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呂榮潔/馬 威
難關重重腳下踩
■文/本刊記者 呂榮潔/馬 威


管道為業,四海為家,艱苦為榮,野戰為樂。這是奮戰在陜京三線建設者的真實寫照。在陜京三線建設的過程中,他們克服了工期短、并行施工難、上山難、過河難等重重挑戰。
2010年12月的最后一天,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蔣潔敏親自動手,揭開了陜京三線運營的“紅蓋頭”。
從2009年5月26日開始,兩度春秋,這條大約與陜京二線并行的能源動脈不斷繪就,從長慶氣區陜西榆林首站的黃土高坡穿過冀中平原,終到北京市房山區良鄉分輸站,總長度896公里。陜京三線建成后,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和長慶氣田的天然氣將共同輸往北京。
這條大口徑輸氣管道,在太行山脈、呂梁山脈中眾多大山的山巔上連綿起伏300多公里,在佳蘆、湫水、東碾、牧馬等諸多大型河谷川臺溝壑中蜿蜒而行280多公里,同時需要穿越黃河、汾河、滹沱河等13條大型河流,5次穿越山體,11次穿越高速公路、13次穿越鐵路,并與正在運營的陜京二線并行500多公里,管道并行交叉點多達50多處……其建設極富有挑戰性。
“工期刻不容緩!”這是中石油管道局陜京三線項目經理部總經理劉占鋒經常說的一句話。
北京冬季用氣最高峰一般會在1月份三九時節來臨。氣象局還預測,2011年1月北京很可能出現持續低溫的極端天氣,零下十幾度甚至零下二十度的最低氣溫,將使天然氣采暖消耗急劇飆升。在北京可能遭遇寒冬的情況下,陜京三線天然氣管道的建設尤為迫切。
正在施工的陜京三線永良段,受土地協調進度影響,到2010年11月份僅完成總施工量的50%,剩余工程量必須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沖刺般完成。“如果陜京三線不能及時投產,明年1月北京居民用氣安全就可能受到威脅。”管道人不敢懈怠。
2010年12月10日2時41分,來自長慶氣田的純凈天然氣經過37個小時687公里的“跋涉”,平穩到達了河北安平輸氣站,備受關注的陜京三線順利實現了陜京三線第一階段的投產進氣。五天后,隨著陜京三線永清站動火連頭工作的開始,陜京三線第二階段投產目標也完成了。剩下的是最后87公里的永良段。
為加快施工進度,管道局從陜京三線已完工的地段調集精兵強將支援永良段管道施工,原本400人的施工隊伍擴張為2000人,24小時輪班作業,共計投入作業機械500臺套。他們爬冰臥雪,克服重重困難,以每天兩至三公里的速度推進。
中石油管道局的王牌軍之一“杜江機組”剛剛從山西、陜西轉戰至此,全力打通陜京三線房山琉璃河段。工人們分作兩班24小時作業,焊管、檢測、防腐處理、開挖管溝、吊管下溝,一道道工序緊張推進。即便在零下十幾度的深夜,管道施工仍在探照燈下繼續推進。
通常,一道焊縫需要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正常施工情況下,一天能完成300多米管道的焊接,現在我們24小時施工,一天能焊接50多根鋼管,總長600多米。”杜江說。
為了降低后期維護成本,陜京三線管道有500多公里與正在運營的陜京二線并行,還有53處交叉點。由于已建管道已經占用了優質路由,新管道施工難度非常大。在我國油氣管道發展一日千里之際,管道并行、交叉施工有可能經常出現。陜京三線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
據劉占鋒介紹,陜京三線與陜京二線共有17段并行段,并行長度為460公里,占線路總長度的56%,其中交叉點共有46處。這些并行段和交叉點多為山區地段,多為溝壑、丘陵、腰峴、陡坡、沖溝,地質復雜,地形險要。而且管道施工作業帶狹窄,不但給管材運輸,管溝開挖、爆破,管道焊接、下溝、回填等造成很大困難,而且不確定的安全隱患也要比陜京一線、二線增加很多。
陜京三線沿線設置7座輸氣站場,其中6座站場與陜京二線已建站場合建。39座線路截斷閥室,除新建8座閥室之外,其余31座均與二線已建閥室合建。在合建站場和閥室安裝工藝施工中,多處在現場運行管線上進行動火連頭作業,這必然帶來較大安全風險點。
在兩條管道的交叉點,管溝必須挖5米多深才能從二線的管道下面穿過。在山區段,陜京二線基本是從山下通過,而陜京三線只能走山頂和山口。在通過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原和大沖溝時,陜京二線采用打斜井的方法施工,而陜京三線則采用大開挖的施工方式,工程量也大幅度增加。站場建設也是如此。
陜京三線永清分輸站是多條管線的樞紐,是要塞。陜京三線永清分輸站與原有分輸站合并建設,動火連頭,安全是第一件大事,不能有絲毫麻痹,既要保證原有分輸站平穩運行,又要保證新站順利銜接。
為確保動火作業的順利進行,根據陜京三線投產方案總體部署和中國石油集團副總經理廖永遠提出的“按照既定目標,科學組織、精密運行,確保實現工期目標”的要求,建設者提前做好了各項準備工作,加強對動火作業的監督管理,制定安全措施和應急預案。
此次動火聯頭作業涉及榆林、陽曲、石家莊、安平、永清、琉璃河共計6座站場和13號閥室等18個閥室。在施工方與運營方的默契配合下,這項監督管理難度相當大的動火作業圓滿成功。
陜京三線管道穿呂梁,越太行,橫貫山西中部,其中有90多公里管道是在危石林立、山勢險峻的太行山和呂梁山敷設。

