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松
德國職教師資大學期間實習研究
□高 松
在德國,職教師范生大學期間(包括本科和碩士兩個階段)要完成兩類實習:一類是企業實習(Betriebspraktikum),另一類是學校實習 (Schulpraktikum)。學校實習又分為一次定向實習(Orientierungspraktikum)和兩次教學實習(Unterrichtspraktikum),具體名稱各州有所不同,但性質大同小異。企業實習共52周,其中26周是在入學前完成,另外26周本科階段內完成。定向實習四周本科階段完成,兩次教學實習共八周碩士階段完成。
德國;職教師資;企業實習;學校實習
實習是學生在畢業前獲取未來工作經驗和了解未來工作情境以及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實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實踐性教學,它不僅能提高學生個人能力,而且對于學生社會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職教師范生作為未來的職教師資,不僅應具備教師教學能力,還應具備較強的企業實踐能力。對于職教師范生來說,企業實習和教學實習意義重大。德國職教師資培養的歷史較早,具備較為完備的培養體系包括其實習制度,其很多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德國在加入促使歐洲教育一體化進程的博洛尼亞宣言后,高校的職教師資的培養由原先的國家考試制度轉變為本科碩士兩個階段的培養模式。不論老的國家考試制度還是新的本科碩士培養制度,職教師范生在大學學習期間除了要完成兩門專業專業課程的學習,還要在大學期間完成26周的企業實習和四周定向實習以及兩次共八周的教學實習。由于大學期間的實習目標明確,類型多樣,學生在大學畢業前不僅可將所學理論與教學及企業實踐相結合,而且通過實習可以了解未來的工作情境。此外,各類實習基本安排在整個大學培養階段的前、中期,學生在實習結束后可以在大學的繼續學習中補充和完善自己所掌握的內容。
德國規定,職教師范生在本科畢業前必須完成一年即52周的企業實習,其中26周是大學入學前必須完成的,26周企業實習是職教師資的入學前提之一,另外26周可以在大學本科畢業前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各自情況,在本科階段內任何一個時間段完成這26周的企業實習,畢業前學生必須提供26周的企業實習證明。如果學生在入學前接受過所學專業的職業培訓(Ausbildung,通常為三年)或者已有過一年在所學專業相關企業工作或實習經驗,則可以申請免除企業實習。此外,德國高校對學生實習企業的類型及實習內容均有嚴格規定,必須是專業相關企業和從事專業相關內容的實習方可作為有效的實習經歷。職教師范生的企業實習等同于其他專業學生的企業實習,實習期間享受實習生待遇,受《聯邦教育促進法》保護。學生實習結束后要向學校提供實習單位含有具體實習時間和實習內容的實習證明。
教師是教學的專門型人才,職教師范生是未來的職業學校教師,在正式工作前對教師職業特點以及教師工作環境有所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德國職教師資培養的本科階段,職教師范生除了要完成26周的企業實習之外,還要在職業學校完成一次為期四周的定向實習。定向實習是一次明確未來工作方向的實習,其目的就是在于是職教生入學不久后能了解教師工作特點以及學校教學情境。目前,德國職教師資的培養通常由理工科大學下屬的職業教育系承擔,承擔職教師資培養任務的大學通常還會有一個教師培訓中心,該中心是一個獨立機構,其工作在于對職教師范生的管理,其整合校內普通教育學、職業教育學、專業教學論及工程技術學資源,負責職教師資的培養包括安排師范生的定向實習。教師培訓中心下設實習辦公室,其具體負責安排學生的定向實習。學生本科入學后在學習完相關教育學模塊及實習指導課后即可向實習辦公室申請定向實習位置,實習辦公室聯系實習學校,統一安排實習。普通教育學老師具體負責對學生進行實習指導。
本科階段的定向實習可以使學生對教師工作有初步了解,但對于其未來具體工作,尤其是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則需通過碩士階段的兩次教學實習來鍛煉。德國職教師資的教學實習性質類似于國內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區別在于安排的時間不同,德國教學實習時間被安排在整個學習的中后期,而非后期,學生實習結束后還需繼續一年到一年半在高校的學習。德國職教師范生在大學期間要完成兩門專業學習,畢業后也要承擔兩門專業教學,因此,德國職教師范生的教學實習包括所學的第一專業和第二專業的兩次教學實習,一次教學實習的時間為四周。如果說定向實習學生更多是扮演觀察家的角色,那么教學實習學生主要則是充當準老師的角色。教學實習不僅要讓學生近一步體驗和觀察教學過程以及學校組織結構,而且學生要親自在學校組織教學,承擔一定教學任務。由于教學實習涉及到學生的具體專業,因此,大學的實習辦公室不負責統一安排學生的教學實習,學生通常要自己聯系教學實習學校,其也可以通過碩士階段的導師聯系實習學校,學生教學實習的輔導其碩士階段的導師負責,職教師范生的碩士導師通常是專業教學論老師,對專業課程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此外,實習學校也會有老師指導學生實習。
