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斌 曾東升
關于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的思考
□黃 斌 曾東升
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將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列為重點建設內容,既體現了政府推動行業企業加強與院校合作發展的“杠桿效應”,又為高職院校未來十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而“校企合作”這一被趨于泛化的命題如何突破制度與體制約束,從江蘇省8家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加強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探索創意中可以窺見一斑。
校企合作;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利益相關者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到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重視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協同發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實施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建設了第一批100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2010年繼續建設100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其中將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列為重點建設內容,探索構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1]。可以說,這是政府對推動行業企業與院校加強合作的又一重大舉措。
校企合作已經成為高職院校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通過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高職教育的持續發展問題,對于增強高職院校辦學活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有助于達成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的正和博弈發展格局,最終促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筆者參與了所在學院骨干院校的立項建設工作,就江蘇省幾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如何開展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作一簡要呈現和分析。
從大學的物品提供和資源獲取兩個角度來分析,大學屬于特殊的契約組織。從資源角度看,大學內部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大學的外部資源則包括出資人、校友、政府和納稅人等[2]。按照契約精神,他們都應該享有管理大學的權利。但是,鑒于讓所有內部和外部的利益相關體都參與大學管理,將導致高昂的運行成本,為此,采用委托—代理的方式,即將諸多的利益相關者①的權利委托給部分人行使,主要做法是將眾多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委托給大學董事會或理事會行使。由此,通過建立校企合作理事會,調整組織運行機制,從高職院校自身層面建立適應與行業企業合作的運行機制,以便為校企合作開展提供內部環境支持。作為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由江蘇省農委、泰州市政府、學院、龍頭企業、養殖業協會等利益相關方等組建江蘇現代畜牧業校企合作理事會,理事會發揮指導咨詢、支持幫助和監督協調的功能,加強成員單位間溝通會商、決議執行保障、項目監督檢查和利益共享;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成立由南京沿江工業開發區政府、南京化學工業園區管委會、省化工行業協會和中石化南化公司、揚子公司、五個共建專業緊密合作企業以及學校、校友共21位成員組建的“理事會”,同時設立駐園、駐廠、駐地工作站,成立企業項目工作室等,創建“會-站-室”校企合作的運行載體(如圖1所示),結成校企利益共同體。該理事會在政府引導下,堅持“人才主導、項目載體、互利共贏”原則,匯聚多方力量,發揮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優勢,推進“園、企、校”三方集群聯動實現合作辦學,增強學院辦學活力。

圖1 南京化院校企合作理事會組織結構
高職院校的功能及培養目標決定了產學研結合與校企合作具有緊密相關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推動高校創新組織模式,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校企合作不應僅僅停留在就業安置、雙師培訓、教材開發等簡單的合作層面,而是尋求雙方深度合作的利益切入點。其中,利益機制是最重要的合作機制,其重點是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與利益分享之間的聯接通道,創新產學研組織模式關鍵是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共享機制。
企業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之路,技術創新需要引進高素質人才。高校是重要的技術創新基地,具有豐富的技術研發實力和人才輸出優勢,尤其是高職院校,其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無論是人才培養還是教學改革都與行業企業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設立企業項目工作站,旨在以科研課題、企業項目為載體,促進教學基層組織與企業研發平臺的項目開發,促進研發成果的轉化,目前這一嘗試還是初步階段。有研究者提出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發展思路,由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組建經濟共同體,其主要特點是結合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開發優勢和企業生產的經營優勢,采取有限責任公司的運轉模式,組建緊密型的產學研聯合體,最終形成一種新型的科技企業[4]。可以說,這一組織創新模式和發展思路若能真正落實到位,將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提供長遠而堅實的動力基礎。
高職院校基于行業和區位優勢,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獨特的組織資源。江蘇省2010年入圍全國100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八所高職院校中,其中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分別是江蘇省化工、信息、現代服務業等支柱產業職教集團的理事長單位。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還是江蘇省高校領導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實行“黨政一肩挑”。上述院校在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中均設置了理事會機構,且往往是集團秘書處所在地,如此,組織架構的上層體系存在職教集團和理事會兩大機構,中層體系包含各委員會、中心、工作站等層級,因機構林立和崗位編制限制,管理人員兼職情況較多,在校企合作職能發揮中難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置和疊加,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現象。如何統一協調和發揮各組織體系的功能,直接關系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落實和工作成效。因此,建設骨干高職院校,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需要首先理清各組織資源的相互關系,構建清晰簡約的組織框架,明確合作與發展主線,以便整合和利用各種組織資源;其次要借力校友會、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外部資源,形成協同發展共同體。
