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博
鑿出石頭文化的脈絡
■張一博

石頭是大自然的恩賜,許許多多人類文明的傳承都以石頭為載體,像云岡、龍門的石窟,不勝枚舉的石碑,還有各種石刻、石雕的器物等等。久而久之,通過石匠們的辛勤勞動,石頭本身也成了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記載了文化的演進和文明的傳承。在壺關縣,就有這么一位將石頭做成文化產業的藝人,他就是壺林書院、雄偉石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劉雄偉,他用嫻熟的技藝和對石頭文化的獨到見解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
石刻、石雕的產品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多見,小到一方硯臺,大到門前的石獅,有經歷過數百年風雨侵蝕、殘缺不全的,也有剛剛完工、嶄新如初的。石頭伴隨著我們的生活,也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初見劉雄偉是在他的工作間。這里大大小小、造型各異的石頭隨處可見,他身著土黃色的工作服,正聚精會神地用刻刀在一塊石板上雕刻著吉祥圖案,叮叮當當的聲音很有節奏感,人的動作像是充滿生活氣息的舞姿,和錯落有致的石頭背景非常和諧地融在一起,這就是勞動之美。他中等個頭,文質彬彬,給人一種很精致的感覺,如果不是早有耳聞,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很難想象他是一名石匠。或許就是因為他的心思細膩,或許就是因為他的文人氣質,他做出的東西包含了更多的文化氣息。
就拿他正在雕刻的圖案來說,大致的輪廓已經勾勒清晰,但是他仍然不放心,還在仔細地雕琢,每一個地方的深淺,每一刀應刻的長度,他心里都有精細的考量,全部都設計好了,才交給其他石匠做,而且不時地校正,直到完美。就像他自己說的,每一件產品都是交給客戶的作品,可以有個性,但是不能有太大的缺陷。
在他的公司院內,到處是石頭雕刻的作品,就拿那一對非常大氣的門墩來說,五面全部是浮雕,而且上下兩部分各不相同,在正面的花瓣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花朵的紋路,精致之極。原本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經過劉雄偉的雕刻,就成了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這些石雕作品,每一件都是那么富有特色,凝結了劉雄偉太多的汗水和智慧,他用一雙點石成“金”的手,在笨重的石頭上開鑿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
劉雄偉十幾歲就到河北一帶拜師學藝,潛心研習石刻技藝。他走南闖北,見識過許許多多的名家石刻,也深受感染。在雕刻之余,他漸漸愛上了書法創作,他說,書法和石刻是相通的,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幾年的艱苦創業,他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1999年,他到北京進修技藝,發現北京的四合院特別漂亮,他想如果能用石頭建一座四合院,將所有的精美石刻融入院中,豈不是對石刻文化最好的展示?
說干就干,他從北京回來后,在自己公司院內設計了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壺林書院,歷時10余年建成主體,至今仍在不斷完善。劉雄偉介紹,壺林書院舊名尚友書院,建于明萬歷年間,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改名壺林書院,重新啟用這個名字,就是要弘揚壺關的傳統文化,提升石刻的文化品位。
遠看壺林書院,一派莊嚴、大氣的景象,從門到墻,從臺階到屋頂,每一處都古香古色、彰顯品位;近看壺林書院,透露出一股精細、卓絕的氣息,從柱到梁,從地板到房檐,每一處都匠心獨運、寓意深刻。大門上懸掛的“磊富祥”三個石刻大字,體現了主人對石頭的濃厚情結,臺階上“清風細雨”四個草體小字則透露出一股雅致的文人氣息。往里走是一面照壁,全部為石頭砌成,頂部的石頭斗拱做得有模有樣,更別說照壁中央雕刻著的精細龍紋裝飾。這是一座兩進二十間的四合院,兼有北京四合院和長治傳統院落的風格。進入第二道門,感覺就像進入了歷史的畫卷中,且不說雕琢用心的臺階石和華麗大方的屋頂,僅是院子中央那個兩米見方的大魚池就讓人感到震撼。劉雄偉說,這個魚池是在蓋房子之前就做好的,是一整塊石頭,有十幾噸重,是他帶著20幾個人鑿了近半個月才做好的,也就是這一個魚池,給整個院子增添了靈氣。東廂房的墀頭和走廊的石梁上雕刻了上黨地區傳統的八音會浮雕,人物栩栩如生,仿佛演奏還在進行;西廂房的墀頭和走廊上則是古代文人的雕刻,有陶淵明等。正房有一個門廳,造型別致,各處構件的細節非常精美,讓人印象深刻。院子的角落還點綴著幾株綠樹,更是給整個院子增添了清新的氣息。
整個壺林書院只要是露在外面的部分,全部都是石頭裝飾而成,每一處石雕都精細入微,站在屋頂俯瞰院落,仿佛這里就是凝固的歷史。2006年,這座石頭院落被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委員會評為“山西民間文化遺產杰出傳承地”。
石頭院落的材料大都取自太行山,劉雄偉把他所有的技藝全都展示在這座院落里,如果你想品味壺關石刻、石雕的魅力,只要走進這里,你腳下踩著的、眼里看著的、手里觸摸的、嘴里贊嘆的,無不是上乘的技藝和傳承不息的文化。
劉雄偉老家在壺關縣龍泉鎮西川底村,他是村里最早進行石頭雕刻的藝人。在他的帶領下,西川底村相繼開辦了名劉藝術石雕廠、鵬遠工藝石雕廠和大盛石藝雕刻廠,成為聞名上黨的石雕村。看到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石雕產業的隊伍中來,劉雄偉覺得不能重復地搞單一的發展模式,應該有所突破,為石頭產業賦予新的發展內涵,把石雕工藝和民俗、旅游相結合,做成一個新興的文化產業。
從2009年開始,劉雄偉牽頭,以壺林書院為核心,聯合多家石雕廠打造精品石頭博物館和石雕、木雕、磚雕文化園,再現當年壺林書院吸引有識之士陶冶情操、廣交文友的盛況,推動民俗旅游和石雕民俗工藝品的發展,讓石雕工藝找到文化寄托,注入發展靈魂。劉雄偉說,西川底村是通往太行山大峽谷的必經之路,既有交通優勢,又有區位優勢,再加上近幾年石雕產業的長足發展和村容村貌的大力改善,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石頭窩在山里不值錢,而一旦“千錘萬鑿出深山”走進市場,它所凝結的勞動價值就大大超過磚頭、水泥等人工制品,它的美觀性與耐久性也是其他材料所不及的。從古至今,由中而外,許多經得住歷史考驗的建筑或者雕刻多為石頭制成,現在許多樓房的表面和頂部多有石頭雕塑,風吹雨濁歷數百年依舊華麗大方。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頭不但會成為最受歡迎的建筑和裝潢材料,更會成為文人雅士的摯愛之物。
離開壺林書院,離開劉雄偉埋下希望種子的地方,我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憧憬。在劉雄偉的身后,似乎正在崛起一個龐大的產業。正如他所說:“我今年37歲,雖然在石頭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多年,但是我還年輕,還要像蓋起這座石頭院子一樣,再來一個十年,一鑿一斧為鄉親們蓋起一座充滿財富的石頭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