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景鈺 孫加司 褚海濤 中國醫(yī)科大學,遼寧省沈陽市 110001
附紅細胞體病研究進展
蔡景鈺 孫加司 褚海濤 中國醫(yī)科大學,遼寧省沈陽市 110001
附紅細胞體(Eperythrozoon,附紅體),是寄生于人及動物的紅細胞表面、血漿及骨髓的一種單細胞原核生物,是附紅細胞體病的病原。本文重點在生物學性狀和附紅細胞體病診斷方法方面進行了綜述,及對一些流行的診斷方法進行了比較總結。
附紅細胞體;性狀;診斷
Eperythroz;oopnroperty;diagnosis
附紅細胞體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其致病原為附紅細胞體,最早于20世紀30年代美國報道了附紅細胞體在豬體內的感染。1986年首次報道人感染了附紅細胞體,我國于1981年首次報道家兔感染附紅細胞體,在1992年[1]首次報告人得了附紅細胞體病。本文結合近些年對附紅細胞體病的研究,在生物性狀及診斷方法上進行綜述。
附紅細胞體革蘭染色陰性,至今尚不能體外培養(yǎng)。作為一種多形態(tài)生物,附紅體隨其寄生的宿主以及在同一宿主中不同的生長階段,其形體差異極為顯著。常見的形態(tài)多樣,有桿狀、球桿裝、環(huán)狀、圓形、卵圓形等。豬附紅細胞體一般呈環(huán)形。馬附紅體則以環(huán)狀常見,也有桿狀、球狀。兔附紅體以卵圓形常見,綿羊附紅體以點狀、桿狀常見。
電鏡觀察[2]顯示,附紅體為球狀,直徑350~700nm,沒有細胞核、細胞壁結構,胞漿內有小顆粒成分,以及一些絲狀結構。附紅體寄生在紅細胞表面,但并不穿透紅細胞,其常常寄生于紅細胞的凹盤處,其細胞體和紅細胞表面之間大概有15~25nm的間隙,附紅體通過此空間黏附于紅細胞表面[3]。
1.壓片檢查
取受附紅細胞體感染者的新鮮血或骨髓少許,用生理鹽水稀釋、抗凝,取一滴壓片后用油鏡放大1000倍后觀察,可見大小不一、形態(tài)多樣的折光小體在血漿中做翻滾或扭轉、申曲等運動[4]。骨髓液中的紅細胞、少量幼紅細胞上均寄生有附紅體,這些附紅體的大小形態(tài)等都與血標本中的相同。
2.涂片檢查
取受附紅細胞體感染者的末梢血滴于載玻片上,按常規(guī)方法制片、固定,用瑞氏,姬姆薩染色后在1000倍的油鏡下可觀察到許多圓形、橢圓形、短桿狀藍色小體附著在紅細胞上,直徑0.15~1.5um,特別重時可見紅細胞變成空泡狀。有報道采用革蘭氏染色法觀察,發(fā)現(xiàn)附紅體為革蘭氏陽性球體,但是,也有報道附紅體為革蘭氏陰性小體,究竟是革蘭陰或陽,還待以后更多的研究。
3.電鏡檢查
張浩吉等[5]對感染附紅體的情況進行了電鏡觀察,發(fā)現(xiàn)被附紅體寄生的紅細胞區(qū)凹陷,附紅體為多態(tài)單細胞微生物,呈球狀、鏈狀或葫蘆狀等,大小不一,直徑0.3~1.5um,厚約10um,中心清澈。
同時國內其他學者在電鏡下觀察到人附紅體為大小不等的小體,呈球狀、卵圓狀和桿狀等,其可單獨或多個呈團裝附著在紅細胞表面。個別附紅體寄生在紅細胞時,可使被附著的紅細胞出現(xiàn)凹陷,個別形成小孔。這種現(xiàn)象很可能是形成貧血及血管內溶血的原因。
4.分子生物學技術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用已建立的DNA雜交和PCR方法來診斷附紅體病已經體現(xiàn)出了很好的優(yōu)勢。半巢式PCR方法與套式PCR等方法的建立,為更好更快地診斷附紅體感染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證。其中半巢式PCR檢測方法特異性強,準確性和靈敏性高,快速方便,并可批量檢測,能夠客觀的放映附紅細胞體并發(fā)病情況,將成為豬附紅細胞體檢測方法的發(fā)展趨勢。
為了能找到比較好的診斷方法,對不同方法的比較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鄭麗艷等[6]比較研究了瑞氏、姬姆薩、吖啶橙染色法及PCR法的檢出率,探索比較可靠的檢測附紅細胞體病的方法。檢查結果見表1。
從四種檢測方法比較結果可以看出,吖啶橙的檢出率為最高(85%),PCR為其次(80%),瑞氏和姬姆薩氏染色的檢出率最低(分別為20%和30%),PCR法與吖啶橙染色法的符合率最高(分別為80%和85 %),與瑞氏染色法及姬姆薩氏染色法的符合率最低(分別為35%和50%),說明PCR方法和吖啶橙染色法在檢測附紅細胞體病原上是非常有效的。由此可見,吖啶橙染色法和PCR方法比瑞氏和姬姆薩氏染色法在診斷該病上更有價值,更加值得推廣。
[1]馮立明,潘華珍,方芳,等.人類附紅細胞體病[J].中華血液學雜志.1992,13(10):520-522
[2]白建文,蔡筠.人附紅體的電鏡特點及附紅體病的臨床治療觀察[J].中國人壽共患病雜志.2002,18(3):104-107
[3]Messick JB,Walker PG,Raphal W,et al. Candidatus Myco-plasma haemodidelphis sp. Nov,canidatus Mycoplasma hae-molamae sp.nov and Mycoplasma haemocanis comb.Nov,aemotrophic parasites gorm a naturally infected opossum,alpaca:phylogenetic and secondary structural relatedness of their 16S Rrna genes to other mycoplasmas[J].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2002,52:689-693
[4]邰秀珍,楊殿相,秦林金,等.人類附紅細胞體病形態(tài)學特點[J].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1998,14(5):83-85
[5]張浩吉,謝明權,張健騑,等.豬附紅細胞體形態(tài)特征的光鏡和電鏡觀察[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報.2006,26(1):63-67
[6]鄭麗艷,張衍俊,常維山.附紅細胞體病瑞氏、姬姆薩、吖啶橙染色法及PCR檢測法的比較研究[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06,22(3):243-245
Eperythrozoon is a kind of sigle-celled prokaryote, which parasites on the surface of RBC,plasm, marrow of the human and animals. Eperythrozoon is pathogeny eperythrozoonosi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perties of eperythrozoon and the diagnosis of eperythrozoonosis,moreover,we also compare some popular means of diagnosis to eperythrozoonosis.
蔡景鈺,性別:男,籍貫:內蒙古赤峰市,出生年月:1987年9月27日,工作單位:中國醫(yī)科大學,職稱:中國醫(yī)科大學七年制在校學生。

表1 PCR方法與其他附紅細胞體病診斷方法的比較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