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剛(右一)和同事們結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后回京
2010 年深秋的一天,草木凋零、落葉沙沙,一個頑強的生命還在與命運抗爭著。因為腦瘤壓迫神經,他的眼睛失明了,聽力沒有了。在漆黑的世界里,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拉著親人的手久久不放,反復叮囑:“我死后,一定要把我的白衣放在我的枕旁,我生是精神科醫生,死還是精神科醫生。”在肅穆的告別廳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領導將一件嶄新的白衣輕輕蓋在了他的身上。他,是北京安定醫院800 多名職工中的普通一員,他去世時,年僅55歲……
這個令人感動落淚的故事,詮釋著北京安定醫院全體職工對崗位的虔誠,進而升華成一種精神,鑄就成不朽的安醫之魂。
回溯到1914 年,長江以北的第一所精神病院誕生了,由當時北洋政府京師警察廳創辦,這就是北京安定醫院的前身。近一百年來,幾度風雨、幾度春秋,人們只能從幾張老照片上猜測、尋找當時醫院的位置和院內的情景,但每一次的體驗,都有一種悲涼之情油然而生。
在暗無天日的年代,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吃不飽、穿不暖,更何況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精神病人。從他們補丁落補丁的衣服,到飯車里黑乎乎的窩頭,從不遠處警察看管的神態,到病人辛苦勞作的情景,人們看到的是一張張浸透淚水的傷心照。
新中國成立前的20 世紀30年代,北京安定醫院的住院病人慘遭心身傷害,外國人可以在他們身上,肆無忌憚地進行新藥試驗。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精神病患者在這里開始了新的生活,接受了真正意義的治療護理。
1983 年,北京安定醫院現任院長馬辛來到醫院。她對待患者就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使她多了一個“閨女”的代稱。她這種“女兒式服務”,在安醫人中得到發揚。
在北京安定醫院陽光明媚的診室里,坐著一位慈祥的老人,他身著一塵不染的白衣,鏡片后關切的目光,給坐在他面前的每一個患者信心和力量。這位老人,就是堪稱精神衛生領域泰斗級的老專家,83 歲高齡的主任醫師張繼志教授。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各級政府給予我國精神衛生事業極大的關注,與新中國同步發展的北京安定醫院,在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弘揚科學,不斷創新醫療手段,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療環境。1953 年6 月,在北京安定醫院發展的關鍵時刻,醫院迎來了解放后第一位醫學院畢業的大學生,他的到來,注定是醫院的一大盛事,為醫院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這位當年滿懷理想和滿腔熱情的大學生,就是張繼志教授。

▲83 歲高齡的張繼志教授仍在出門診

▲1936 年,被鎖在鐵籠里的精神病人

▲1934 年,精神病人在警察的看管下勞動
在艱苦的環境下,張繼志教授從未動搖過為精神衛生事業努力工作的信念。58 年過去了,他始終堅持在精神科臨床一線,沒有離開過精神科病房和診室,經他治愈的病人不計其數。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他最怕耽誤的就是給患者看病,因為患者在他心中的位置很重很重。他欣慰地看到弟子們一茬茬成長起來,成為棟梁之材,挑起精神衛生的重任。張繼志教授對工作的熱情和對患者的真誠,感染了他身邊的同事。他的人格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安醫人。
繼張繼志之后,20 世紀五六十年代,醫院陸續引來多位有志于精神衛生事業的青年。田祖恩、姜佐寧、翁永振、于慶波、蔡焯基等老一輩專家,以執著和勤奮開創了精神科治療的新紀元。50 多年后的今天,當年血氣方剛的帥小伙,如今都已過古稀或耄耋之年。令人欣喜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至今寶刀不老,仍堅守在精神衛生的陣地上,用自己的余熱溫暖患者,成為后來人的一代楷模。
1992 年,王剛醫生從哈爾濱醫科大學畢業,成為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醫生。2000 年,他取得北京大學博士學位。2001 年,經過國際神經精神醫學會選派,王剛作為我國唯一的代表,赴美從事博士后項目研究。學習期間,他放棄了追隨導師的研究方向這個發展捷徑,把專業確定為緊密結合臨床實踐的臨床精神藥理學研究,希望學有所用,更好地為祖國、醫院和患者服務。經過不懈的努力,3 年之后,在一次國際神經精神藥理學學術會議上,他的研究方案得以認可,成為全世界此專業競爭者中的佼佼者。就像一個孩子回報母親,他把50 萬美元的研究經費,全部獻給了北京安定醫院的臨床藥理研究。
學成回國后,王剛擔起醫院抑郁癥治療中心副主任的重任。兩個病區,100多名病人的醫療工作,繁重的科研教學任務,他為之傾注了全部心血。在申報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抑郁癥早期診斷方法和標準化綜合治療模式研究”期間,王剛索性住在醫院,經常徹夜不眠,過度勞累導致了球結膜破裂,而他的努力為申報成功贏得了時間,實現了北京安定醫院在攻克國家科技大項目中零的突破。在抑郁癥治療中心成立的5 年多時間,已診療抑郁及雙向情感障礙患者40 萬余人次,為北京乃至全國的抑郁癥患者帶來福音。
作為北京安定醫院護理部原主任,年逾六旬的王志英見證了我國精神科護理事業40 年的發展歷程。
20 世紀60 年代,精神科治療藥物很少,新的療法也很少,有的病人相當興奮躁動,護士的工作難度很大,挨打挨罵是常有的事。作為一名年輕的護士,王志英曾多次為她的師長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流淚,她常給年輕的護士們講述她親歷的兩件事。
曾有一位自殺觀念十分強烈的病人,一拳打碎了玻璃窗,將自己的頭伸了進去,欲割頸自殺。護士發現后,毫不遲疑地將自己的雙手伸進了玻璃窗,緊緊地護著病人的頭和臉,而她的雙臂,卻被破碎的玻璃劃得傷痕累累、血肉模糊……還有一個病人在吃飯時,突然癲癇發作,在一旁喂飯的護士一想到病人口中的食物會導致病人窒息,不顧一切地伸手就去掏病人口中的食物。就在這個過程中,病人突然緊閉牙關,她的手指充當了牙墊,手指被咬得鮮血直流。
師長們的行為給年輕的王志英樹立了榜樣,她懂得了從事精神科護理工作需要愛心和奉獻精神。有一次,一名男病人因女友和他分手,失戀的痛苦使他失去了理智,他想到了死。當他將頭撞向暖氣片的一瞬間,王志英攔腰抱住了這個膀大腰圓的小伙子,一心想死的病人照著王志英的臉就是一拳,并揪住她的頭發使勁往墻上撞。王志英不顧疼痛,死死抱住病人不放,直到其他護士們趕來。她的鼻梁骨骨折了,但面對前來照顧她的護士,她卻著急地說:“我沒事,去看病人怎么樣了。”幾十年過去了,回憶往事,王志英深情地說:“如果當時病人受傷了,而我卻安然無恙,我心里會愧疚的;如果病人沒事,我即使受點傷,心里也踏實。”對病人的這份愛心,伴隨了王志英40 年,漫長的歲月非但沒有磨滅它,反而使這份愛越來越濃。

