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元強 任浩 機械工業第四設計研究院,河南 洛陽 471039
方誠國際大廈設計心得
隋元強 任浩 機械工業第四設計研究院,河南 洛陽 471039
建筑設計是一種主觀與客觀調諧的產物,是甲方和設計方調諧的產物,也是理想和現實調諧的產物。無論如何他是時代的產物,帶著明顯時代的烙痕。設計不能天馬行空,任由設計者憑主管支配。它應當在適應時代的基礎上適當的有所超越。
5A級的寫字樓;x型平面
本工程基地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南新區中心區域偏西側,南靠新區城市主干道開元大道,北接城市景觀一支渠,東側距通濟街約90m,交通便利,景觀優美,區域位置優越,總建設用地面積12160m2。基地兩側建筑物布局已經基本形成,西側為龍泉大廈,東側為商業銀行,建筑高度均為98m。


近年來,隨著中國中部崛起的步伐,洛陽新區在政策的引導下實現資本聚集,發揮利好優勢,新區建設的遺迅速開展,商業、商務、交通、生態、金融等城市資源不斷融合。這一區域的中央商務職能全面強化,多類型產業集團及500強企業不斷進駐,為整個新區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開元大道作為新區建設的黃金干道,沿線政府、商貿、銀行、酒店已密布聚集,使開元大道成為洛陽新區的中軸大道和黃金商務鏈。因此甲方在這里建一座洛陽首座5A級的寫字樓希望也成為必然。
1、建筑面積要達到10萬平方米
2、建筑外風格要顯得貴氣
對于甲方所提的第一個要求雖然有難度,但是從技術上講是沒問題的,可以做到。但是第二個要求是比較感性的一點東西,不太好準確掌握。
放開甲方要求,我們從我們自己專業角度應當對本項目有一個自己的理性的認識。以下是我們自己的分析:
1、本項目必須從城設計的角度考慮,因為周邊地塊都是已經建好的的建筑。應當給予周邊環境以更多地重視。
2、本項目的建筑風格應當是現代的。因為周邊以及整個新區的建筑風格的定調就是現代風格為主。
由于周邊以建成的寫字樓較多,考慮到本項目的面積較大,對于市場能否消化掉這么大面積心里還沒有底,因此策劃階段提出來要拿出來一半面積作為商務公寓使用,一半作為寫字樓使用。至于商務公寓和寫字樓的結合方法,這也是在方案設計中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由于南臨城市主干道開元大道,主入口朝南。甲方要求的容積率較大,而基地面積有限,僅有12160平方米,而據城市規劃要求,而在新區開元大道兩側的建筑限高100米。這樣的話整個建筑基本上鋪滿基地,從城市設計及周邊環境來看,基地東西兩側的龍泉大廈和商業銀行大廈臨街立面成一條線布置,我們希望有所改變,把主體建筑往后退,即可以為大體量建筑提供足夠的人流集散場地,也可以使三棟樓有一定的退進關系,使入口廣場形成一定的圍合之勢。

作為近100米高的建筑,即主體部分即決定著整個建筑的造型,也部分的決定了整個建筑的平面布局,因此到具體建筑本身方案設計是我往往先考慮其標準層平面,由于基地限制,標準層平面寬在五十米左右,進深可以做到六十米左右,基于此,我們設想了三種標準層平面布置方式:集中布置、U行布置、碟行布置。如下圖:

這是三種可能,各有利弊。
第一種柱網較規整,比較節省土地,節能應當是最好的。缺點是由于標準層面積較大,進深相應較大,房間的通風采光都不會很好。另外要想把辦公和商務公寓分開的話只能靠分層。
第二種U型布置,柱網較規整,也能較好的解決通風采光問題,要想把辦公和商務公寓分開的話也只能靠分層。另外由于中間是虛的,要想到到同樣的建筑面積,主樓外觀必定會更粗重。
第三種蝶形布置,柱網不是很規整,可能會給裙房和地下車庫布置帶來一系列問題。但是這種布置可以較好地解決通風采光問題,另外功能分開的話機可以靠分層來達到目的,也可以在同層上用分區來達到目的。
基于以上三種考慮我們分別給出了我們自己的方案:

在此階段我們和甲方溝通,溝通的結果甲方主張采用第三個方案,原因有兩個:一是這種平面形式可以同層分成兩種功能,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甲方覺得這樣不太尋常的平面形式可以形成不太尋常的立面效果。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標準層平面進行了細化,主樓采用x型平面,核心筒放中間,主要功能房間布置于x型的四支,這種布置方式使得主要使用功能房間可以獲得開闊的視野和充分采光。另外這種布置使得平面可以化整為零,分為相對獨立的四部分,便于建成以后即可以整層出售也可以分為幾部分零售,北面布置商務公寓,南面布置辦公室。考慮使用功能的不同,我們在南面標準層層高設計3.6米,在北面商務公寓部分標準層層高設計為3米,每隔5層有一通道相連,這樣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層高,也相應地減少了本工程造價。在外觀上由于南北兩部分相對獨立,平面上的錯層在主立面不會引起相應的混亂。