德國高校改革學制后,德國各州職教師資培養的主流模式基本由三年本科階段加上兩年碩士階段學習組成。企業實習、定向實習和教學實習被分散在大學本科碩士兩個階段內(如表1所示)。職教師范生的26周企業實習需在三年本科階段內完成,沒有具體時間規定,本科畢業前提供實習證明即可,學生通常會在本科階段的后期聯系企業完成半年的企業實習。四周的定向實習通常被安排在本科階段第二學期與第三學期之間的大學暑假期間,部分高校也會把四周的定向實習分散安排,如兩周集中完成,兩周分散在一個學期內完成,一周完成半天實習。兩次教學實習則通常安排在碩士學習階段第一學期末和第二學期末的假期,第一專業和第二專業各一次教學實習,各為四周,教學實習通常作為一個模塊集中四周完成,作為模塊集中完成的教學實習也被稱為模塊實習,部分高校也會把職教師范生的四周教學實習會分散在一個學期內安排,學生一周完成一次實習課。盡管時間安排上稍有區別,但基本模式是定向實習安排在職教師資培養階段的初期,企業實習通常會被學生選擇在本科后期即整個培養階段的中期,教學實習基本在培養階段的中后期。這也與職教師范生的課程設置有關,本科階段強調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碩士階段強調對教學理論的傳授。

表1 德國職教師資大學學習階段的實習時間表
注:德國大學假期和中學假期的時間不同步。德國高校的暑假時間一般為七月底到十月初,寒假時間為二月初到四月初。普通中學的假期在各州情況有所不同,在柏林普通中學和非“雙元制”職業學校暑假一般為六月底到八月中,寒假通常在二月初只有一周。學生復活節還有兩周假期,圣誕節十天左右假期,學生還有一個一周的秋假。在”雙元制”的職業學校,學生和企業簽訂了培養合同,假期等同于企業員工,學生除了員工的法定節假日一年內只有一個月的假期,沒有普通中學的寒暑假。
企業實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結合自身專業了解社會、經濟和工程技術領域的現實情況,并提高對各自領域內材料,生產,設備,工程技術知識,安全保護規則等的了解,并同時提高了教師在教學時學生情境的理解能力。職教師范生本科階段要結合自己所學理工類專業到相關企業從事相關內容的企業實習。德國高校規定,學生的企業實習必須是全日制的,半天實習經歷高校不予承認。企業實習具體內容視學生所學專業各有不同,但高校對于各專業職教師范生的具體實習內容通常都有相關規定。下面以柏林工業大學對土木職教師范生企業實習要求為例,介紹職教師范生的企業實習內容。

表2 柏林工業大學土木職教師范專業入學后企業實習內容(26周)
從表2中可以看出,高校對學生企業實習的規定包括了工作領域、工作范圍、場所以及時間分配。學生的企業實習所涉及的崗位和領域很廣,通過企業實習,學生基本可以掌握相關行業的主要工作內容。此外,德國高校還規定,職教師范生入學前必須完成26周的企業實習,即在大學入學前學生已經至少完成過相關的企業實習,有些高校對入學前的企業實習也會有所規定。如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土木師范專業學校推薦的學生入學前企業實習內容如表3所示:

表3 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土木職教師資專業入學前推薦的企業實習(26周)
德國高校對于職教師范生本科入學前半年企業實習的要求,目的在于使普通中學畢業的學生在沒有接受過相關職業培養以及沒有相關企業工作經驗的情況下,在高校正式學習前,對其所涉及行業有所基本了解。相對于入學后的企業實習,入學前的實習更注重基礎實踐工作經驗的掌握,主要涉及各自專業基本的工作領域。
定向實習在于使學生確定自己的所學專業及未來的就業方向,并對教師崗位有初步認識。學生在定向實習中通常不用正式承擔教學任務,而是通過觀摩職業學校教師的教學并與師生交流,了解教學過程以及學校組織結構,定向實習中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聽課和了解學校組織結構。定向實習包括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在大腦中有個教師職業的概念以及了解實習的任務;實習階段,此階段實習生通過有目的性地觀察與咨詢,了解所在學校的教學活動,獲取教師工作的經驗;反饋階段,此階段實習生完成實習后,評價整個實習環節,分析個人的強項和弱項并思考如果改進未來的大學學習。定向實習時,實習生會有一份定向實習手冊,手冊分三個階段對實習生提出不同要求。如準備階段對實習生提出各類假設,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優秀老師應該選擇的行為方式以及具備的能力,引導實習生對于什么是優秀教師的思考。實習階段的手冊內容主要包括學生觀察實習學校、班級、學生情況以及課程組織形式等等。反饋階段的實習手冊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于教師角色的感受,學生對于自己特點的分析,包括耐心、觀察力、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等。學生在定向實習前要完成相關教育學課程學習,以便學生在實習前對教育學知識有初步了解。通過定向實習不僅使職教師范生對教師工作有個初步認識,而且定向實習也起到了一個職業自我檢測的作用,學生可以通過了解教師崗位性質及工作范圍結合自身情況思考是否自己未來適合教師這一職業。學生在完成四周的定向實習后要獨立完成一篇25頁左右的實習報告。兩人同在一所班級實習,可合寫一份30到40頁的實習報告,不過報告要注明兩人各自完成的內容。
