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允征 馬春英
我國環境審計風險模型應用初探
周允征 馬春英
我國學者對環境審計風險定義的研究角度主要有兩種:余先仕、周澤紅等都是從狹義的角度對它進行研究的,他們強調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審計結果的不恰當性;而劉長翠等則從廣義的角度出發,強調環境管理風險可能導致終極風險,歸納總結如表1。

?
基于環境審計自身特點及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思想的綜合考慮,廣義的理解方式更為合理一些。根據本文研究范圍的界定,環境審計風險考慮的主要層面是對政府性的環保資金的財務和績效審計,因此對其定義也傾向于此,即環境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主體在開展環境審計或由于開展此工作而導致不期望產生的損失或不利等結果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在進行環境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而引起的重大錯報風險和應用環境審計程序未能發覺這些重大錯報而引起的環境檢查風險兩大要素。
由于我國學者對環境審計風險的理解不同,所以其對我國環境審計風險模型的構建也有所參差。見表2。

?
雖然學者或研究機構目前對環境審計風險模型沒有達成共識,理論研究缺乏系統性,環境審計主體為政府,對審計項目的研究比較分散且經驗總結較少;但他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后所提出的觀點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有利于對環境審計風險的深入系統研究,促進了其理論與實踐的進步。
根據以上我國學者對環境審計風險模型的建立,筆者借鑒現行的審計風險模型(可接受的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從審計環保資金角度分析具體實例。但對各個因素的分數量化,則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視具體的情況而定,審計主體再以此計算評估出風險應該在“高”、“中”、“低”哪一個檔次。本文只進行量化思路的說明,而對于具體的不同方式的打分則不再贅述。
ABC審計機關于2010年對XYZ地區“退耕還林”試點工程的工作資金等進行審計,具體情況如表3。
利用風險模型可以識別和評估審計風險。首先,ABC審計機關根據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確定環境審計的目標,即要檢查XYZ地區“退耕還林”試點工程對于國務院直接下發的相關政策的具體落實情況,揭露其工程在實施、管理與使用資金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提出進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和加強管理的建議;并對客觀環境進行理想化的假設,在審計過程中及時修正假設存在的錯誤或者偏差的;其次,考慮客觀環境的其他因素是否達到可以充分構建模型的條件;再次,根據現有的環境審計原則及準則要求進行審計的設計,按照風險模型的程序步驟進行實施,具體操作如下:
(1)可接受的環境審計風險
根據前文對可接受的環境審計風險影響因素的分析,應用到本案例中可以看出,由于該工程項目的任務是由國務院直接下發的,所以被審計對象是比較重要的,而政府的參與使得外部信息使用者對此次環境審計比較信賴,但是一旦審計失敗那么環境審計損失的后果也是比較嚴重的。審計主體應視該審計項目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適宜地降低可接受的環境審計風險,即將其定到較低的水平。
(2)重大錯報風險

?
根據前文對可接受的環境審計風險影響因素的分析,應用到本案例中可以看出,由于被審計單位的環境財務報告或相關資料中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形成重大錯報風險。實例中的影響因素有:①各主管部門的相應職責情況;②工程管理人員的誠信度和價值觀念;③相關的工程管理制度的健全度;④糧食補助及現金的兌付情況等。
(3)環境檢查風險
根據前文對可接受的環境審計風險影響因素的分析,應用到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審計人員未能查出以上存在的重大錯報的可能,會形成環境檢查風險。實例中的影響因素有:①環境審計“成本——效益”原則的影響;②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及價值觀念水平的高低;③審計人員評估得到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高低;④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工作的配合程度等。
(4)最終環境審計風險
根據前文對可接受的環境審計風險影響因素的分析,應用到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審計人員對環境審計報告發表了不恰當的意見形成最終環境審計風險,它是審計人員實際承擔的或實際形成的風險。根據模型公式可以計算評估出該項目工程的環境審計風險大小是處于中低檔次的。
(5)評估方法
第一,ABC審計機關查閱資料,咨詢相關部門,了解XYZ地區“退耕還林”試點工程的總體情況;第二,ABC審計機關到XYZ地區“退耕還林”領導小組及財政、林業、糧食局等地方進一步掌握情況;第三,ABC審計機關實地觀察和現場調查了解工程實施情況;第四,ABC審計機關利用已獲得的XYZ地區綜合情況,通過專業標準和職業判斷定性評估環境審計風險,并據此判斷審計重點及需要采取的處置措施。
環境審計人員的工作計劃做得再好,其對可接受的環境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的預測和評估都是有主觀性的,其可信性只能說是大體上的,不能說是全部可信。因此,審計人員為彌補此缺陷,在估量時應該多采用專業術語:“高”、“中”、“低”等來表示風險大小,盡量傾向于保守性和專業性。
環境審計風險模型只是識別和評估風險的一種重要方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方法可以應用,如決策樹法等。而且它只是一種計劃模型,在用于評價結果時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如可接受的風險一經評定,審計的計劃一經編制,即使有證據也不再調整重大錯報風險的計劃因素。
環境審計風險模型基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思想的指導,在環境審計之前就調查了解被審計單位各情況,并且需要經驗豐富和有專業技能的人參與其中,因此其人工成本比較高。由于風險觀念貫穿審計程序的始末,在某一具體的步驟中一旦發現問題,就要重新評估既定程序,從而增加了成本。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