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 晶
(延安市衛生學校,陜西 延安 716000)
基于Authorw are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設計與分析
鞏 晶
(延安市衛生學校,陜西 延安 716000)
Authorware;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與分析
1.1 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的新理念
當前,多媒體教學課件在制作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主要問題有:多媒體教學課件的主流制作技術是線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2方面:其一,知識演示的順序性。這類課件往往按照作者嚴格安排的順序進行演示,對操作的要求太嚴格,以至于一次不小心的失誤操作,就會搞亂整個演示進程,影響到演示效果。其二,現行多媒體教學課件表現為教學過程的線性化設計。只提供“教”的引導,不提供“學”的引導,只是策劃了一個“教”的劇本。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按時間順序,固定地定制了整個教學步驟的每一個細節,這種順序的安排是面向過程的。這種固定過程的教學順序背后所隱藏的教學方法和風格被深深地打上了制作人的烙印。任何一位教師一旦使用這個課件,他的教學創造性就基本終止了,他必須去理解制作人在制作課件時的思維,從而使自己能夠接受這樣的教學風格。這種面向過程的教學課件的通用性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
從教師(包括學校領導)和學生反映的情況及有關資料[1]來看,目前教學軟件在質量方面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是:(1)設計制作的教學軟件不符合教育或教學規律,各種教材與教學大綱的緊密結合度不夠;(2)缺乏書本內外知識的補充、發展與結合,簡單重復書本知識占主導地位,沒有更深層的教學意義;(3)在利用軟件技術優勢巧妙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方面,體現教學方法、滲透教育心理學特點以及實用價值方面的研究不夠;(4)現有教學軟件一經設計打包后不能修改,教師只能按設計者的思路進行教學。怎樣才能開發出高質量的教學課件?從軟件工程的角度說,教學軟件也是一種行業軟件,它的開發需要具有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和計算機學科教學理論的專家以及精通多媒體制作的計算機軟件開發人員共同協作。如果能結合2者優勢,探討一套基于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多媒體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軟件設計理論,對于促進計算機文化基礎CAI的開展將是十分有意義的。
通過反思目前教育軟件設計方面的不足,本研究力圖通過引入現代教育和教學理念,結合大中專教學的規律和特點,探索面向課堂教學的多媒體教學軟件的設計規律。“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又被重新賦予了新的含義。怎樣才能使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做到因材施教?這就要把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轉化為一種面向知識組件(知識對象)的設計[2]。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面向過程設計出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就像一次成型的玩具,把所有使用它的教師都雕塑成一個模樣;而面向知識組件設計出來的多媒體課件,就像給教師一堆精心剪裁好的積木,任由教師按自己的意愿組裝這些“積木”。因此,多媒體教學課件應力求突破現有的面向過程的導演方式,使課件向面向知識對象發展。
總之,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的新理念就是:非線性的設計特性,分布式的教學特性,面向知識的導演方式。由于課堂教學軟件使用的特殊性,設計中要考慮軟件在教學中到底如何供用戶使用以及在教學中處于一種什么地位。目前一種常見的現象是在課堂上師生被軟件牽著鼻子走,軟件程序執行到哪里,學生學到哪里,而教師則成為事實上的播放員甚至是“旁觀者”,這顯然是違背教學原則的。只有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課堂教學模式”,才能使學生保持高漲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模式一般在實際操作中的流程可歸納為:上課開始教師首先用計算機多媒體展示教學目標;其次運用計算機演示本節課相關操作過程,提出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引入新課的重點。利用計算機的模擬手段展示操作過程,直觀教導學生分析、研究問題,從而揭示出問題的本質及規律。結合教師引導,幫助學生逐步分析、解決問題,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創新意識與創造精神的目的;再次是課堂檢測與反饋。整個過程可總結為“提出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解決問題-反饋”。這種模式強化了課堂的目標意識和課堂反饋,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培養。
1.2 實現多媒體課件制作新理念的技術途徑
如何把新的制作理念融入到實際運用中?可以通過多種技術途徑進行解決。非線性設計力圖實現的是教學順序的非線性和教與學方式的非線性。關于教學邏輯順序的非線性設計,主要是通過加大超鏈接的用量來實現。在線性教學順序(見圖1)中,可以用超鏈接將文本、圖像、聲音和視頻等素材聯入。這種超鏈接的大量使用,可使一個頁面中容納大量信息,同時,給用戶提供了按自己的意愿瀏覽信息的自由性。這使得非線性的多媒體課件的邏輯體系具有扁平化特征(見圖2)。

