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杰
關于社會保險統計指標體系的研究
呂 杰
社會保險統計指標體系是全面反映社會保險制度體系的一種統計工具,用以描述一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和條件下社會保險的基本情況。包括社會保險的種類、對象、分布以及資金投入使用情況,可以幫助決策部門及時了解社會保險狀況。為完善和調整社會保險政策提供依據,為制定社會保險管理和科學研究提供服務,是社會保險定量分析研究的基礎。
(一)科學性原則。社會保險統計指標體系的整體設計一定要符合當前我國社會保險經濟活動的性質和特點,這就是科學性原則。無論是設計指標名稱、指標口徑、計量單位,還是核算指標數值、計算方法等都要充分考慮科學性的原則。
(二)目的性原則。設置社會保險統計指標體系要從研究目的出發,建立健全社會保險統計指標體系的目的就是為了盡快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社會保險體系,充分發揮社會保險體系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指標體系的設計不但要考慮當前的需要,還要適應未來社會保險體系改革發展的方向。設計的指標要能進行橫向、縱向比較,具有地區間的可比性和歷史可比性。
(三)可行性原則。建立社會保險指標體系必須符合實際情況,切實可行,即設計的指標要易于取得實際精確數值,便于操作,對指標變量的選擇和設計能滿足經濟分析的需要。要求每一指標都能定義明確,分類科學,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四)全局性原則。即從全局出發統一設計社會保險指標體系。體系內各類指標的口徑、計算方法必須協調一致,否則就會造成指標混亂,無法研究指標間的內在聯系。打破各種不同身份居民的界限,建立統一政策、統一制度、統一管理體制下完整的社會保險統計指標體系,以期能夠反映社會保險體系總體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
按這個框架,各種險種統計的指標體系原則都是一致的,這個體系還應該細化,每個統計內容均可通過一定的統計指標加以反映,所以,合理科學地設計社會保險統計指標體系是一項復雜的工作。

社會保險統計指標體系是指對勞動者在生、老、病、死、傷、殘等情況下國家給予經濟和物質幫助情況下的統計,主要包括社會保險人數及構成統計、社會保險基金統計和監測指標統計三部分。
1.社會保險人數及構成統計
(1)社會保險人數的統計
對社會保險人數進行統計,是開展社會保險工作、制定各項保險政策的首要前提。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社會保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也反映解決這些問題的程度和成效,反映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是社會保險工作的一項基本統計。除了統計參加(享受)社會保險總人數之外,還應與社會保險的內容相對應,分別進行參加(享受)養老保險人數、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的人數統計等。
(2)社會保險人數的構成統計
社會保險人數的構成統計指標是反映各類社會保險工作成果和進展情況的基本指標,也是從不同方面反映有關社會保險問題變化程度的指標,主要有社會保險覆蓋面和社會保險人數速度指標兩類。
社會保險覆蓋面,即某一時點加入社會保險的人數與總人數的比率,該指標反映了勞動者處于“安全網”內的比例。可根據不同的研究對象分別計算全社會人口和職工的社會保險覆蓋面(注:本文以下全社會人口均是指國家或地區的總人口)。公式為:

社會保險人數速度指標主要包括社會保險人數增長速度和平均增長速度。這兩項指標動態地反映了社會保險工作發展進程和社會效益,是反映社會保險事業最靈敏、最活躍的指標。
2.社會保險基金統計
從廣義上講,社會保險基金包括基本社會保險基金、企業補充保險基金、個人儲蓄保險基金。從狹義上講,社會保險基金僅指基本社會保險基金。從我國目前情況看,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存在上述3種基金,而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只有狹義上的一種基金形式(為論述方便,本部分中以下的社會保險都是指基本社會保險)。通過對社會保險基金收支情況的統計,可以掌握社會保險基金的規模、收支平衡狀況,反映存在的問題,從而為決策部門提供可靠的依據。
(1)社會保險基金收入統計
社會保險基金收入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社會保險管理機構從社會征集的社會保險基金,以及通過增值、財政補貼等方式獲得的全部貨幣收入。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征集是按險種進行的,各個險種的費率又不一致。社會保險基金收入統計的相應指標應有:①社會保險基金收入總額及其構成;②社會保險基金計劃完成情況的百分比又叫實征率,它是衡量社會保險機構基金征集工作實際成績最主要的考核指標,反映了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完成情況,計算公式為:

(2)社會保險基金支出統計
社會保險基金支出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社會保險管理機構向社會支付的基本社會保險費用以及投資損失的全部貨幣支出。其主要指標包括:①社會保險基金基本支出額(分為養老保險費支出額、醫療保險費支出額、失業保險費支出額、工傷保險費支出額、生育保險費支出額);②社會保險費支出占社會保障總支出的比重;③社會保險其它支出額(包括投資損失額、銀行手續費等);④社會保險費用實際支付率,簡稱實支率。它是指報告期內社會保險機構實際向社會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用總額與計劃向社會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用總額的比率。

(3)社會保險基金經濟效益統計
社會保險基金經濟效益統計用以考察社會保險管理機構工作水平,其主體考核指標是社會保險基金增值率,用來考查社會保險基金的增長速度,計算公式為:

3.監測(決策)指標統計
(1)社會保險負擔系數,此指標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納入社會保險的勞動者與已享受社會保險待遇人員的比率,反映社會保險負擔已享受社會保險待遇人員的程度。公式為:

(2)社會保險金生活保障系數,此指標是指享受各種社會保險待遇人員獲得的社會保險待遇(補償)程度,應按不同的保險項目分別設置。計算公式為:

(3)綜合職工生活保障感,這是個主觀指標,衡量社會保險制度的社會效益。可采用計分法對享受生、老、病、傷、死及失業等方面待遇的職工或其遺屬、一般職工、專家作三重查詢,然后再計分、加權進行估算。
(4)社會保險費用負擔率(比例)
①單位費用負擔率,反映一定時期內單位承擔的社會保險費用與社會保險總費用的比率。
②平均費用負擔率,反映一定范圍內某一時期社會保險單位費用負擔的總體平均水平。
③費用負擔離散系數,指一定范圍內社會保險單位費用負擔率的標準差與平均費用負擔率之比,反映社會保險費用負擔的離散程度。
(5)社會保險費率,反映在一定時期內各單位負擔社會保險費用的能力。應按個人、企業、國家分別計算。
社會保險費用由個人、企業、國家三方合理負擔。在總量一定的情況下,三方的負擔比例相互約束,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確定負擔比例應遵循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并與各方的負擔能力相適應,從而達到風險共擔、負擔適度。
社會保險制度從建立以來,經過不斷的改革完善,正在日臻成熟。但在社會保險統計方面,始終缺乏一套完整、全面的指標體系,這與社會保險事業的發展完全不相適應。本文在社會保險統計指標體系設置上進行探索研究,希望對我國社會保險事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010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研究課題。批號:L10BTJ003。]
(作者單位:遼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