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樹林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紅軍中黨的組織制度的變遷
文 /王樹林

油畫《三灣改編》
在紅軍中建立黨組織,是中國共產黨吸取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為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而采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紅軍中黨的組織制度也發生了變化。
土地革命戰爭前期,以紅一方面軍為參照系,黨在紅軍部隊中建立了嚴密的組織系統、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1927年9月,三灣改編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黨在紅軍中的組織系統為:連有黨的支部委員會(支委);營、團、師分別設立黨的營委員會(營委)、團委員會(團委)、師委員會(師委);軍有黨的軍委員會(軍委)或前敵委員會(前委),軍團有黨的軍團前敵委員會,方面軍有黨的總前敵委員會(總前委)。黨的工作機關設立司令部、政治部、經理處、軍醫處等。黨的各級委員會對部隊行使完全的領導權,舉凡部隊建設、作戰方針、干部調配等重大問題,均須黨的委員會討論決定,由有關干部分工執行,不得擅改。部隊建設的某些至關重要問題,還要由黨的代表大會作出決定。
1929年12月,古田會議強調在紅軍中建立黨的領導中樞,實行黨委制等一系列根本原則。黨委制在全國各紅軍部隊中較普遍地建立起來。與“支部建在連上”相配套的是,中國共產黨繼續采用北伐戰爭時期仿效蘇聯紅軍模式的黨代表制度。自1929年起,紅軍中的黨代表改稱“政治委員”(連的政治委員從1931年起改稱“政治指導員”)。

寧都會議舊址
土地革命戰爭中期,紅軍中黨的各級委員會取消了,由政治委員“全權代表制”代替了黨委制。1930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草案)》,規定師以上部隊政治機關中,設立負責處理黨的日常事務的工作機關黨務委員會。各級黨務委員會由各級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在特殊情況下,由上級政治部指定,書記一般由政治部主任兼任。1931年11月,贛南會議認為紅軍的黨委制犯了“黨的包辦主義的錯誤”,因而作出了取消紅軍黨委制的決議。至1932年10月寧都會議時,各地紅軍先后用政治委員“全權代表制”取代了黨委制。
中共中央移駐江西瑞金伊始,即模仿蘇俄體制,建立起以黨為核心的黨、軍隊、政府三套相對獨立的系統。在這三個系統中,黨機關的權力至高無上。
土地革命戰爭后期,由于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黨中央及其領導的紅軍喪失了原有的根據地而被迫實施戰略大轉移。為了適應戰略大轉移的戰時需要,黨和政府系統全部并入軍隊。在緊張的戰爭狀態下,黨、軍隊、政權已融為一體,軍隊的最高領導人在黨政軍三位一體的體制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在軍隊政治委員制取代黨委制的情況下,為了保證黨的政策在紅軍部隊中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并統一領導根據地黨政軍民的全面工作,中共中央在遠離黨中央領導并且獨立開辟新蘇區的紅六軍團、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軍西路軍等紅軍部隊中設立了軍政委員會。但是,軍政委員會制度在黨領導的紅軍部隊中并不具有普遍性。當時直接受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掌控的中央蘇區的紅一軍團、紅三軍團中就沒有設立類似的組織機構。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則是在閩西的紅軍部隊與黨中央失去聯系的情況下,由中央分局代表領導設立的軍隊與地方黨政合組的軍政委員會。因此,黨在紅軍部隊中主要實行政治委員制度。
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軍政委員會的創設來看,中國共產黨借鑒了蘇聯在遠東游擊戰爭時期的經驗,即在遠離蘇區單獨作戰的紅軍部隊中成立軍事委員會,到新開辟的地區開展建黨、建軍、建政的工作。軍事委員會主席兼部隊政委,便于單獨作戰時統一集中領導,統一行動。例如,中共曾在紅七軍團設立的軍事委員會即相當于軍政委員會。
紅軍部隊的軍政委員會的組織機構包括部隊首長及其副職等,主席一般由政治委員(或中央代表)擔任。由于當時紅軍部隊實行的是政治委員制度,政治委員對紅軍行動擁有最后決定權,故而政治委員在軍政委員會的決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央代表在部隊中起著領導、監督和協調作用,并負責直接與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聯系。軍政委員會中政治委員和中央代表可以一身二任,其成員則大多包括紅軍部隊中的軍團長、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從而組成該部隊的最高領導機關,管理黨務、政治與軍事。在設立軍政委員會的紅軍部隊中,其按照政治委員制建立的黨組織形式沒有變化。
在紅軍進行戰略大轉移的惡劣戰爭環境中,軍政委員會這種體制不僅部分起著紅軍中黨的委員會集體領導的作用,而且可以建黨、建政、建軍并指揮之,是黨政軍三位一體的臨時性的組織機構,其職能超越了紅軍中黨的委員會。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