圖2 非線性邏輯順序
Authorware可以提供多種多媒體素材的超鏈接,以實現非線性的多媒體課件的邏輯體系扁平化。
面向知識對象的導演方式,是以知識的組織方式而不是按講述過程的組織方式來制作軟件和控制演示進度。基于這種方式,首先要做的是將各個知識點盡可能分割(而不是割裂)為相互獨立的知識點。對于一門課程,可以建立一個該課程的知識組件列表索引,學生或教師可以針對某一些專題迅速生成由相關知識組件連接起來的知識鏈,并通過頁面形式演示出來。這些功能的實現,主要采用數據庫技術。它提供了知識演示的巨大靈活性,使擴展性得到本質性提高。根據多媒體教學軟件發展的趨勢,面向知識組件的課件必然成為未來課件的主流。
1.3 課題中的難點及解決辦法
上節描述的技術方法,可以基本解決本課題的設計問題。然而,還是有一些技術難點。首先,系統教學內容的框架是由3個模塊組成的,怎樣才能使3個模塊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使用下拉菜單來解決模塊間的切換[3]。下拉菜單是利用交互功能中的“下拉菜單”響應類型和群組實現的。當用戶需要某個模塊的內容,通過切換下拉菜單或使用快捷鍵即可實現此功能。其次,如何構建一個類似于資源管理器左欄的樹型菜單來進行章節切換,也將是一個技術難點。樹型菜單模塊的構建需要調用外部函數和變量進行實現。再次,背景音樂只能作為片頭或片尾的點綴,如果背景音樂在用戶講課時也在不停的播放,會嚴重影響講課效率。所以,背景音樂用系統函數和變量進行控制,可以實現音樂的暫停效果。最后,為了增強系統趣味性和保護屏幕受到電子束均勻的照射,避免造成顯示器的局部損壞,增加了屏幕保護程序。這個狀態的生成主要涉及系統函數的使用和坐標值判斷等知識。
2.1 基本功能要求
山洪災害防治是福建省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總結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前期經驗的同時,也應思考和分析山洪災害防治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例如,項目運行管理難度大,鄉村防洪基礎依然較薄弱,山丘區群眾防災減災意識仍有待增強等。當前,福建省正在加快完成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任務,加強運行管理,不斷提高山洪災害防治水平。
為了滿足作為主體的學生的需要,設計出一款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符合教學規律、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件,就成為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計算機文化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課件可以降低學生對書本上一些知識理解的難度,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
本課件在制作中應滿足:(1)背景及版面設計要求突出內容效果,層次結構安排合理;(2)聲音與圖像在動態效果中要求相互一致;(3)操作演示要求簡潔方便;(4)系統要求有較好的可修改性和擴展性;(5)信息多元化;(6)調動視覺、聽覺感官,提供大量直觀信息;(7)具備人-機交互控制功能。使用者可有意識地選擇提供的信息種類,可有效地控制運行模式;(8)通用性強。產品通常采用通用性強、技術成熟的平臺軟件進行開發,因此產品適用于目前大多數計算機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9)數據量大。由于多媒體產品提供的信息量大,具有多元化的信息形式和眾多的功能。
2.2 設計的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通常按照傳統教學思想、教學目標,將課件分成若干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的學習又分成知識學習、技能學習和解決問題學習等。準確反映教材內容、教材結構,綜合考慮學習內容的邏輯結構、學習者特征、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簡約性原則。少用文字素材,多采用聲音、視頻、動畫和圖像等媒體素材,使課件簡潔、生動,讓學生容易接受,輕松學習。
(3)藝術性原則。利用聲音、視頻、動畫和圖像、文字等媒體,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能長效、形象地記憶知識,并使課件富有美感。
(5)表現性原則。課件畫面的難度適宜,畫面的布局要突出重點,避免或減少引起學生注意的無益信息干擾。
(6)完整性原則。一般課件類似于書本,即課件要有封面與封底、主頁面、知識內容、人機交互設計和跳轉關系等。
(7)產權性原則。避免重復開發和可能的版權爭議。(8)標準性原則。按照國家制訂的標準,具有國際性、通用性。(9)可持續性原則。避免課件的短壽命,使其可再利用或可持續發展。
2.3 系統設計
2.3.1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系統設計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設計和開發過程[4]具體見圖3。

