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東專欄
國際油氣凸顯新格局
■陳衛東專欄

過去半個世紀,國際石油天然氣行業話語權從跨國公司轉到了資源國的手里,供給和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石油的政治色彩更加濃重,低碳正在成為一個生活方式,對傳統發展方式帶來極大的挑戰。
2011年的鐘聲已經敲響。在辭舊迎新的時刻回望過去半個世紀,國際石油天然氣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第一,行業話語權從跨國公司轉移到了資源國的手里。二戰之后,殖民主義退出歷史舞臺。經過50年漫長的演變,行業話語權從跨國公司轉到了資源國的手里,或者說轉到了國家石油公司的手里。
首先是控制探明資源量的變化。跨國公司擁有的資源量由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85%左右減少到現在的7%,而相同期間內國家石油公司擁有的資源量則從1%增加到了現在的73%。
其次是石油產量的變化。當時跨國公司幾乎壟斷了絕大部分的石油產量,而當前跨國石油公司的石油產量只占總產量的14%左右。國家石油公司在石油產量方面已占了主導地位。
再次,從煉制能力來看,經過近20年來的大力發展,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了世界上石油煉制能力最大的國家。沙特、科威特等主要石油出口國,正利用上游資源的優勢加快煉廠建設,而且積極地把煉廠建到石油進口國。從控制的石油資源量、生產能力、煉制能力、資本投資等硬件能力方面來看,國家石油公司已經超過了跨國石油公司,而且這種趨勢還在繼續。但跨國石油公司在“軟實力”方面仍然保持非常好的優勢,例如技術創新、管理能力、高端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全球的貿易能力等方面。跨國石油公司現在主要靠軟實力保證某種競爭優勢,這是第一個轉變。
第二,供給和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一是產量和消費量都增加了3倍,二是石油消費增長的拉動主要來自于發展中國家,而不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對能源尤其是對石油天然氣的消費,已經連續四年(有的統計說連續六年)出現持平和下降的趨勢。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20世紀70年代那兩次石油危機沖擊下,大力度地發展技術提高石油天然氣的使用效率,現在單位GDP的耗能比20世紀70年代下降了40%多,有的甚至下降了一半。其次,因為產業轉移,高耗能產業、污染產業轉到了發展中國家。中國就承接了這一輪的轉移,例如鋼鐵、煉化。再次,人口老齡化使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不斷增加。
第三,資源民族主義興起,石油的政治色彩更加濃重。就全球來看,石油凈輸出的國家越來越少,而凈輸入的國家越來越多。在殖民主義時期,如果有哪個強國需要某種資源而自己沒有,就可以派軍隊保護自己的公司去其他國家把資源拿來,例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國家授予他宣戰的權利,他是有軍隊的,為了貿易可以開戰。但現在不行。我們去非洲多投資一點兒,人家就說新殖民主義者來了。所以,中國如何能夠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所需能源,歷史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
第四,低碳、環保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潮流,對傳統發展方式帶來極大的挑戰。從京都到巴厘,到哥本哈根再到坎昆,低碳、可再生成為熱點話題,傳統能源向更潔凈的方向轉變。為什么發生這個轉變?一是環境不可持續,人們認識到溫室氣體的快速積累將改變地球的氣候,危及人類的生存。二是政治家要有一個政治高地與道德高地,而拯救地球是一個最崇高的道德高地。從心理上要找一個高地、贏得話語權,這對某些政治家有很強的驅動力。在生活的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先富裕起來國家的人們意志占有優勢。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大有后來居上之勢,戰爭壓制和資源掠奪都過時了,用什么辦法能夠保持這種優勢心理慣性?我不相信什么陰謀論,但低碳減排、新能源等觀念的大力推進的確使發達國家有了新的優勢和話語權,優勢心理慣性得到了延續。
在“地球村”日漸形成的今天,全球石油天然氣行業的一系列變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比如如何“走出去”獲取資源,如何更好地保障能源供應、如何發展低碳經濟等,這都對我們提出了嚴峻挑戰,需要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