目前,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普遍呈現出市場制度不健全、集團化發展的核心能力缺乏、以及職業院校與外部的利益交換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問題。以職教集團組織模式為例,對于職業院校來說,由于已經收獲的合作成果并非得益于職教集團的制度安排而是自身實力和市場作用的結果[5]。而企業因利益機制的欠缺對集團的期望降低,使職教集團難以聚合和形成核心發展能力。對于 “校企合作”,校企之間合作關系的成分要遠大于市場關系的成分,將“校企合作”置于按市場制度設計的職教集團(或者理事會)框架內,顯然有內在缺陷。在這種層次的校企合作中,學校即便提供自身相對優質的資源,如應屆畢業生,但是由于這種人力資源作為交易籌碼并非總是有效的,這就導致雙邊合作要么單一化、要么全面合作難以持續,成為所謂的“雙邊難題”。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能力缺陷”②使市場化的雙邊合作難以深入,學院在校企雙邊合作中利益交換能力不足的問題突出,合作往往停留于淺層次。因此,骨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開展不應熱衷于多樣化的組織構建中,而是尋求增強院校交易能力的途徑,如通過項目管理的方式,針對重大合作項目,設置項目經理人,采取項目化運作模式等,促進校企多領域富有成效的合作。
一味地探索理論層次的體制機制建設沒有多少實踐意義,這也違背政府啟動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的初衷。任何的制度建設和創新都需要服務于實踐并輔以效益標尺。高職院校存在與企業合作的多種途徑和資源,零散的、各行其事的合作勢必導致資源浪費、效率低下。因此,探索資源鏈的聯結方式(如生源鏈、師資鏈、專業鏈等),通過組織化與市場化的有機結合,以聯合或部分參股的形式,尋求有效的組織載體,實現校企深度合作。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和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骨干院校建設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股份制運行機制,以該院建成的1.2萬平方米食品工業園為基礎,吸引雪花、雨潤、旺旺等著名企業,共建釀酒、乳品等7條生產線,與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共建江蘇淮揚菜烹飪學院,與江蘇今世緣酒業有限公司共建江蘇今世緣釀酒學院;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采用股份制、契約約束等運行機制,打造產教合作、社會服務、創新創業三類平臺。產教合作平臺包括6個校中廠;社會服務平臺包括6個技術應用中心和 “機電-亞龍國際師資培訓中心”;創新創業平臺包括常州高技能人才創新訓練中心,并逐步引進20家創業型企業,建立“建設與管理委員會”,負責“產教園”的規劃、建設與管理。
以石化行業為例,2011年是國務院《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國發 〔2009〕)規劃期的最后一年,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與石化行業緊密相關的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在強化人才支撐和提高區域服務能力方面任務緊迫。2009年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顯示,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由上年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一位,超越上海、廣東、北京,成為全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這得益于江蘇區域創新體系的完善和企業創新能力的迅速提升[6]。相比企業創新能力的日新月異,高職院校作為區域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其自主創新和科技轉化能力亟待提高,相比本科院校差距還比較大。高職院校需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匹配”能力,以便在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中增加企業參與和合作意愿的砝碼,提升骨干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利益交換能力,以彰顯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的示范性。
注釋:
①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之父米爾頓·弗里曼的《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方式》提出了一個頗為廣義的定義:“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夠影響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或者能夠被企業實施戰略目標的過程所影響的個人或團體。”在此,大學已被普通視為企業人力資本和技術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的團體。
②所謂能力缺陷,是指院校的科技服務能力不足,致使校企雙方合作中學校對企業的需要程度大于企業對學校的依賴程度,從而造成合作利益的不對稱和雙邊深入合作的困難。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號).
[2]龔怡祖.大學治理結構: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9(6).
[3]龔紅,李燕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研究綜述及其最新進展[J].中國科技產業,2010(07).
[4]陳培樗,屠梅曾.產學研技術聯盟合作創新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6).
[5]徐海峰,王明倫.如何突破契約型職教集團發展的困局——一個組織化的分析視角[J].職教論壇,2010(27).
[6]王欣,傅詠梅.組織創新、制度創新與環境支撐——江蘇區域創新體系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5).
黃斌(1963-),男,江蘇啟東人,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建設、質量管理;曾東升(1974-),男,山東泰安人,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處,經濟師,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比較教育管理。
G712
A
1001-7518(2011)30-0022-03
責任編輯 徐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