圖3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設計過程
在流程線上,將圖標進行分組、分模塊化管理,即對相關圖標建組,把流程線分割成相對獨立可以分別管理的若干段,按組調試。這樣既延長了程序流程線,也使程序結構模塊化,思路更加清晰,可讀性更強。
根據需求分析確定軟件系統結構框圖,具體見圖4。

圖4 系統結構框架
該軟件可分為三大模塊:框架功能模塊、教學內容模塊、屏幕保護程序模塊。框架功能模塊包括導航和下拉菜單。導航功能是在框架圖標中設置導航圖標實現頁面跳轉的,是頁面進行跳轉時最常用的方式。而下拉菜單則是利用交互圖標的“下拉菜單”響應類型和群組圖標實現的。下拉菜單與導航圖標的結合使用,使軟件層次感增強,提高了教學效率,體現了交互性和智能性的特點。
整個課件的設計流程具體見圖5。

圖5 整個課件設計流程
2.3.2 文件框架模塊的設計 由前面所討論的教學軟件內容管理框架模型和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軟件的需要,系統設計采用層次框架模型管理教學內容,各章目錄采用索引方法,各節使用線性的管理方法,構成層次網絡結構[5],具體見圖6。
2.3.3 軟件的詳細設計 軟件的詳細設計過程:(1)結構設計;(2)編寫腳本;(3)數據準備;(4)課件制作。其中,課件制作包括片頭設計、主界面設計、一級子界面設計、二級子界面設計、片尾設計。

圖6 教學文件系統結構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在教學中的應用成為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改變了傳統教育的模式,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方向。而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接受能力。文字、圖像、視頻、動畫等媒體的組合,直觀、形象地表現了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更好地詮釋了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點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也能使人覺得興趣盎然,學生覺得在課堂上不但可以學到知識,而且在感官上、精神上也是一種美的享受,收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Authorware是目前常用于課件制作的優秀的多媒體軟件,在今后勢必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本系統通過利用Authorware主要實現了以下功能:(1)制作完成的教學課件打包后能夠在Windows環境下可靠運行;(2)制作完成的教學課件風格一致,內容協調一致,運行流暢;(3)制作完成的教學課件除能夠用于教學外,也可用于自學,內容精練;(4)多媒體素材全面,結構合理,重點突出。
本系統在實現上述功能時,也解決了如下難點問題:(1)對于模塊間切換的問題,使用了下拉菜單。下拉菜單是利用交互功能中的“下拉菜單”響應類型和群組實現的。當用戶需要某個模塊的內容,通過切換下拉菜單或使用快捷鍵即可實現此功能。(2)在Authorware環境下,構建一個類似于資源管理器左欄的樹型菜單來進行章節切換的技術難點也得到解決。樹型菜單模塊的構建需要調用外部函數和變量進行實現。(3)使用系統函數和變量對背景音樂進行控制,實現音樂的暫停效果。
[1]劉彩霞.有關中小學教學軟件現狀與構想的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0(4):36.
[2]賀冬青,李冠鵬.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新途徑[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4(3):113~114.
[3]焦智芳,楊連池.Authorware7.0 創意與設計百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4]郭紅利,楊緯.基于Authorware的多媒體教學軟件的設計[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04(9):55~57.
[5]楊象弛.基于Authorware的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4(5):36~37.
G431
A
1671-1246(2011)16-0054-04
Vol.29 2011 No.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