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笑虹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0)
基于主體性教學體系下的實踐教學評價標準研究
趙笑虹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構建開放性教學體系和過程性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改變教學行為,實現學生由“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轉變。
主體性教學體系;實踐教學;評價標準
教學評價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保證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也是教學主管部門監控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因而教學評價標準成為學校關注的焦點。《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指出,應重點研究中等職業教育督導評估的目標任務、指標體系和管理辦法,提出構建我國特色的中等職業教育督導評估制度的建議。因此,進行教學評價標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學評價通常由管理干部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各占一定比重綜合而成[1],比較寬泛,故本文對實踐教學評價標準進行探討。
通過對校內學生、畢業生就業情況、專業建設委員會調研,招生就業處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畢業生跟蹤調查,了解到我校學生職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職業能力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學生掌握實際操作技能,提高實踐能力不可或缺的環節。以往的實踐教學評價實質上是教師的實踐教學質量評價,且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然而,這種評價在認識和客觀上的片面性必然導致評價內容的片面性[2]。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主體間的互動活動,只強調教師一面,片面性不可避免。從課堂評價內容來看,一般包括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等,盡管它具有多面性,但卻是片面中的多面性(即從教的方面思考的結果)。由于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偏差,教師往往只把學生當作教育對象和客體,忽視學生的自主意識、創新精神培養,忽視學生主體性發展,不僅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業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而且極大地制約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
調查中了解到學生尤其缺乏職業意識、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加以滲透。因此,樹立廣義實踐教學觀念,開展實踐教學,構建主體性實踐教學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能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學習資源,提高學習效能,增強社會競爭力,縮短職業適應期,實現人與職業的合理配置,有效縮短從“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轉變時間,實現學生由就業逐步發展到職業、事業的終身可持續發展,進而辦出職校特色。
主體性教學體系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關注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個性發展;強調師生互動,提倡尊師愛生、民主和諧。同時在教學方法上,強調營造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素質發展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內化知識與規范。在教學評價上,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性和激勵性功能,以學生主體性素質發展為主要評價標準。主體性實踐教學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2.1 自主性
主要指學生體現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能力等。教師則有機地引導學生勤思考、多分析,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使其獲得成功體驗,從而不斷激勵自己,認識自己,為主動學習奠定基礎。
2.2 主動性
主要指學生能表現出成就動機、競爭意識、興趣和求知欲、主動參與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面。教師則應創設競爭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求知,使“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變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2.3 創造性
是學生主體發展的最高表現。創造性發展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等,也是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造力不可低估的一點。
以學為鏡,評價實踐教學水平,能夠改變教師教學行為。教學評價具有導向功能,評價標準不同會引發不一樣的教學反思。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教是為了學,是為了不教。因此,基于主體性教學體系下的實踐教學評價首先應該關注學生學習和發展狀況,并以其來反映實踐教學狀況,反映教師教學狀況,體現教學過程的本質,從而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以學為鏡能使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作出理性分析,引導教師更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激勵教師與時俱進,認真上好每一堂實踐課。
從學校管理角度出發,運用教學評價手段加強教師管理是全面提高教師工作質量的重要措施。對教師教學工作作出客觀評價,既可以激勵教師提高自身素質,了解自身不足,自覺調控自身行為,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工作;又可以促進學校對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重要性的認識,使學校更加有目標、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4.1 主體性實踐教學評價標準
強調以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呈現的狀況為參照來評價實踐教學質量,從學生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發展程度評價實踐教學質量。
本標準由2個一級指標和9個二級指標構成。2個一級指標教師主導性評價占50分,學生主體性評價占50分;教學有特色,有創新點,生動、有趣的可獲得額外1~5分加分;情感目標中滲透醫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獲得額外1~5分加分;總分最高為(100+10)分,見表 1。
每個二級指標按A、B、C、D 4個等級進行判斷,其中A、B、C、D分別表示優、良、可、差。每個等級可根據評價要點從整體上進行考量,并在評價表相應欄內畫“√”。
4.2 主體性實踐教學對職業能力培養的影響
(1)知識目標的達成。尊重差異,主體性實踐教學認為沒有差生,只存在有差異的學生。因而教師應針對學生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
(2)能力目標的達成。①主動學習能力。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過程,教學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關注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是通過教師傳授的,還是自主探究獲得的。這將促進教師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3]。②合作學習能力。主體性實踐教學把教學過程看作師生間、學生間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過程,既為學生主體發展提供了相互討論、評價、反饋、傾聽、激勵、互為師生的機會,又為學生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培養提供了條件。

表1 主體性實踐教學評價標準
(3)情感目標的達成。①職業意識的有機滲透。主體性實踐教學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關注陶冶職業道德情操。持續增加的護患糾紛要求教師在注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注重醫德教育。②體驗成功的愉悅。傳統實踐教學注重對學生“揭短”,不少學生積累的是學習失敗的體驗,強化的是消極的自我意識。而主體性實踐教學重視學生個人感受,強調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促使其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1]瞿蕾英.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36):595~596.
[2]馬醒花,岳鳳桐.職業學校主體性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建立[J].紡織教育,2006(3):40~42.
[3]王歧獎.論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展[J].中國教師,2010(9):43~45.
G424.75
B
1671-1246(2011)17-0040-02
Vol.29 2011 No.17
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立項課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與職業能力提高的相關性研究”(1003004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