并擁有專業技術特長,政府為他創造了一個認罪、悔罪、贖罪的機會,使他的特長又有了一展才華的可能。
在上海舉辦世博會期間,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對電視制作熟悉的特長,在監獄民警關心和支持下,連續策劃了幾部電視新聞片,展現了監獄內迎世博的特殊畫面和故事,受到了廣大服刑人員的歡迎。
電視臺的開播,豐富了山區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把沿海地區的繁榮和喧囂滲透入那塊古樸、寂寞的土地。那年,沉睡千年的山村小縣也開始騷動了,作為廣電先行的電視臺,也搞起了對外經濟聯動,把內地物資產品打入市場的目標瞄準了上海浦東。余惠霖是上海本地人,又有一付善于管理和嘗試經營的頭腦,自然成了闖蕩大都市的先驅者,先被派往上海。闊別故鄉二十余載的他,急于想讓自己的后半生再創一番事業。
于是,他積極籌措資金。恰巧不少內地的企業,得知有這么一個溝通大上海的窗口,都紛紛集資,以此為跳板,把豐富的內地產品銷往大都市。與此同時,他也借助家鄉親朋好友的關系開通了不少資金渠道。不久,浦東空曠的熱土上掛起了一塊“上海某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的牌子,他任副總經理。
初回上海時,他對經營中的人來客往十分陌生,甚至有點不開化的粗俗。隨著時間的流逝,城市人的“活泛”很快在他身上復活。然而,可惜他沒有把聰明才智用在加快貿易大樓的建設上,而是把足智多謀花在個人的生財之道上,其結果自然是他在大廈樁基工程和大廈工程發包中,利用公司副總經理的職權,毫不客氣地接受了浙江省某建筑工程公司承包人送來的所謂“好處費”。一次,兩次,三次……他不覺燙手地收下共計上百萬元。
對金錢的貪婪,最終掉進錢眼不能自拔。早在三國魏時期,文學

?
幫助獄友修理電腦,余惠霖(右)運用手中特長豐富監獄生活。家、音樂家嵇康就說過類似的話:蝎盛則木朽,欲勝則身枯。
可悲的是,此時他沒有興趣和時間去感悟古人的訓誡,而是一味地怕錯失這個“干事業”的機會。以后,隨著貿易大廈的節節攀高,他的生財之道也在不斷拓展。在聯系裝修部門,購置辦公設備和招商引資等方面,他不時動歪腦筋,不時“打擦邊球”。其結果是貿易大廈聳立了,他自己卻倒下了。一個原本想回故里大顯身手的雄心勃勃者,最終倒在了污泥濁水之中。
法院以貪污罪、受賄罪,數罪并罰,判處他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余惠霖面對人生如此大的打擊,心情非常低落。無期徒刑,是個怎么樣的概念?意味著要在失去自由的監獄中度過漫長的歲月,甚至余生。可謂苦海無邊,遙遙無期。這對一個習慣于搞廣電事業,又熱衷于搞內地沿海交流的熱心者來說,分明是種手腳的羈勒和心理的煎熬。
進監獄的第一個星期,民警就送來一本《罪犯行為規范》的小冊子,要求他在三個月內把里面的6章38條全部背誦出來。幾百字內容的小冊子擺在面前,首先就給他一個下馬威,讓他感受到改造并不容易。要讓一個多少年跑東跑西一心撲在創業上的他,靜心坐下來,讀書寫字,顯然已經不習慣了。可是,無論你是否適應,都得接受和面對。于是,他整天捧著小冊子,似乎又回到了讀書年代,但心理感受已完全兩樣,過去背書是鞏固知識,而眼下默讀卻是為了矯治行為規范——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民警見他做事十分認真,也有了些年紀,就叫他干“夜值班”的勞役。夜值班就像工廠內的做夜班,白天睡覺,晚上工作。勞役職責需在幾十間囚房外面不停走動,發現入睡令下達后沒有按時睡覺或看書報的犯人,給予提醒或勸說;晚間發現有犯人頭疼腦熱、胃痛胸悶的,及時報告值班民警等。他曾管過不少事,也管過不少人。但像這類“巡邏”差使卻是他生平第一次,他還是憑著認真精神,阻止了多起犯人晚間“搞名堂”的違紀事情,得到了民警的表揚和記功。
