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東舢
邁入“后開發區時代”
文/宋東舢

浙江省從1984年10月設立第一個國家級開發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來,開發區在擴大浙江對外開放、深化體制改革、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全省73家開發區(不含園區)以不到全省5%的土地,引進了占全省近1/2的實到外資,完成了占全省1/3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和出口交貨值,實現了占全省1/5的財政收入,為加快浙江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做出了重大貢獻。
開發區已成為浙江對外開放最有活力、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重要平臺,成為引領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但同時開發區也存在著規劃起點不高、發展空間受限、體制優勢弱化、產業層次偏低等問題,迫切需要通過轉型升級來解決發展困境。
目前,開發區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依據形勢變化對外資、產業、土地、稅收等政策做了重大調整,這些政策與開發區的發展密切相關。開發區的職能已從上世紀80年代單一的開發建設、招商引資經濟功能,向綜合性建設、綜合性發展、綜合性管理等多功能轉變。省內外一些正在轉型升級的先進開發區,其發展理念、發展定位、發展模式、發展形態都發生了變化。有專家學者分別用“大開發區時代”、“后開發區時代”和“泛開發區時代”三個詞匯,對轉型升級中的開發區發展趨勢和主要特征做了新的詮釋。
所謂“大開發區時代”,是指開發區實際管轄的范圍已經不是當初設立核準的幾平方、十幾平方公里,而是通過體制創新、授權管理擴展到幾百平方公里的區域。所謂“后開發區時代”,是指國內先進開發區在功能定位上,已經由單一加工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并舉轉型;在經濟結構上,由單純工業經濟向城市綜合經濟轉型;在管理職能上,由只注重經濟發展向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型。所謂“泛開發區時代”,是指開發區與所在區域資源整合、功能疊加、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利用自身多年積累形成的品牌優勢、產業優勢、資本優勢、人才優勢和管理優勢等,輻射帶動方圓幾十甚至幾百平方公里,實現經濟園區與周邊地區的良性互動發展。
浙江各地開發區應積極采取措施,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要以科學發展理念,引領開發區從注重發展工業向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轉型;從偏重資金輸入向重視引進先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創新轉型;從注重規模擴張向注重效益提升轉型;從依靠政策驅動向提升綜合服務功能轉型;由粗放型消耗型發展方式向集約型再生型發展方式轉型;由單一工業園區向工業區與新城區聯動轉型。
浙江省發改委已牽頭編制全省“十二五”時期開發區(園區)發展規劃,并要求全省開發區(園區)結合各地正在編制的“十二五”規劃,在優勢區位和重點區域確定一批重點開發區(園區)先行開展規劃編制工作,作為浙江“十二五”時期重點打造的開放載體和產業平臺。要重點培育一批國別(地區)園區,發揮以外引外的集聚集群效應;著力打造一批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促使產業高端化、集群化、低碳化。通過一批特色園區和產業基地的輻射帶動,努力把全省開發區建設成為科技含量高、產業特色明、集聚效應好、生態環境優的轉型升級示范區,為全省經濟轉型升級創造經驗,提供樣本。
“十二五”時期,要加快開發區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產業,限制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產能;積極引導開發區科學開發利用,保護生態資源、生態環境和生態平衡;著力抓好省批復的開發區生態化改造和建設規劃實施工作,完成省“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計劃開發區環境整治任務;重視發揮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推進錢江經濟開發區新加坡低碳產業園區建設,探索創建一批生態綠色開發區和低碳經濟示范基地。
(作者單位:浙江省商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