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中醫藥大學 李其忠
擇時養生宜忌談
文/上海中醫藥大學 李其忠

春季是指從立春到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氣。春季多風,而風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可能引發各種傳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紅熱、麻疹、流腦、水痘、扁桃體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謹防流行病。
春氣內應肝,陽氣升發,肝氣、肝火易隨春氣上升,而肝陽旺盛,易導致高血壓、眩暈、肝炎等疾病。肝氣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緒隨之高昂亢奮,使原有抑郁癥、躁狂癥、強迫癥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氣的變化而出現激憤、騷動、暴怒、吵鬧等狀態。
春季氣候變暖,氣血活動也隨之加強,人體新陳代謝活躍起來。對此變化,健康的人能夠很快適應,體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和孩子則易產生不適應癥,使舊病復發或病情加重,因此春季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準備。

夏季,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足,萬物茂盛,陽極陰生,萬物成實?!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中描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饵S帝內經》中要求人們做到“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指出夏季作息,應晚些入睡,以順應天地引起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順應自然陽氣的充盛。
夏季氣溫高,濕度大,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穩定,往往令人反應略顯遲緩,胃納也多不佳,精神欠振,容易煩躁,容易失眠,嚴重者可出現中暑昏迷。因此,夏季起居要注意防暑降溫,充足睡眠,顧護脾胃。但也應注意不可貪涼太過,否則,容易賊風入中而得陰暑之證,年長之人又易致風痹不仁、關節酸痛等癥。

秋季,是指從立秋開始到立冬前一天為止,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描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秋令時分,天地陽氣漸漸收斂,陰氣逐漸增長,氣候由熱轉涼,是氣候由陽轉陰的初始時期。萬物成熟,果實碩累,是收獲的季節,人體的陰陽也隨之而由“長”至“收”,氣血陰陽代謝也開始向陽消陰長過度。因此,秋季養生當以養“收”為原則。
秋季,氣溫始降,雨量趨少,氣候偏于干燥。秋氣應肺,而秋燥的氣候極易傷損肺陰,從而產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膚干燥、大便偏干等癥狀,重者還會咳中帶血,所以秋季養生要養肺潤燥。
經夏季過多的發泄之后,人體各組織系統均處于水分相對貧乏的狀態,如果這時再受風著涼,極易引發頭痛、鼻塞、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癥狀,甚至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對這種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注意防涼。
秋季,在精神調養上也應順應季節特點,以“收”為要,做到“心境寧靜”,簡單地說,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會破壞神氣的清靜。

冬季是指從立冬開始,經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前一天為止,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描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訴,無擾乎陽”?!饵S帝內經》中要求人們“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易使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尤其是某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老慢支繼發感染、高血壓、腦梗塞、心絞痛、心肌梗死等,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劇上升。所以冬季養生要注意防寒。
冬季養生的重要原則是“養腎防寒”。中醫所言之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腎氣旺,生命力就強,機體才能適應冬季嚴寒。而保證腎氣旺的關鍵,一是要防止嚴寒氣候的侵襲,二是要注意冬令進補,側重于補腎、益氣、填精。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于里,皮膚致密,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而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易導致或加重腎炎、遺尿、尿失禁、水腫等疾病,由此也更應強調冬季養生需注意腎的養護。
編輯:黃靈 yeshzhw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