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京

▲在中央財經大學社區衛生服務站舉辦的家庭醫生式服務大型宣傳活動得到居民積極反響
北京市于2010年8月啟動社區衛生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通過“家庭醫生式服務4步走”,初步形成“1個工作目標、2種服務理念、3項保障措施、4級管理模式、5項個性服務”的工作特色,目前已開創了社區衛生發展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條具有北京特色的社區衛生改革發展之路。
北京市結合實際,精心組織,上下聯動,以進社區、進鄉村、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為重點,將門診宣傳、深入生活社區宣傳、進功能社區宣傳3種途徑有效整合,利用現場宣傳簽約活動、義診咨詢活動、健康講座、網絡登載、短信群發、廣播電視、文體活動等多種形式,結合居民體檢、家庭保健員培養等其他專項工作,開展宣傳活動。加強宣傳力度和影響力,有效營造了家庭醫生式服務良好的社會氛圍。
截至2011年7月31日,北京市累計簽約38萬戶、77萬人次。為簽約家庭提供健康評估56萬人次、提供預約轉診5117人次、發放健教材料98萬份、發送健康信息84萬條,主動為居民提供健康指導服務29萬人次,為空巢、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門健康指導服務29萬人次。北京市共建立3.037萬個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累計印制各類宣傳材料1416萬份,已張貼發放514萬份。已開展宣傳工作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324個、服務站1.168萬個,社區宣傳遍及317個街道和鄉鎮,占北京市的98%。
2010年8月,北京市將家庭醫生先進的服務理念與全市社區衛生工作實際相結合,在全國率先提出家庭醫生式服務的新舉措,并在東城區、西城區、豐臺區開展試點工作。3個試點區充分結合區情,發揮各自優勢。東城區強調信息化動態管理、西城區堅持政府主導、豐臺區結合“片兒醫”模式,通過組建團隊、大力宣傳、積極簽約、規范服務、強化監督等工作,積極推動工作落實,家庭醫生式服務得到有益探索和穩步推進。
在認真總結歸納家庭醫生式服務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北京市政府于2010年12月23日召開“北京市社區衛生改革與管理工作會議”,北京市衛生局等8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衛生改革與管理工作的意見》,確立了“北京市社區衛生家庭醫生式服務模式”。即開展以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為核心,以居民健康管理為主要內容,在充分告知、自愿簽約、自由選擇、規范服務的原則下,社區衛生服務團隊與服務家庭簽訂服務協議,并通過與居民建立相對穩定的服務關系,為居民提供主動、連續、綜合的健康責任制管理。居民可以通過簽約,享受到家庭醫生式服務帶來更加便捷、貼心的健康呵護。
2011年3月29日,“北京市社區衛生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現場會” 召開,北京市衛生局、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下發《北京市社區衛生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方案》,就家庭醫生式服務的具體服務內容、服務形式、工作重點進行全面部署。并明確提出,到2012年底實現家庭醫生式服務制度全覆蓋的工作目標。
2011年5月,北京市邀請英國伯明翰大學的3位全科醫學專家針對家庭醫生、慢性病管理、健康檔案等內容,與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員進行為期2周的學術交流與培訓。英方專家們實地到西城區、朝陽區、豐臺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200多名社區醫務人員進行“零距離”的現場指導與帶教。
2011年6月21日,北京市衛生局組織召開“北京市家庭醫生式服務推進月工作部署會”,并下發《北京市家庭醫生式服務推進月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圍內集中實施“家庭醫生式服務推進月”活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促進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持續開展。北京市通過萬名社區衛生人員進小區、百名醫生居民訪談、公益廣告播放、電臺廣播、主流報紙登載、門戶網站公布、短信集中群發等宣傳措施,力求達到家喻戶曉的目標。
此外,北京市衛生局于2011年6月底組織實施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專項督導,深入基層、深入機構,了解16個區縣的工作進度及工作開展情況,并及時反饋督導結果,有效推動了北京市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的開展。
隨著北京市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的不斷深入和開展,北京市初步形成“1個工作目標、2種服務理念、3項保障措施、4級管理模式、5項個性服務”的工作特色。
明確1個目標,即2011年在全市16個區縣啟動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家庭醫生式服務制度覆蓋60%的街道、鄉鎮;2012年底實現家庭醫生式服務制度全覆蓋。
強調2種理念,即社區衛生服務團隊與居民通過簽約的形式,建立起穩定的服務與被服務關系,強調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維護居民健康的責任。家庭醫生式服務提供的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和優惠措施,更加強調主動、及時。
提供3項保障,即《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衛生改革與管理工作的意見》、《北京市社區衛生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方案》、《北京市社區衛生家庭醫生式服務宣傳活動方案》3個文件的出臺實施,有效保障了北京市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在政策、實施、管理和宣傳等各個環節的整體推進。
實施4級管理,即家庭醫生式服務模式根據居民個體健康狀況,實施分類健康管理。對于健康普通人群,以維護健康為目標,提供健康狀況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個體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對于慢性病高危人群、孕產婦、嬰幼兒、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以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為目標,根據其不同的健康狀況和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對于慢性病患者,以提高慢性病控制率為目標,制定詳細的慢病管理方案,防止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對于長期臥床病人、殘疾人、高齡老人等人群,以提供及時便捷的保健服務為目標,提供康復訓練指導、家庭護理、心理慰藉等服務。
增加5項服務,即簽約居民無需繳納任何簽約費用,便可享受到5項個性化的服務和優惠措施。包括:健康狀況早了解,即每年對居民進行1次健康評估并制訂健康規劃,使居民不僅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同時知道如何自我干預。健康信息早知道,即及時向簽約居民發布健康信息,發放健康材料。分類服務我主動,即重點對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慢性病患者,提供主動電話健康咨詢和分類指導服務。貼心服務我上門,即對空巢、行動不便并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門健康咨詢和指導服務。慢病用藥可優惠,即在社區醫療保險目錄中,新增用于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的29種藥品,并取消個人先行負擔的10%費用。
北京市各區縣在5類個性化服務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強化服務內涵。部分區縣將居家養老健康管理服務、健康體檢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務,納入家庭醫生式服務內容,有效地深化和充實了服務內涵。部分區縣在功能社區開展的體格檢查、義診咨詢等服務,使家庭醫生式服務深入功能社區;通過服務模式的不斷完善,真正體現家庭醫生式服務“以人為本”的服務特點。

▲工作人員為居民介紹家庭醫生式服務簽約協議

▲家庭醫生上門為居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