標準層平面圖
裙樓部分設計為三層,主要功能是為主樓配套服務用房,本項目是一座集商務辦公、商務公寓、及商業服務設施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建筑,建成后使用人數眾多,本建筑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是建筑單體功能和單純的視覺形象,而是要創造人們能在其中活動的場所以及與外部環境相關的新的空間秩序,本建筑創作將辦公建筑與餐飲、購物、健身、娛樂、會議等功能相結合,融工作和生活于一體同時又向城市開放的“村落”。
信息化和引動通訊技術以及信息環境網絡化等的迅猛發展,促進了辦公區域的網絡化,出現了辦公空間自由化、小辦公室以及家庭辦公室等形式,員工們成了辦公室“游牧族”。另一方面,在變化莫測的辦公租賃市場中,不同的承租方會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同一使用者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功能要求,這就要求建筑具有空間和時間上的高度靈活性。因此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里,如何充分考慮設計的適應性和可變性,是本方案設計中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設計中采用“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即將建筑中不變的物理要素(如結構性的柱、墻、板等)和相對穩定的空間要素(如門廳、走道、樓電梯等交通空間和廁所)進行綜合設計,為未來辦公室使用者再設計創造條件。采用8.4x8.4m的規整柱網,這無論對大空間辦公租賃還是酒店式單元管理都能滿足要求。
本工程一~三層裙房層高5.1米,一層布置門廳、購物中心、高檔咖啡廳、茶座,二層布置健身房、瑜伽、水療、SPA等健身美容場所,三層為會議中心,布置六個會議室,可舉行不同規模的會議。
由于主樓平面形式定了下來,整個建筑的主輪廓就有了。由于采用蝶形平面,外立面會帶來很多棱角,設計出來的建筑會過于張揚,和周圍建筑融不到一起,因此在主體建筑上我們較多地采用了弧形設計,弧面的橫條窗,圓柱狀的腳柱。弧形的設計也使得主體建筑圓潤、華麗,這也許剛好契合了甲方所要求的貴氣。側面為了強調建筑的高聳感采用了豎向線條,和正立面形成對比。

裙房的設計我們希望要有特色,不只是僅僅一個入口的問題,我們應當創造一種新的環境,使場地獲得一種全新的氛圍。因為開元大道兩側是城市設計的20米寬的綠化帶,所以我們考慮入口廣場部分能結合綠化做一個積極的立體景觀設計。
水作為財富的象征,一直存在于中國傳統習俗文化中,而水又是環境綠化的積極因素,因此在這里我希望將水這一要素引入到本項目的景觀設計中。
主入口處穿過具有標志性的大雨棚,中間是圍合的庭院,庭院布置平面的水面,庭院兩旁是群房,群房呈階梯,瀑布狀依階而下,層層的疊瀑帶來生機,同時也帶來自然的聲音,使來訪者無論是從聲音、視覺還是心理上都與外部喧鬧的城市環境隔離開。
另外主入口凹型布置形成入口庭院,外來人員須先通過一個架于水面上的橋來到入口,一進大門呈現在眼前的便是將近1000平方米的陽光大廳,里面布置室內綠化、水面噴泉,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充滿自然趣味的大廳,使得入口陽光大廳成為室外庭院的延續,這種設計將中國傳統的庭院空間應用于現代的設計理念之中,采用開敞式、半開敞式、內院的空間形式,輔以屋頂綠化、立體跌瀑以及休閑空間的設計強調生態主題,創造出一個綠色建筑,在繁華的都市里形成一個寧靜的小島,在這里人們可以充分獲得安靜得休憩。實現建筑與城市、內部與外部、人工與自然的相互融合和轉換,使整個建筑成為一個吸引人流、易于接近并與周圍城市生活息息相關的城市樂土。

對于頂部的處理是難度比較大的,我們嘗試了多種設計手法,因為規劃對建筑的限高100米,而甲方要求整個建筑在高度上要有所突破。而從城市設計的角度看,因為規劃限高一刀切,卡在100米的高度,所以形成開元大道兩側的建筑天際線基本上呈一條直線,使整個開元大道街景看上去呆板。假如在這里高度上有所突破的話,會給城市景觀帶來積極的因素。為此專一和城市規劃主管部門溝通過,他們從專業角度完全認可這種做法:在頂部作一些裝飾性構件,使建筑外觀高度有所突破。對于這種設想先先后后做了多種處理方法:簡潔的、細碎的、華麗的、有功能性的。最終甲方選擇了最后一種裝飾風格比較強的設計手法。使得建筑構件最高點達到138.8米。

由于主體部分采用簡潔弧面,形成一種優雅而圓潤飽滿的造型。方案主體立面頂部采用王冠造型,寓意本商務公寓將成為洛南新區的財富聚集地。色彩采用暗色墻面,同晶瑩剔透的玻璃幕墻以及頂部華麗的金色相映,最終使本建筑獲得一種穩重而不失華麗氣質。
頂部作為財富與永恒象征的“鉆石”,卓然而立于城市上空,如同一個不朽的見證,見證著千年帝都今日的榮耀與繁華。

至此整個建筑的方案設計完成。剩下細節問題多是在施工圖設計中完成。
施工圖中遇到的難題:
1由于容積率太高,地面停車空間明顯偏小,大部分停車位在地下室,地下共兩兩層,地下二層平時作為地下車庫,戰時作為人防使用。前面廣場下面設計為三層的機械立體停車庫。由于主樓的柱網不是規整的,因此地下空間作為停車場利用率不是很高。
2由于頂部的造型過于復雜,給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都帶來了相當多的麻煩。

總建筑面積:98425平方米 其中地上85022平方米
建筑高度:99.9米
地下兩層,地上:南側辦公部分26層北側商務公寓部分30層
停車位:531個(其中地下429個,地上102個)
對于規模龐大、功能較多、體型復雜的這一個項目,無論是方案形成過程還是施工圖設計過程都存在各種各樣的難題,由于各個專業人員以及甲方的及時溝通合作,終于使這一項目從圖紙變為現實。
建筑設計是一種主觀與客觀調諧的產物,是甲方和設計方調諧的產物,也是理想和現實調諧的產物。無論如何他是時代的產物,帶著明顯時代的烙痕。設計不能天馬行空,任由設計者憑主管支配。它應當在適應時代的基礎上適當的有所超越。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