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利 中鐵隧道集團三處有限公司
地形偏壓隧道口處理措施
李少利 中鐵隧道集團三處有限公司
本文根據高陽寨隧道出口、大瑤山一號隧道出口、九峰河導流洞進口、賽里木湖隧道出口、中咀二號隧道出口不同的地形偏壓,采取了不同的施工技術措施,確保了施工安全。筆者認為:隧道洞口地形偏壓在進洞前事先處理效果好,地形偏壓不宜采用卸載方式處理,地形偏壓段洞內施工時宜先施工深埋側,下臺階開挖宜從洞內向洞外施工;若已進洞而山體位移,必須采用洞內、洞外處理,先后順序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決定。根據施工經歷,做一些總結,為以后類似工程提供借鑒。
地形偏壓;隧道;洞口;施工;技術措施
洞口部分在地質上通常是不穩定的。一般避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段;同時不應設在溝谷低洼處和匯水溝處;隧道穿過懸崖陡壁時,要注意巖壁的穩定性;洞口地形平緩時,一般應早進晚出;為使洞口段襯砌結構受力條件較好,應使隧道中線與地形等高線正交;長大隧道在洞口附近考慮施工場地、棄渣場及便道等。但由于線路選擇后,個別隧道洞口很難實現以上要求,導致洞口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形偏壓。
下面針對5座隧道洞口地形偏壓,在施工中實際采用的處理措施,及處理后效果,仍需改進或完善的方面做詳細敘述。
對5座隧道洞口地形偏壓概述見表1。
在隧道洞口段施工前,必須根據洞口附近的地形、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條件等,預估可能發生的各種危險及對環境的影響等,制訂并實施保障洞口段施工安全的技術措施。
2.1 高陽寨隧道出口
施工技術措施包括:地表注漿、增設抗滑樁、大管棚;洞內下半斷面先施工深埋側、下半斷面由洞內15m處由里向外施工。進洞前完成了洞外處理,施工過程地表位移累計小于1cm。
地表注漿:洞口地表縱向長19m、橫向長21m范圍鉆孔安裝φ89鋼花管(150cm橫向×75cm縱向)注漿。鉆孔底標高:隧道開挖范圍內,開挖線上1m;隧道開挖線以外:隧道底部開挖線下1m。用MK-5型地質鉆機,用CGJ-30C型注漿機后退式分段注漿,注漿終壓達到2.0~3.0MPa。
洞口增設抗滑樁:隧道出口因修建施工便道時出現了邊坡失穩滑坍,決定洞口增設10根抗滑樁(2×2.25、2.25×2.5、1.5×1.75m三種樁體尺寸類型),其中線路右側兩根,線路左側八根(因距線路左側30m處為洞口橋梁牽出線橋臺,設計統籌兼顧)。因抗滑樁挖深至28m仍未見基巖,決定在抗滑樁頂下2m、5m處增設23m、19m長的錨索,即為錨索樁板墻。抗滑樁與隧道及牽出線橋梁位置關系如圖1所示。