▲新中國成立前,西郊公園門口供人參觀的高個子病人

▲新中國成立前,被外國人用來試驗新藥的精神病人
王志英當過護士,做過護士長,任職時間最長的是護理部主任。20 世紀90年代,恢復護士學校后,她親手帶教了一批又一批在護理崗位上表現出色的護士。她對每一次、每一批護士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有愛心。她認為,只有具備了愛心,才能做好護理工作。如今,經她辛勤培育的一代代護士,已成為醫院護理管理隊伍中的骨干,成為護理隊伍的中堅力量。
百年安醫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醫院原院長蔡焯基教授說過的一句話,至今仍印刻在職工心里——“普通病人的病史是用紙和墨寫的,而精神病人的病史是用血和淚寫的。”面對這樣一個弱勢群體,每一位醫務工作者,都應將理解和關愛融進醫療護理的過程中。
10 多年前,北京安定醫院在悠久的文化底蘊積淀中提煉升華,經廣大職工的討論,推出了“和諧、奉獻、嚴謹、創新”的北京安定醫院精神,并提出46字辦院方針。這個理念一直引領醫院,以更大的步伐,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2006 年,在醫院文化理念設計基礎上,醫院領導班子成員更加重視醫院視覺應用文化(視覺識別系統)建設,并深刻認識到,時代發展呼喚著醫院文化的不斷創新,20 世紀90 年代的視覺應用體系已遠不能與新的醫院文化理念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難以延續傳承和發展,必須要賦予文化以時代感,并不斷更新、完善,醫院文化才能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集中體現和充分傳達醫院理念。

▲護理部原主任王志英在護士節紀念大會上發言
醫院用近半年的時間,引領廣大職工積極參與討論,回憶過去,展望未來,確定了北京安定醫院新的院徽。它體現了近百年來,北京安定醫院員工積極向上、勇于拼搏、不斷攀登精神醫學高峰,創建一流精神衛生中心的決心與氣魄。除設計院徽外,醫院還譜寫院歌、制作院旗,為全面提升醫院管理水平,用先進文化、先進理念打造醫院品牌,提高醫院核心競爭力,展示醫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做出了積極努力。
新的醫院精神是北京安定醫院百年征途、歷經坎坷、代代安醫人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凝聚了在新的歷史時期,以愛心為主線,不斷攀登的勇氣和力量。
北京安定醫院的院歌這樣寫道:這是一片精神的園地,我們在這里辛勤地耕耘,像春風吹綠了枯黃的大地,我們用熱情溫暖了冰冷的心……
正因如此,在精神衛生尚待開墾的一片荒涼之時,一大批有志者云集于此,打開了精神醫學的的新天地;也正因如此,一代代奉獻者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生命的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