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慧敏 梁奮遠
花開爛漫
文/章慧敏 梁奮遠
在我眼里,張申杰是二分院年輕的“老同志”。1993年,20歲不到的張申杰中專畢業分配進了檢察院,拿他的話來說,他是檢察院一手培養起來的公訴人。
十幾年的公訴人做下來,張申杰對自己是有要求的:他要求每一次庭審盡可能成為被人記得住的案例!他告訴我,法律不僅僅是嚴懲犯罪的手段,法庭上,控辯雙方都可以講理,這是一個最講道理的地方。作為一名公訴人,法律是講理的依據,他希望自己不斷成長,成為一名學習型、敬業型、實干型的優秀公訴人……的確,公訴工作既是一門充滿斗爭藝術的工作,更是檢察機關普法的一個窗口——公訴人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檢察機關的形象代言人啊。
小張還對我說:從他進入二分院工作,就感覺院里學習氛圍濃烈。只要你肯學習,院里會為你創造一切機會。所以,他孜孜不倦地學習,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在2002年,他就獲得了“上海市第六屆優秀公訴人”的稱號。在執法辦案中,張申杰的“戰績”也始終名列前茅:無論是“開開集團”被告人張隆軍的信用證詐騙案、“愛建證券”劉順新等被告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或是“12 ·22”被告人嚴國榮用雨傘尖頭刺死汽車調度員的故意傷害案……他接手辦理的案件無一錯案。
一個人的成功是心與身的勞累、汗與血的交織、智與力的積聚的結果。就拿當時轟動一時的嚴國榮故意傷害案來說吧,小張接案后的一個周日,他與未婚妻原來約定購買結婚用品,可是,他那天和黃浦區公安分局約定提前介入調查工作,以期獲得扎實的第一手證據,只能失約了。由于證據扎實,這個案子移送到二分院一天后,就由他向法院起訴。不過有了速度,還要體現精準的質量。那個春節,別人放著鞭炮、吃著美味時,他卻耐住寂寞,埋頭在“12·22”案件一大堆的材料中。光是對公訴意見書就修改了三稿,對庭審預案則修改了四稿……
2010年,在全市檢察機關優秀公訴人的選拔、備戰后,張申杰與另外兩名同伴,代表上海檢察官去北京參加“全國優秀公訴人”的比賽,并載譽而歸。回想那次比賽,聽到的卻是他復述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余嘯波副檢察長送行時的告誡:比賽比什么?比的就是團隊精神、科學方法和個人意志,比賽的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全都是精英,所以,不單單是比賽,也是交流。
學習是養分,滋養著成長中的大樹,由此結出累累碩果。在二分院200多人的團體中,像張申杰這樣學有所成的人才有許多,你看,2010年底,偵監處助檢員李磊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檢察機關偵查監督業務競賽”,被高檢院授予了“全國偵查監督優秀檢察官”稱號;而在2008年,學醫出身的趙海濤在檢察官的位置上同樣干得出色,他以478分的優異成績成為全國檢察機關司法考試狀元;2009年,從軍轉干部成為反貪戰士的袁方兵奪得上海市檢察機關司法考試狀元……
二分院對人民監督員制度的推進功不可沒
2010年全市檢察機關共有18名“全國檢察理論研究人才”,二分院就占了3名。
張少林是研究室調研科科長,兩次被最高人民檢察院評為“全國檢察理論研究人才”。此外,他還是華東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檢委會知識產權犯罪專業研究小組成員。至今,他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作為主要執筆人經常參與完成高檢院、市檢察院重點課題,他的檢察理論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國獲獎。
張少林始終在學習,在研究,在寫作,我問他寫作理論文章累不累、枯燥不枯燥?
他回答我說,如果研究透了一個問題,能夠形成對檢察業務工作有較強指導性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可以被用來解決檢察工作中的重大業務問題,或者可以指導疑難復雜案件的辦理,這時候,所有的苦和累都消失殆盡,只覺得甘甜無比。
張少林舉例說,近年來法學界有觀點認為,要取消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偵查權,將檢察機關變成西方模式的純粹的公訴機關,他主要執筆參與2005年市檢察院的課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職務犯罪偵查監督機制研究》,提出了包括“將自偵案件逮捕權上提一級”在內的“三權令狀主義”,以監督制約檢察機關的自偵案件。他在2007年第八屆全國檢察理論研究年會上作大會交流發言,其中“自偵案件逮捕權上提一級”的觀點被高檢院采納,2009年向全國檢察機關推出該制度的改革——學以致用。
張少林告訴我,前幾年,他在和公訴處處長、上海市優秀公訴人陳為鋼研究證據學中的“三證合一”的理論,并合著出版了40余萬字的專著《刑事證明方法與技巧》。
我問他,你們研究的“三證合一”的作用是什么呢?