也許過去崇尚文化的緣故,在大墻內除了勞役外,他就安下心來看些書,喜歡讀外國小說和雜文,特別偏愛余秋雨的散文。他說余秋雨把歷史與文化摻雜在一起的敘述故事和倫理的文章對他很有啟示。尤其對他今后做人,更是一個開導。
他在改造中表現出來的文化修養,明顯地要超過一般的刑事犯。民警又掌握到他過去有電視技術和制作方面的特長,就把他“請”出來,充實監獄有線廣播的工作人員。雖然已多年沒有接觸這些活了,但真的民警決定了,他說干就干,很快就撿起過去的技術進入了角色。記得監獄組織了一次受害人進大墻的控訴大會,這件事十分凄慘,是一個綁票案,結果罪犯撕票了。如何開好這個控訴會?余惠霖建議監獄電視臺應該配合制作一個專題片,到撕票的廣西山地去拍現場。再請被害人家屬在現場講解控訴,然后做成教育片。在控訴會的當天,控訴一段,教育片播放一段,猶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后來這次控訴會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讓作惡者無地自容,讓聽眾激發對犯罪的憎恨。
煉獄的過程是痛苦的,然而,他無意中感到順暢,感到由苦變甜了。其實其中并沒有什么奧秘,只是他仍像過去那樣認真地干事,沒有一絲邪念。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做事,做過去喜歡的事,從而對自己不該有的貪欲有了更深刻的悔恨。人啊,就像茫茫蒼穹中的每顆星,都有各自的運行軌跡,哪一顆偏了航道就會自尋滅亡。
他把這個在苦澀磨難中引發的教訓,告訴了前來探監的妻子。妻子抹著傷心的淚對他說:“我本不該跟你來上海,在那里有我熱愛的醫務工作,有生我育我的父母。可是,我這么一來,卻促成了你為我想了許多。”他妻子剛踏上上海浦東這塊改革開放的熱土,丟掉心愛的工作硬去做公司那些雜務事不久,便聽到丈夫被捕的消息,往后的日子叫一個無依無靠的女人該如何生活?為此,妻子在大墻內見了他一面后又回到了她熟悉的熱土。以后,妻子每月寫來長信,叫他不要氣餒,叫他振作精神,還回憶與他那段美好的交往和溫馨的歲月。妻子每年通過長江水路至少要來監獄探望他一兩次,每次來都淚流滿面,字里行間不是對丈夫的譴責,而是露出無限的內疚。
“這都是怪我太俗氣,光知道眼前利益,卻缺乏在上海干一番事業的長久思考……”
“路途這么遠,今后就多寫信,把路費省下來,贍養老人吧。”他想見妻子又怕見妻子,他的罪孽給家庭帶來多少缺憾。
根植于浦江的老母親,得知兒子回滬闖蕩沒幾年卻闖進了監獄后,更是老淚縱橫。由于老腿無法走路,只能請家中的其他親人,為她帶話。老母親說:“我等你,要等到你出來我才安息。”一番話說得情深意切。他淚流滿面。
無期原是無終期,認真改造變刑期。三年后的第三個月份,法院根據他的改造表現,準予從無期徒刑改為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改為剝奪政治權利7年。希望的曙光開始向他招手,母親“我等你”一句話有了應驗的時辰。以后,他憑著積極改造和獻計獻策,又先后減了多次刑。雖然他自己也已生華發,但他仍然在努力改造,一直要努力到走出大墻的這一天。
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牽動了全國炎黃子孫的心。作為大墻內的昔日浪子看了電視報紙的新聞,他也流露出興奮激動之情。他十分用心地向民警提建議、出主意,把社會上的迎世博活動引入大墻內。還利用電視新聞多彩快捷的優勢,拍攝制作大墻內服刑人員自己迎世博的專題片,讓每一個犯人感到直接和親切。像迎世博圖片展、迎世博知識競賽、迎世博詩歌朗誦會等等活動,都拍成專題片,以特殊的方式配合世博會的舉辦,也讓無法走進世博會的服刑人員感受到世博會帶來的精彩,表達了一個服刑人員對祖國成功舉辦世博會的一片心意。■
編輯:盧勁杉 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