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賀 綱
擎起精神病醫院的和諧藍天
——記遼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楊艷
文/賀 綱
楊艷(中)
在遼陽市的大街小巷,一提到第四人民醫院院長楊艷,人們就會和“遼陽市首屆名醫”、“遼陽市十大女杰”、“遼陽市優秀專家”、“遼陽市勞動模范”、“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這些耀眼的光環聯系在一起。然而更讓熟悉她的人敬佩的是,她用博大的胸懷和女人特有的愛心,擎起了精神病院的和諧藍天。
2009年7月,在全市醫治腫瘤領域大名鼎鼎的楊艷,可謂是“一路春風”。由于工作需要,組織上讓她到全市唯一一家精神病院當院長。楊艷從專家學者走上院長的崗位后,就為自己確立了“高端思想、高超管理、高尚情操”的“三高”精神。她還提出了“做大、做強精神心理科,拓寬綜合科發展渠道”的發展戰略,提倡營造“人人講團結,處處建和諧”的工作氛圍。
由于受精神心理衛生專科的限制,醫護人員技術水平普遍不高,掌握的知識和業務技能有局限性。楊艷以身作則,要求醫護人員必須掌握一流醫術,并親自進行授課,培訓臨床醫生的急診急救技能,為醫務人員講課,鼓勵醫護人員參與各種考試、比賽,還邀請省內優秀專家來院講課。在楊艷親力親為的帶動下,醫院業務學習和科研工作氛圍濃厚,醫務人員專業技能和診療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公生明,廉生威。多年來,楊艷用“影正端其表,下廉先其身”的帶頭作用和嚴格的領導監督機制,達到“自身凈”,實現“身邊清”。她在全院建立了鐵的紀律,不斷強化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行業作風,堅持“陽光辦院”,使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不斷提高,更令全院職工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楊艷每天的工作很繁忙,可她仍要擠出時間學習,撰寫學術論文,和全院職工交流。自年初以來,已有兩項科研成果榮獲了“遼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既要“以人為本,德技雙馨”,更要打造“和諧醫院”,這是楊艷的新思維。可楊艷深知,打造“和諧醫院”的同時,面對精神病患者可謂是難上加難。但楊艷下定決心,一定要讓精神病患者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必須實行人性化管理。
言出必行。楊艷籌措資金,購買了病床、病號服、被褥、床單,修建洗浴間等,徹底改變了病房過去臟亂差的環境。她還結合實際,組織全院職工堅持做出“十個必須”:必須在每周一徹底打掃一次病房;必須在每周二換洗患者的被單褥單;必須視患者情況隨時為患者換洗衣服、洗澡;必須將患者砸壞的東西第一時間清理干凈……患者的住院環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患者家屬都對面貌一新的住院環境交口稱贊。
精神病患者都是一些失去理智的人。楊艷認為,醫護人員按照常規護理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特殊愛獻給特殊患者,才能讓其早日過上新生活。她從自身做起,帶領醫護人員融入病房,融入患者。她經常到病房里和患者零距離接觸,問寒問暖。一次,楊艷在病房里和一個患者打招呼,卻突然被患者吐了一臉吐沫。楊艷平靜地擦掉了吐沫,繼續查房。
楊艷還特別關注患者的就餐質量,定期到食堂查看患者伙食情況,親自為患者打飯分飯。一次,楊艷看見一位女患者躲在墻角不肯吃飯,她就端起了飯碗去喂這個患者,可是女患者卻把飯菜灑得一身一地。楊艷不急不惱,仍然像媽媽待孩子一樣,一口一口地喂這個患者。女患者感動得淚流滿面,一個勁兒給楊艷鞠躬。
楊艷經常幫助女患者換衣服、剪指甲、梳頭;每逢各種節假日,楊艷帶頭為患者包餃子、包粽子、發月餅,組織職工為患者捐獻衣物和生活用品,為常年沒有親人探望的患者獻愛心;定期組織患者開展郊游活動,舉辦別開生面的醫患趣味運動會……對于人們的稱贊,楊艷顯得很平淡,只是說:“我們醫護人員和患者生活在同一個大家庭里。”針對醫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有將近一半是民政、“110”送來的特殊患者,大多是無監護人或者治不起病的患者,楊艷一直堅持“治病救人,實行人道主義”的原則,寧可醫院虧損,也不能放棄一個患者。這樣,醫院平均每年為這些患者支出費用近60萬元。
送到精神病院的患者只是全社會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患者分散在社會和家庭。楊艷認為,精神病院要擔負起社會責任,讓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時治療。在她的倡導下,醫院開展了“走進鄉村、走進社區、送醫送藥”活動。她帶領醫護人員每個月兩次深入到鄉村、社區,對當地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篩查、鑒定,推廣心理健康知識,并免費救助投藥。據粗略統計,精神病院開展“走進鄉村、走進社區、送醫送藥”活動以來,先后救助鄉村、社區貧困精神疾病患者千余人次,為貧困、低保病人減免費用90多萬元,心理健康知識推廣受益群眾上萬人。
2010年11月,楊艷帶隊來到了遼陽縣下達河鄉。她接觸到一位30多歲被鐵鏈鎖住的精神疾病患者鐘某,鐘某家人因貧困而放棄對其治療。楊艷當即決定把鐘某接回醫院免費治療,自己出錢為鐘某單獨訂餐、買營養品……在楊艷的精心關懷呵護下,鐘某康復得非常好。在出院那天,鐘某跪在地上泣不成聲地說:“楊院長,是您給了我新的生命,您就是我的媽媽,我舍不得離開你……”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奉獻的心態。多年的工作,想起來也苦,但苦中有樂。樂在患者經過耐心的護理,出院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這席話,恰是共產黨員楊艷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