他回答我說,陳為鋼同志從事公訴工作20余年,是出名的公訴人和辦案專家,他辦理了許多大案、要案。許多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別人覺得難辦的,到他手上,他都能化繁為簡、排疑解難。陳為鋼取勝的關鍵是他掌握了“證據聯結點”這個辦案方法。他運用“證據聯結點”這個“技巧”,并把“證據聯結點”放到“證據鏈集”中去綜合考察,辦理了大量的疑難復雜案件,最后都得到了法院的認可。于是,在梳理、綜合的基礎上,他們兩人悉心合作,用《刑事證明方法與技巧》一書充分闡述和剖析了“證據聯結點”的理論,并提出了我國的刑事證明方法應為“以法證為前提,以印證為中心,以心證為補充”,簡稱為“三證合一”的證明方法理論。
現為研究室副主任的王延祥先后獲得上海市檢察機關“批捕辦案能手”、上海市十佳“三學”狀元等稱號。他說:“我院幾任檢察長都非常重視調研工作,每人每年都有研究課題,許多論文曾經獲得檢察機關全國性大獎。我院編撰的系列檢察實務專家指導叢書已經出版五部了,都是檢察長陳輻寬等領導親自審讀,有力地推進全院調研水平的提高。”
在二分院,長江后浪推前浪,年輕的一批檢察官也正在成長、成熟。此刻,年輕的“全國檢察理論研究人才”楊志國正和我侃侃而談他發表在《人民檢察》和《中國刑事法雜志》等權威雜志上的論文。最近,他參與完成了市檢察院交給的課題《涉檢網絡輿情應對工作機制研究》,這是一個頗為敏感的難題。楊志國告訴我,他曾在山東某檢察院工作。如果說山東和上海的工作有什么區別,那就是上海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氛圍。比如,每次開會討論“涉檢網絡輿情”課題時,檢察長都非常重視,多次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并提供條件讓課題小組成員到高檢院、市政法委等政法機關取經。正是各個層面領導對調研工作的鼓勵、肯定和獎勵,并率先垂范,親自著書立說,二分院在檢察調研方面才碩果累累、人才輩出。
想象中的檢察長皆威嚴而威權的,而眼前的周檢卻溫文爾雅、溫柔敦厚。
周永年副檢察長是一位極具威信的領導,這是我與各位交談時的感覺。一句“周檢是全國檢察系統的業務專家哎”,凸現了大家對他的仰慕和尊敬。
的確,周檢有許多值得自豪的稱謂和榮譽:全國檢察業務專家、上海市優秀公訴人。華東政法大學、上海政法學院客座教授。先后辦理了100多起重大案件的審查起訴工作;參與指導辦理了100余起抗訴案件、2000多起上訴案件以及200多個疑難復雜的書面請示案件,其中有的案件被最高檢評為“全國十大經典公訴案件”。他主持研究的《行賄犯罪情況調查與法律適用研究》、《網絡犯罪若干問題研究》等多項課題被上海市檢察機關評為一等獎,撰寫了《關于當前檢察改革若干問題的理性思考》等20余篇理論文章,并有多篇在全國檢察機關評比中獲獎。主要著作有:《人民監督員制度概論》、《職務犯罪疑難問題解析》、《刑事抗訴的重點和方法》……他還善于把實踐和理論研究成果相結合,并藝術性地講授給天之驕子——每次給華東政法大學的學生上課,前來聽課的學生都把教室擠得滿滿的,經常被學生評為該校實務課程的最高分。
值得一提的是,周檢主編的中國第一部有關人民監督員制度的專著《人民監督員制度概論》,對推進司法改革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日前人民監督員制度出臺,新出臺的“規定”完善了人民監督員的任職條件和選任程序,正式向全國檢察機關推行人民監督員工作“下管一級”的監督模式。可以說,這個“模式”是上海首創,并由二分院進行了理論化的梳理和總結。
周檢告訴我,二分院于1995年7月正式掛牌成立時,進院的幾乎都是年輕人。所以,如何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檢察隊伍,是該院歷任領導一直思考的問題。二分院通過抓基礎、抓規范,已初步建立了一套適合分院特點的管理機制。比如:在業務管理上建立了案件質量與效率的保障體系,包括案件質量目標預警機制、風險評估機制、質量監督機制、流程管理機制、當事人權益保障機制,以及相關的評比考核機制等等。在隊伍管理上,組織開展具備針對性的各項崗位練兵活動,通過積極選派青年檢察官到基層院、法院和社區、街道等掛職鍛煉,輪崗交流,鼓勵干警在職提升學歷層次,成立青年檢察官論壇、檢委會專業研究小組等,拓展青年檢察官成長、成才、成功的平臺。正是由于多年來的堅持不懈,二分院已連續八次被評為市文明單位,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檢察業務領軍人才、業務標兵脫穎而出。
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執法公正的需要。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這棵大樹上盛開的花朵和結出的碩果,正以事實說明了這個道理。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