表1 5座隧道口地形偏壓概述表

圖1 抗滑樁與隧道、牽出線橋梁關系圖

圖2 大瑤山一號隧道出口偏壓處理方案示意圖

表2 大瑤山一號隧道三段淺埋偏壓段處理措施表
長大管棚施工:隧道出口燕尾段V級圍巖全段連續設11環φ108大管棚(內安裝鋼筋籠),每環管棚長度30m,環向間距30cm,每環61~81根。施工時方向較線路方向外插1~2°。洞口設導向墻,洞內設管棚室,4臺ZK-5型水平地質鉆機施工,單液注漿機注入水泥漿,注漿壓力為2~3Mpa。
預留核心土環形開挖法施工:雙線大跨襯砌段采用預留核心土環形開挖法施工,上臺階預留核心土環形開挖,下臺階左右側錯開開挖。環形部分人工風鎬開挖(開挖高度一般2~3.5米),局部孤石地段采用弱爆破(嚴格控制裝藥量),在每環管棚開始段,用φ22螺紋鋼將型鋼拱架與長管棚進行連接。核心部分:土方用挖掘機挖裝,石方用風鉆打眼弱爆破,自上而下分層開挖,分層高度2~3米。每循環開挖進尺0.5m(拱架間距)。
洞口下半斷面施工順序:因洞口段存在較嚴重的偏壓,洞口里程為DK113+990,上臺階開挖至DK113+963時(洞內第一環大管棚開始施作),決定由DK113+975開始先開挖線路左側(每次只能開挖0.5m,架立一榀拱架),后開挖線路右側(左、右側錯開至少5m),右側每開挖5m進行臨時及永久性仰拱的施作(同時施作小邊墻),監測反饋信息證明洞內施工方案的選擇,洞口偏壓未產生洞內異常變形。其余地段下半斷面開挖嚴格按照左右不對稱、每次開挖后只能架立一榀拱架為原則施工。
2.2 大瑤山一號隧道出口
施工技術措施:擋土墻、基底注漿加固、擋土墻背牛腿、擋墻側漿砌片石反壓、擋墻與隧道拱間土體灌漿固結、洞內6m長自進式注漿錨桿徑向加固、增加上臺階臨時仰拱30m;洞內下半斷面先施工深埋側、下半斷面由洞內30m處由里向外施工。除擋土墻外,其余措施全在進洞后被動實施。在施工過程,地表位移累計達180mm。
元月15日開始進洞,進洞前已完成大管棚及擋土墻施工,并在擋土墻與隧道左側拱間分層回填土。2月22日隧道上臺階掘進30m,23日監測地表累計位移已達100mm,洞內拱頂下沉最大值68mm、水平收斂最大值41mm。山體上發現環形裂縫,裂縫與等高線對稱,山體明顯位移。23日開始制訂方案并開始處理,處理完成時間為3月12日,處理完成時地表累計位移已達180mm,處理完畢后,位移明顯得到控制,并趨于穩定。
處理措施如圖2所示。
處理步驟:地下注漿→擋墻側砼支撐→擋墻側漿砌片石反壓→擋墻與隧道間土體灌漿→洞內徑向6m長自進式注漿中空錨桿→臨時仰拱→洞內30m處下半斷面施工。
施作10m深注漿鋼花管,對山體移動方向地下土體進行固結,提高該部分土體的自穩性及支撐能力,注水泥砂漿,注漿壓力2MPa。擋墻側間隔開挖2m寬、6m長、1.5m深的槽,在槽內澆注C25砼,以此提高擋土墻的支撐力,相當于形成幾個牛腿;再在擋墻側6m×13m范圍施作6m高的漿砌片石,以此形成反壓,也是為了增強擋土墻的支撐力。因擋墻與隧道拱部間回填土體密實度較差,采用人工由回填土體由表面向下打孔,間距0.6×0.6m,人工灌注水灰比為1:0.5的水泥漿,使回填土體固結,有一定的強度,使山體推力受到一定的約束。洞內自進式錨桿注1:2的水泥漿,注漿壓力0.3至0.6MPa,注漿完成24小時后,對錨桿頭螺栓進行緊固,確保使錨桿桿體形成軸力,使隧道周邊6m松散體形成固結圈。臨時仰拱采用I20工字鋼,縱向間距0.5m,環向連接筋,掛雙層鋼筋網片,噴30cm厚砼,形成橫向支撐,使上半斷面形成封閉受力狀態。下半斷面由洞口內30m處開始施工,先施工深埋側,后施工淺埋側。
大瑤山一號隧道有三段洞身外露地表溝谷,存在明顯的偏壓,設計處理措施如表2所示。
現場實際施工過程,三段均采用了明挖法施工,洞口均采用了雙側壁導坑法施工,均先施作深埋側。明挖后施作基礎、擋土墻、明挖襯砌、土體回填。
2.3 九峰河導流洞進口
導流洞處于大瑤山二號隧道F1斷層破碎帶(DK1918+438~+565段與正線路約50°斜交,斷裂走向近SN,傾向東,傾角60~70°,影響帶寬127m)之中,屬壓扭性斷裂,導流洞軸線與斷層走向一致,導流洞位于主斷裂帶,見糜棱巖、斷層泥等,泥沙質膠結,膠結程度較差,主斷裂兩側次一級斷裂面發育,并見有透鏡體和扭曲、揉皺現象,巖體十分破碎,斷層具有導水性。導流洞左側上方有一既有引水隧洞,水平凈距約8m、既有引水隧洞底標與導流洞頂高高差約4m。
導流洞進口為既有引水隧洞開挖棄渣(約3年時間),為松散堆積體,且嚴重偏壓。導流洞與既有引水洞及與大瑤山一、二號隧道位置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九峰河導流洞位置關系圖
導流洞存在較嚴重的洞口地形偏壓及洞內巖體結構偏壓。
仰坡范圍事先進行注漿加固(φ42鋼花管,L=6m,0.8×0.8m梅花形布置)。
進口偏壓山體采用在地表注漿加固松散體,雙排注漿超前小導管(φ42鋼花管,L=4m,環向間距20cm、縱向1m一環,外插角30度)超前注漿加固松散體;進洞采用三臺階法施工,中臺階及下臺階均先開挖初支深埋側,監測數據表明拱頂三個下沉點下沉值基本一致,使偏壓因素對施工影響程度降低到了最小。上臺階分頂、底部兩臺階開挖,先開挖深埋側,頂部高2.7m、底部3.8m,底部開挖時,頂部采用扇形支撐,同時在拱架兩側各施工6根4m長鎖腳錨桿。
對洞身巖體結構偏壓影響范圍內(左側約130度范圍)的圍巖加強支護,增加5m長徑向注漿小導管與φ32自進式中空注漿錨桿(L=5~8m)錨固加強圍巖,梅花形布置(0.5×0.5m間距)。
2.4 賽里木湖隧道出口
洞口位于坡洪積地層,因山體線路左低、右高,存在不明顯的地形偏壓,但由于線路右側地層較穩定,線路左側地層本身處于臨界穩定狀態,隧道距洞口30m處開挖下半斷面時洞內產生了變形,地表多條裂縫。
采取的處理措施:洞內增設徑向小導管注漿加固,在裂縫兩側3m范圍徑向施作(L=4m、@0.8×0.8m)注漿小導管,注水泥漿,注漿壓力0.6MPa。地表對裂縫采用灰土回填密實,將細砂土過篩,摻入1:1的水泥,攪拌均勻,用木棍將灰土搗入裂縫中,灰土回填高出裂縫地表至少高出5cm,處理后每天觀察,若裂縫發展隨時補填灰土。洞內立即施作了30m地段(裂縫集中地段兩側各15m)的鋼筋砼邊墻基礎、仰拱及填充。
處理完畢后,裂縫沒繼續發展,地表沉降觀測及洞內拱頂下沉、水平收斂均趨于穩定。
2.5 中咀二號隧道出口
施工技術措施:增加大管棚施工數量及范圍,以此形成支撐山體側壓力的棚架。
偏壓主要是洞口向山體14m處,原始有一沖溝,線路右側覆土厚度只有3m,且自然坡度達68度之陡,因山體過陡且為Q4地表黃土,地表無法處理,決定以增加大管棚數量及施作范圍的措施來消除偏壓力。
原設計40m長φ108大管棚施作范圍為拱部130度,環向間距40cm,為確保沖溝處山體不移位,決定施作雙排大管棚,具體如圖4所示。

