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國靜 劉芳

▲炮姜

▲炮姜炭
自古就有典籍記載:“后人以干姜炮黑謂之炮姜,姜味本辛,炮過則辛味稍減;若炮制太過,本質不存,謂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質輕浮不實,又不及炮姜之功能。”“若產后血虛發熱及止血俱炒黑,溫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氣,止嘔生用”。早在漢代就有關于炮姜的記載,宋代有了炮姜炭的應用。二者不為一物,功效、性狀皆有不同,應加以區分,避免出現混用現象。
干姜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于10 月下旬至12 月下旬,莖葉枯萎時,挖取根莖,去掉莖葉、須根,曬干或低溫干燥,干燥后去掉泥沙、粗皮。趁鮮切片曬干或者低溫干燥者稱為“干姜片”。以質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
干姜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燜潤2~4 小時,至內外一致,切厚片,曬干或低溫干燥,篩去碎屑,即可?,F在的干姜,多為產地趁鮮切片。這樣可減少藥材炮制時有效成分的流失。
炮姜 取凈河砂,置熱鍋內,用武火180~220℃炒至靈活狀態,加入大小分開的干姜,不斷翻動,燙至表面鼓起時,取出,篩去河砂,放涼,即可。
炮姜炭 取干姜,大小分開,置熱鍋內,用武火180~220℃炒至鼓起,表面黑色,內部棕褐色時,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干。
炮姜炮制時注意須用輔料河砂,輔助加溫,表面顏色不應呈現黑色。出鍋時河砂要篩凈,因此時河砂剛從高溫的鍋里取出,溫度過高,如不及時篩凈,會繼續加熱炮姜,使得炮姜色澤加深或者顏色不勻。
炮姜炭炮制時須注意鍋內溫度,未到高溫時,就應把干姜放入鍋中翻炒,翻炒要均勻,使得干姜受熱全面且均勻。翻炒至深褐色近黑色時,噴淋少許清水,以免鍋內溫度過高引起火星,導致鍋內起火。待火星熄滅,表面黑色就可以取出,攤開,晾干。
干姜 本品呈扁平片狀,具指狀分支。白色或灰白色。長3~7cm。質堅實,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炮姜 本品呈不規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黃色或棕褐色。質輕泡,斷面棕黃色,細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
炮姜炭 本品呈不規則塊狀。表面黑色,斷面棕褐色,纖維性。體輕,質松脆。氣微香,味微辣。
因炮制時間、程度不同,炮姜表面為棕黃色或棕褐色,而炮姜炭表面黑色。炮姜斷面會有明顯的“筋脈點”,而炮姜炭斷面內部呈棕褐色,“筋脈點”已不甚明顯。古語云“炒炭存性”,說的是炮制姜炭時,應注意斷面的顏色(不能完全變黑),否則就會失去它原有的成分和功效。
干姜具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痰之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寒飲咳喘。炮姜具溫中止瀉,溫經止血之功效。主治虛寒性脘腹疼痛,嘔吐,瀉痢,吐血,便血,崩漏。炮姜炭具止血溫經之功效。用于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者。
干姜味辛、性熱、能走能守,故對中焦、寒邪、偏邪、偏盛而兼濕者及寒飲伏肺的咳喘頗為相宜。炮姜辛燥之性較干姜弱,溫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緩和持久,溫中止痛、止瀉和溫經止血。炮姜炭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長于止血溫經。其溫經作用弱于炮姜,可用于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量較多者。
綜上所述,炮姜與姜炭作為干姜的炮制品種沿用至今。兩者功能有異,且炮制方法有較大差異。由于不同的炮制方法決定藥物不同的功能與主治,在調劑時應注意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