德國職教師范生的教學實習內容與國內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內容相似。在職教師資的培養方案中,通常兩次教學實習被算做職教師范生碩士階段專業教學論學習中的一個學習模塊,教學實習可以理解為是學生在學習專業教學論后的一次實踐環節。教學實習主要目的也在于使學生加深和運用專業教學論的知識和理論,即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及確定教學內容等。專業教學論體現了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教學工具的選擇,同時也體現了教師工作的專業性。四周的教學實習課通常由30個學時的聽課和12個學時的授課組成。學生通過教學實習要了解課程的概念以及課程設計的模型。學生通過觀察教學過程,要獲得對于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知識。此外,學生要親自承擔授課任務,授課前要自己設計課程計劃,要自己書寫教案,這些對于學生了解整個教學過程意義重大。四周的教學實習結束后,學生要獨立提交一份實習報告。
德國職教師資培養中的實習設置是德國職教師資培養的先進經驗之一。和德國職教師資相比,我國職教師資無論在企業實踐經驗還是在學校教學能力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目前,我國職教師范生的實習基本僅停留在短期教學實習這一環節,與德國職教師資的實習相比較,我國職教師范生缺少了企業實習和定向實習兩個實習環節。我國職教師資缺乏企業工作經驗、教學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很嚴重。我國現有職教師資很多是高校畢業后即進入教學崗位,入學前既沒有企業工作實踐經驗,入學后高校對師范生也沒有嚴格的企業實習要求。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生產與管理第一線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職業學校的學生要了解生產及管理一線的技術,則必須要求職業學校的教師也要有充分的企業實踐工作經驗。德國在職教師資的培養中對于學生企業實習工作經驗的規定值得我國借鑒與學習。此外,很多師范生在選擇師范專業時有很大盲目性,其對未來所從事教師職業的職業特點及未來工作任務了解甚少,很多走上工作崗位后才發現自己從事的并不是自己熱愛或適合的行業。選擇專業的盲目性不僅影響到部分學生大學階段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對于畢業后工作表現影響巨大。德國職教師資的定向實習使學生在入學后不久,通過到學校親身體驗,了解教師工作,通過實習學生也檢驗自身是否適合或喜歡教師職業。這不僅有利于其了解了自己未來所從事的工作崗位,而且使其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盡管我國職教師范生通常在畢業前會有一段時間的教育實習,但是此實習由于處于畢業前期,很多學生忙于找工作和繼續深造,實習的熱情不高,而且實習后學生還缺少反饋與改進的機會。德國職教師范生除了大學期間的各類實習,大學畢業后還要完成一年半到兩年的見習才能正式成為教師。相比較而言,我國職教師范生工作前所獲得的工作經驗以及教師鍛煉的機會太少。借鑒國外先進職教師資培養經驗,提高我們職教師資的培養水平,依舊任重道遠。
[1]Beschluss[Z].Rechtlinien fuer das Betriebspraktitkum der Studierenden des lehramtsbezogenen Bachelorstudiengangs mit Beruflicher Fachrichtung vom 23.05.2005.
[2]Orientierungspraktikum [EB/OL].http://www.lehrerbildung.tu-berlin.de/menue/einrichtungen_des_servicezentrums/praktikumsbuero/schulpraktika/op_im_modul_ewi_2/25.04.2011.
[3]Unterrichtspraktika[EB/OL].http://www.lehrerbildung.tu-be rlin.de/menue/einrichtungen_des_servicezentrums/praktiku msbuero/schulpraktika/unterrichtspraktika_in_den_lehra m tsbezogenen_bachelor-_und_masterstudiengaengen/24.04.2011.
[4]Schulferien Berlin,Ferienkalender[EB/OL].http://www.sch ulferien.org/Berlin/berlin.html 29.04.2011.
[5]Amt fuer Lehrerausbildung [EB/OL]http://www.zfl.tu-dar mstadt.demediazflpraktika_zulassungsvor ausset zungbachelorpraktikum_afl_richtlinien_bautechnik.pdf.12.05.2011.
[6]Lehrerausbildung und Betriebspraxis[M].Klaus Jenewein,Bochum 1994 S240-S244.
高松(1982-),男,安徽肥西人,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中德職業教育比較和德國職教師資教育。
G71
A
1001-7518(2011)30-0072-04
責任編輯 吳學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