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葉劍英對國際問題的研判"/>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袁小倫
非常時期的非常眼力
——“文革”中葉劍英對國際問題的研判
□袁小倫

1969年10月,葉劍英被“戰備疏散”到湖南,直到1970年7月16日才從湖南回到北京。在近300天幾近流放的日子里,盡管條件極為簡陋僅靠一臺收音機獲取信息,但他依然沒有停止對國際問題的思考。
正是長期對國際形勢進行研究、科學分析,使葉劍英提早預料到了,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這個“沒有想到”的勝利。
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秘密訪華。在會談中,基辛格告訴周恩來:尼克松已經決定,美國今年將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和安全理事會的席位,但不同意從聯合國驅逐臺灣的行動。周恩來馬上正告基辛格:你們要在聯合國制造“兩個中國”,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一定公開批駁。在周恩來向毛澤東匯報此事時,毛澤東說:我們絕不上“兩個中國”的“賊船”,不進聯合國,中國照樣生存,照樣發展。我們下定決心,不管是喜鵲叫還是烏鴉叫,今年不進聯合國。
10月20日,經美方提出和中方同意,基辛格一行飛抵北京與周恩來會談,為尼克松訪華作具體安排。當晚9時許,毛澤東召見周恩來、葉劍英、姬鵬飛、熊向暉、章文晉等人。毛澤東十分關心聯合國大會前天開始辯論的中國代表權問題,問道:“為什么尼克松讓基辛格在這個時候來北京?”葉劍英說:“大概他認為美國的提案穩操勝券。”毛問:“聯合國哪天表決?”時任外交部歐美司司長的章文晉說:“估計10月底、11月初進行表決。”毛問:“基辛格哪天走?”周恩來說:“10月25號上午。”毛說:“聯合國的表決不會那樣晚。美國是‘計算機的國家’,他們是算好了的。在基辛格回到美國的那一天或者第二天,聯合國就會表決通過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局面的提案。所以,還是那句老話:我們絕不上‘兩個中國’的‘賊船’,今年不進聯合國。”顯然,毛澤東十分關注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但心里沒底。“今年不進聯合國”的言外之意就是“今年進不了聯合國”。
10月26日晨8時,雙方會談結束。葉劍英同基辛格共進早餐后陪同他到首都機場。“空軍一號”起飛后不久,派駐機場的人跑來向葉劍英報告說:“外交部值班室來電話,說聯大通過了‘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席位的決議’。”葉劍英說:“剛才基辛格在汽車里還對我講,美國的提案肯定能得到半數以上的贊成票,中國進入聯合國還得再等一年。美國總統專機配備最先進的通訊器材,基辛格這時也一定會知道這個消息,不知他作何感想?”
其實,中美會談與中國加入聯合國一事,葉劍英早有思想準備。在1971年6月7日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就國際關系作出如下研判:“美國為什么這樣急于要和我們談判呢?當前世界是美、蘇兩霸在勾結,在爭奪。蘇、美內外交困,它們爭奪的重點在歐洲和中東,但對歐洲、中東的事,我們目前還管不著,它們在那里互相挖墻角。在東南亞,美國的處境日益困難,特別是印支撤兵問題……沒有中國參加不行。在這個問題上它有求于我們。這可能是美國要來談的第一個問題。”談到第二個問題即美國阻止中國進入聯合國一事,葉劍英分析說:“估計美國在今年聯大可能遭到徹底失敗。這迫使尼克松見風使舵,企圖用先同中國改善關系的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如果臺灣問題能夠解決,中美就可談建交的問題。這樣一來,中國進入聯合國的問題,對美國來說是不成問題了。從尼克松個人來說,從東南亞‘體面’撤軍、解決臺灣問題、同中國建交,將使他可能重新當選總統,對他是很有體面的。同時,他還想利用中國來壓蘇修,便于他解決歐洲和中東的問題。”(范碩《葉劍英在非常時期》,華文出版社2002年版)
1971年9月林彪事件后,葉劍英重新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他一如既往的注重對外軍尤其是美蘇軍隊動態的研究。
1973年2月26日,葉劍英在召集總參謀部有關部門研究蘇聯軍事動向時說:“蘇聯的軍事戰略方向是向東還是向西?看來它的重點還是在歐洲。毛主席說他們是‘聲東擊西’。你們論證一下。另外,有沒有可能是‘聲西擊東’?從政治上和經濟上來看,蘇聯的實力是在歐洲。不論是‘聲東擊西’或是‘聲西擊東’,它要具備哪些條件?你們研究一下。據外電報道,蘇聯將在1975年開始向我進攻。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從時間、方向、條件幾個方面分析,我現在還看不出它有同我們打仗的條件,美國需要與中國和緩,中、美、日和緩就逼著蘇聯向西擴張。蘇搞了孟加拉,又想搞俾路支(巴基斯坦舊省稱),還有我國的臺灣。中國很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它敢打我們嗎?要注意研究情況。”
同年7月13日,他在軍委辦公會議聽取軍事科學院匯報《戰后世界形勢的發展與蘇美兩霸的戰略動向》時,再次提出針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打不起來的觀點:“斯大林說過,發動戰爭要有鞏固的后方。蘇聯國內不鞏固,民族有矛盾。它要發動戰爭必須具備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條件,它是有困難的。”“美帝打越南戰爭,對一個一千三百萬人口的小國家,它都打不下去,最后只好撤兵,夾起尾巴走了……連越南都打不贏,還打中國?”(《葉劍英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版)
葉劍英的秘書回憶:“當時我很為他擔心。我想:您在‘文革’中曾被打成‘二月逆流’的干將,這些歷史教訓您為什么還不牢記呢?您怎么還敢對戰爭爆發的方向和時間這類大問題再作研究呢?此外,毛主席說的蘇聯的戰略是‘聲東擊西’,這已是個結論,而您還讓有關部門進行論證,是否合適?二是,當前全黨、全軍、全國隨時準備打仗的弦繃得很緊,您卻講打不起來,這是否與中央精神一致?我講完之后,首長笑了,他表示,這是根據事實并通過科學分析判斷出來的,你不要擔心。最后,葉副主席語重心長地說:凡事我們都要注意實事求是,堅持唯物主義;只有堅持用唯物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你的思路才能開闊,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看準問題。”(王文理《革命的膽略求實的作風》。載《葉劍英身邊工作人員的回憶》)
秘書的擔心是有道理的。1973年黨內高層政治斗爭依然十分微妙。勢力急劇膨脹的江青集團,一直千方百計在尋找攻擊周恩來、葉劍英的機會,而毛澤東對兩人處理中美關系的相關問題已經表現出不滿意的“政治表情”。
1973年11月,基辛格又來華。周、葉與他進行多次會談。談到臺灣問題,基辛格的曖昧態度令毛澤東不快。毛澤東聽到不實匯報,認為周恩來、葉劍英在中美會談中的態度軟弱。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中央政治局從當月21日起開了幾次會批評周恩來和葉劍英。
1973年下半年,毛澤東對周恩來和葉劍英在中美會談中的不滿,是否與上半年葉劍英提出與毛澤東在相關國際問題上看法的不同有關呢?也許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而僅僅是時間的先后關系,但是這種對問題的不同認識,應該是葉劍英受到毛澤東批評的一個間接原因。
(摘自《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