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霄
寶島黑金讀《實體與程序:“打黑”的國際經驗與中國課題》
文/于霄
打黑不是嚴打,因為再嚴也不會比浮浪者取締規則更嚴,甚至打黑也不是“打”,因為無所事事的人是殺不盡,抓不完的。只有讓正當勞動成為社會最快最穩的致富手段,才能讓黑金不再光芒四射,攝人心魄,才能讓黑社會真正隕落。

主編/周長軍 于改之出版/中國檢察出版社
周長軍,男,1969年生,山東濟寧人,法學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于改之,女,1969年生,山東聊城人,法學博士,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黑社會,類似于刑法學中所講的有組織犯罪,是一種人們聞之色變的犯罪形式。黑社會之所以令人害怕與痛恨,打黑之所以又大快人心,是因為它有組織、有紀律,充滿了黑暗的能量,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逃脫法律的懲罰。《實體與程序:“打黑”的國際經驗與中國課題》一書研究了包括美國、西班牙、俄羅斯和日本等國在內的黑社會發展情況及打擊經驗,無疑對我們當下打黑提供了很多可借鑒的材料。而其中許皆清博士一文則介紹了我國臺灣地區的黑社會演進與現狀,讀來深感奇特。
臺灣的黑社會與大陸的黑社會一樣,起源于清朝時期的幫會,而與大陸不同的是它在日本占領期間融合了日本的暴力團文化,在國民黨潰逃時帶來了大量“大陸幫”的情況下又再次融合了新幫會特點。所以,臺灣的黑社會發展與臺灣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淵源。
臺灣秘密結社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早在順治十八年,明延平郡王鄭成功為謀異姓兄弟的團結,在臺創立金臺山明遠堂,與諸大臣及將領結義為兄弟,這就是洪門社開山堂之始。清軍攻陷臺灣后,洪門組織四散各地,但經過一段時間他們又開始立壇設教以繼續反清復明的斗爭。而后來頗為著名的幫會,如小刀會、天地會、八卦會等,都是洪門組織的化名。
1896年到1945年,臺灣經歷了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治臺當局認為浮浪者是社會治安最大的隱患,其統治期間政治上采用一切措施,借警察的力量,以高壓手段推行,不容許殖民地內有不良幫派組織存在。1906年3月13日日本治臺當局基于社會治安及防止犯罪起見,發布了“臺灣浮浪者取締規則”,1908年又頒布了“施行細則”及浮浪者取締規則注意事項。雖然,“臺灣浮浪者取締規則”并非法律,而相當于行政命令,但它的措施異常嚴厲,規則規定,總督府對浮浪者嚴厲取締,并且制定了解送強制就業地計劃。凡三五人聚合分子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者,發現時即時處以拘留29日的處罰措施,如系本地浮浪人、角頭者,捕獲后送“火燒島”(現臺東縣綠島鄉)強制工作。
浮浪者,即流浪者、游民,是黑社會的社會基礎。實際上日本治臺當局治理浮浪者的政策用現代的眼光可以看做是打擊黑社會犯罪的手段。雖然高壓管制手段起到了一定防止幫派犯罪的作用,但是它也同時侵害了普通居民的自由權,為了控制黑社會發展而無視大多數人的人權,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也是不為現代社會所取的。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治臺當局的殘暴打擊并沒有消除臺灣地區流浪者和幫派的存在,1945年臺灣光復后,國民黨政府遣返了大批的日本軍人和僑民,但臺灣依舊充滿了流浪者和犯罪組織。
1945年到1954年是臺灣光復的初期,在這段時間里,臺灣一方面有日本浪人文化的遺毒,另一方面又受到國民黨遷臺所帶來大陸幫派黃浦灘作風的影響,再加上臺灣本土幫派死灰復燃,臺灣黑社會形成了本省掛幫派、外省掛幫派和縱貫線三足鼎立的局勢。這些幫派雖然來源不同,但都是權威式的領導,重視倫理輩分,活動都以收取保護費、敲詐勒索、經營賭場等傳統黑道手段為主,并且其成員多年紀尚輕,謀事不深,更鮮有人涉足其他行業或進入政壇。
1955年,臺灣當局考慮到幫派對社會治安的危害日趨嚴重,參考日治時代的“臺灣浮浪者取締規則”,發布了“臺灣省戒嚴時期取締流氓辦法”。借助此辦法,一方面當局實施掃黑政策,對黑社會強力取締,另一方面鼓勵黑社會分子自新改過,并先后三次辦理不良幫派自首登記,頗見成效。
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臺灣幫派雖然表面上有所收斂,實際上卻快速地滲透到了經濟活動之中,利用財富的積累來壯大自身的力量。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各幫派已形成一定規模,尤以“竹聯幫”為最。但是,1984年發生的“江南事件”將“竹聯幫”牽涉其中,因此案危及了國家安全,臺灣當局對“竹聯幫”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掃活動。此活動為期一年,史稱“一清專案”。“一清專案”后,“竹聯幫”一蹶不振,但也同時推動了剩余黑社會勢力的重組與轉型。從此以后,臺灣的黑社會走向了串聯化、公開化、國際化、多元化,并積極參與政治以達到與合法社會共生的目的。時至90年代,臺灣的黑社會已經擺脫了打打殺殺、收取保護費的傳統黑道手段,轉而開辦公司、經營企業,將觸角深入到了社會的各行各業。
國際化是臺灣黑社會的新特點。香港地區與臺灣文化、地緣都很相近,香港的“三合會”也與臺灣幫派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系,所以香港成為了臺灣黑社會國際化的第一站。比如“竹聯幫”在臺成立僑堂,專門收容香港黑社會分子,又在香港成立僑堂,與香港黑社會組織聯手運送臺灣婦女到香港賣淫。日本也是臺灣黑社會串聯的主要對象。早在日治時代,日本人就利用臺灣流民走私鴉片、販賣人口,臺灣光復后,這些臺灣流民因受到通緝倉皇逃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抵日后加入了“山口組”。隨著社會的安定,他們又開始利用兩方的關系組織日、臺黑社會合作,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國際毒品、色情行業的供應網,甚至進軍技術性更高的跨國洗錢犯罪。
大陸也是臺灣黑社會勢力的目標之一,臺灣黑金有很多以各種名目流入了內地。雖然我們已經覺悟到了打黑的重要性,并已經采取了大力的措施,但從臺灣日本治臺當局的高壓政策和國民黨一清專案的打擊效果看來,黑社會并不是可以一掃而光的。黑社會深深地植根于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之中,只要條件成熟又會發展起來。所以,打黑不是嚴打,因為再嚴也不會比浮浪者取締規則更嚴,甚至打黑也不是“打”,因為無所事事的人是殺不盡,抓不完的。只有讓正當勞動成為社會最快最穩的致富手段,才能讓黑金不再光芒四射,攝人心魄,才能讓黑社會真正隕落。
編輯:黃靈 yeshzhw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