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寧
城市需要和諧“治堵”
文/朱寧

近年來,杭州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城市建設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還有日益擁堵的交通,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心情,難以與“生活品質之城”劃上等號。和諧城市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組成和諧城市的要素包括城市交通、宜居環境等方面,任何環節的缺失都將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短板”。在和諧城市理念的指引下,探討如何促進城市交通系統與社會大系統之間、交通人與社會其他成員之間一種和諧、協調相處的良性互動關系,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在杭州主城區,武林核心區范圍內,省市級機關、大型醫院、購物中心、學校、交通樞紐等過于集中,而三個副城中的江南城和下沙城目前的社會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功能不夠齊全,“職住分離”(據統計,城西每天約有50萬人去下沙和濱江上班)使潮汐式交通特征明顯,加劇了杭州交通壓力。應從方便群眾、提升生活質量的思路出發,構建工作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城市功能和諧布局。可以考慮在副城內配備完善的社會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設施完備的居民小區,50%左右的居民可不用穿越干線道路,即能就近購買主副食品和日常用品,形成良好的“鄰里單位”關系,實現工作與居住的平衡,讓副城居民“安居樂業”。城市規劃要支持企事業單位就近建設住宿區、生活區和生活集約區,把一部分城市交通消化在小范圍內,營造一種便利的生活模式。
為了緩解交通擁堵這一典型的大城市病,許多國家與地區提倡“公交優先,鼓勵慢行”的綜合交通發展策略。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已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理念和解決城市擁堵的有效途徑。在“公交優先”的帶動下,杭州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率從1997年8.7%提高到了2009年底約25%,但這一指標與發達國家城市60%的出行率仍有差距。建議有關部門在以下方面下大力氣:實施智能化營運調度、優化公交線路、保證車輛準點運行,使資源實現最優化配置;通過科學規劃和建設,提高公交線網密度和站點覆蓋率,線路和停靠站點要盡量向居民小區、商業區、學校聚集區等城市功能區拓展,提高公交可達性;隨著未來地鐵、快速公交的發展和延伸,努力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和“零換乘”并繼續實施優惠票價政策,讓私家車主走出舒適和便捷的小汽車,讓更多的百姓享受到公共交通工具帶來的便利。
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由步行與非機動車系統兩大部分構成,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車等以人力為空間移動動力的交通。盡管杭州市慢行交通分擔率逐年遞減,但仍然在城市居民出行結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數據顯示,2005年慢行交通出行比例仍然接近65%。慢行交通模式符合現代社會休閑需求與老齡化社會的趨勢,與杭州提倡的“打造生活品質之城”相吻合。然而,杭州市綜合交通體系中的慢行交通建設相對滯后。加快慢行系統建設,營造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環境,應成為城市建設中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尤其是利用運河(杭州段)和市區河道建設水上航運系統,并在河道兩側建立完備成網的慢行交通體系,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慢行交通模式,不但是緩解“交通”兩難的好舉措,更是體現城市特色的新亮點。而現有的步行街——湖濱路、河坊街和中山中路,主要功能定位為游覽休閑以及歷史文化傳承,對緩解城市中心擁堵的作用不甚明顯,建議通過建立城市廣場、綠化步道、立體化人行步道系統等,逐漸形成有機、多功能、環境宜人、連續的步行網絡,把城市的主要商業服務、文體休憩、交通設施以及居民區聯系起來,協調好城市中心區內的交通組織關系。
(作者單位: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