圖4 中咀二號隧道解決偏壓措施示意圖
該隧道目前正在施作大管棚,在施工過程對地表位移加強監測,必要時再增加措施,確保山體穩定及施工安全。
建議:存在地形偏壓洞口進洞前,詳細進行斷面測量,對偏壓進行分析評估,針對性地制訂科學合理的技術措施,在隧道進洞前事先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進洞后發生山體位移控制,可償試采用洞內、外長錨索,使山體表層與深層形成整體。
體會:進洞前處理得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進洞后處理,將十分被動且可能導致大的安全事故。
地形偏壓隧道進洞前施工技術措施包括淺基礎支擋或抗滑樁、地表注漿加固、卸載、反壓等,進洞后山體位移洞內處理措施包括徑向注漿加固、增設臨時支撐、徑向深孔錨索等。但隧道施工條件特殊,一般難以實現卸載、反壓,多采用淺基礎支擋或抗滑樁、地表注漿加固、洞內徑向注漿固結等方式。
隧道洞口地形偏壓在進洞前事先處理效果好,進場后對洞口做細致的測繪,利用施工準備期采取合理的技術措施,進洞后洞內施工時宜先施工深埋側,下臺階開挖宜從洞內向洞外施工。若進洞后發生山體位移,必須采用洞內、地表均處理的措施,整個過程加強監測、加強觀測。處理的先后順序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決定,處理好時間與空間的時空效應,將處理措施在合理的空間關系上、最短的時間內按順序完成。
[1]王毅才.隧道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
[2]王夢恕.地下工程淺埋暗挖技術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鐵路隧道新奧法指南.外交部基本建設總局.中國鐵道出版社.1988年
[4] 王夢恕.大瑤山隧道——20世紀隧道修建新技術[M].廣東科技出版社.1994年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