山區無路可行,施工單位必須在山區的溝壑中修建施工便道,用炮車、履帶車和牽引爬犁車,經過幾次倒運才能將管道一根一根運到施工現場。施工設備所需要的油料,完全靠三輪車和裝載機從山下運到山上,施工設備移動十分艱難,每焊接一道口或幾道口,就需要搭建一次平臺,修整一次作業面,再移動一次設備。
濟道嶺,這個呂梁山脈的云中山,以山峰險峻、800米長的滑梯巨坡和急轉彎著稱,危石林立。這里最高點海拔1800米,坡度30度,是陜京三線工程的最高點和最難點。
管道一公司分部李忠偉機組于2010年1月23日打響濟道嶺攻堅戰。
由于山區路窄、大坡陡坡接連不斷,炮車牽引力不夠,必須采用履帶式重型堆土機牽引炮車,才能將管道運到施工現場,運輸每根管道的單程就需要近3個小時;施工設備所需的油料,完全靠三輪車和裝載機從山下運往山上施工現場。
冬季施工時,山上溫度大多數在零下20多度,山風帶著雪花,打在員工的臉上像刀割一樣;春季施工,冰雪融化,運人車輛無下到施好幾公的山路施工人員每天需要爬山2個多小時。由于白天氣變暖,山積雪不并流入管溝,在溝下進行焊接作業時,必須采用潛水泵一邊抽水,一邊進行溝下焊接作業;夏季施工,由于溝下不透風,在強烈的陽光暴曬下,潮濕的管溝就像一個大蒸籠,施工人員在溝下作業悶熱難耐,呼吸都很困難。為了不讓汗水擋住視線,大家將毛巾撕開,疊成長條綁在額頭,工作不長時間汗水就會順著毛巾往下流,身著皮衣汗水無法滲出,只有順著衣縫往下躺。

從2010年1月23日至7月26日,歷時整整半年時間,經過了冬春夏三個季節的苦戰,李忠偉機組在確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終于打贏了濟道嶺攻堅戰。
黃河是秦晉之間的界河,也是陜京三線天然氣管道的咽喉所在。
黃河穿越采用隧道方式進行,承擔管線安裝任務的是管道一公司六處的范永明機組。黃河隧道全長1588米,西斜巷長465米,坡度達28度,共1070個臺階,如果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比爬一個65層高的樓房。東斜巷25度,長409米,和西斜巷一樣也相當于一座摩天大廈。
每天工人們下隧道都至少要爬一趟,甚至有時還要爬兩趟、三趟。第一次爬黃河隧道的時候,大家都累得汗流浹背,雙腿不停地顫抖。第二天,兩條腿更是像灌了鉛一樣沉重和酸疼,正常走步都很困難。
在承擔艱巨任務的同時,他們還承擔著安全、質量、工期和效益的巨大壓力。由于沒有成熟的隧道施工經驗,他們只能靠更加精細的管理來保證這四個方面和諧到位。
盡管如此,在施工過程中他們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首先就是隧道底部漏水嚴重,每小時的漏水量達到十七、八立方米,因此濕度很大,直接影響到焊接質量。為此,機組用高壓泵將隧道里的積水排到200多米高的洞口外,以保證安全的施工環境。隧道的另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運載車的制作。管材運載車借鑒礦山的運煤車,但是又完全不同,經過了四次改造,終于成功完成了運載車的制作,并順利完成運管任務。由于施工管理有步驟有順序,充分發揮了每一位員工的才智和能力,保證了施工的安全、質量、工期和效益這些環節都在受控狀態。陜京三線一公司項目部加強安全、質量控制,認真貫徹三檢制度,并在隧道內配備足夠的照明設施及在管口下鋪墊防潮絕緣層等質量保證措施,同時完成了在隧道內安裝通排風管道、防水電纜、對講機,防毒面具、氣體濃度監測儀等HSE保證措施,并在施工現場設有專業醫護人員和應急車輛現場值班,以便隨時對施工現場發生的意外事故進行醫護處理,以確保萬無一失。
黃河隧道的主體焊接完工,打開了陜京三線的第一道屏障,為陜京三線2A標段按期投產奠定了基礎。
穿越公司承攬的石津總干渠主管穿越工程2010年5月20日正式開鉆,進行了500毫米、700毫米、900毫米、1100毫米、1300毫米五次擴孔及1300毫米一次洗孔后,掛管回拖,于2010年6月5日凌晨2點30分回拖成功。
鏈接
陜京三線輸氣工程包括“一干一支干兩庫”,即干線(陜西榆林-北京采育)、支干線(北京琉璃河-北京西沙翎地下儲氣庫和蘇橋地下。干線全長約920公里,管16毫米,鋼材采用X70鋼設計壓力10兆帕,設計年量150億立方米。管道穿越行山、呂梁山、黃河、汾河、沱河和拒馬河等山川河穿越高速公路11次、鐵3次。支干線全部分布于北內,長約116公里,設計3兆帕,管徑1016毫米,設億~43億立方米/年,沿線共建設2座站場。雁翎地下儲氣庫設計庫容為5.36億立方米,有效工作氣量為1.6億立方米。蘇橋地下儲氣庫設計庫容為46.05億立方米,有效工作氣量為12.97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