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海晨
一位警察畫家的美術人生
文/沈海晨

磐(黑白木刻)
丁德武的速寫畫冊,再一次帶大家走進世博會各國家館,去領略各國風情、感知歷史文化、品味珍品國寶。因為他對自己的美術人生很自信,也樂于分享。在外人看來,一位警察身份的畫家能有如此的藝術氣質,確實是不多見的。
丁德武從美術學院畢業后一直在上海公安書刊社的《人民警察》編輯部,擔任美術編審的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在上海襄陽公園的僻靜處有個“圍棋角”,繁忙的六天結束后,丁德武總是帶著妻子和愛下圍棋的兒子來到這個有名的“圍棋角”,度過一天的閑暇時光。兒子在一旁獨自享受下棋的快感,丁德武就和妻子在一旁關切孩子的舉手投足,這種幸福的時刻,丁德武顯得很有成就感??粗粗?,熱愛繪畫的丁德武覺得光是眼巴巴地看著,時間耗掉太可惜。自此,他每當陪兒子下棋時,就拿著最簡單的畫具在圍棋角里完成美院布置的功課——速寫,而妻子在一旁照料孩子。圍棋角很是熱鬧,人氣也旺,一些上班族和退休的老人家經常聚到這兒,比個高下。圍攏在這園子里的人表情自然不刻意,有的在專注下棋,有的在看棋,有的則在評頭論足,渾然不知早已成了丁德武的活模特。這樣一來,丁德武既完成了作業,又為下棋的人們畫了不少畫,還得了親子之樂,真是一舉三得。這樣反復練習速寫,勤能補拙的勁兒,丁德武慢慢培養了敏銳的觀察,快速的記憶,捉住人物的特點、神態一一“記錄在案”,這種接近生活的寫生方式,正是丁德武所追求的不刻意的美術人生。
我想道,速寫是畫家的觀察角度與思想情感的體現,美術功力只是限于形式上的,但更需要對世物表象外的深入刻畫。作為欣賞者,除了圍棋角被大家關注的警察畫家這一特殊身份外,我也見過丁的其他作品,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是在慶祝建黨90周年之際,受他邀請在上海美術館看第六屆上海美術大展。他的一幅名為《磐》的版畫作品入選參賽。這幅作品尺幅很大,創作靈感來自他的工作和公安第一線的同事們,畫面以大色塊的黑來刻畫共和國的衛士形象,富有莊嚴、忠誠、公正、廉潔、奉獻、忍耐的信念,堅強如磐石。私下問過他創作靈感為何,他說有多少人看到他們制服下內心的崇高和靈魂的瑰麗?

丁德武
丁德武,1956年生,中共黨員。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生。自1977年恢復高考后,首屆考入浙江美術學院專修版畫,師從著名版畫家趙延年、趙宗藻和張懷江教授。現任職于上海公安書刊社《人民警察》編輯部。
1991年1月于上海爾東強先生的漢源書店舉辦個人畫展。同年5月,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個展。作品因廣受好評,其多幅作品被美、法、荷蘭、日本等國家的藝術機構和個人收藏。
主要獲獎經歷:曾三次榮獲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金盾藝術獎美術類一等獎。2011年第四屆全國公安系統“衛士之光”影視作品展中展出其獲獎作品《世博國家館集粹》(速寫),并記個人三等功。在慶祝建黨90周年第六屆上海美術大展上,以版畫作品《磐》入選。
速寫畫法采用單線用筆,一筆下去以形傳神,整個畫面,輕輕地落下,追求書卷氣,速寫的筆姿與所表現的生活和對象是完全一致的。帶有些半抽象感的人物里,時有神來之筆,有肯尼亞館的獅子王和犀牛標本,有編織漁網的卡塔爾人,有采香蕉的娜妮塔姑娘,更有各種怪異的標本和木雕像,這些都成了丁德武世博速寫記里的藝術空間,活脫一部美術版的百科全書。
你如果游歷過湘西,見過湘西的男子與女子,或許你看了丁德武的《土風刀韻》“湘西風情”系列作品會有所體悟,那種靜靜的勞作之美,飄逸而來,沁人心頭。
他為創作湘西風情作品曾兩度去往湘西采風,正如一件繪畫作品的誕生,本身就映襯著畫家的藝術情結,丁為湘西人的淳樸美所撼動,湘西女子特有的民族味道,透著傳統與樸實,時而能歌善舞,時而辛勤灌溉,當這種情景真實地展現在丁德武面前時,他創作的思涌便被激發出來。作為湘西的游客,他隨身帶著畫紙和筆用嫻熟的速寫技藝描摹出趕集、渡河、休憩的湘西勞動者,這種原生態的寫生就如同釀酒,先保留住第一道的原汁原漿,才好回到工作室里慢慢醞釀刀法,詮釋黑白二色的純粹,用木刻的長處,強調黑色的凝重,這樣出來的效果感覺委婉滄桑,與湘西的美仿佛渾然天成。
他在畫筆下不刻意尋找主題,而是觀察生活中的湘西人如何平淡生活、如何自給自足,這與“都市人”想象的世外桃源似乎不謀而合,也許這正是丁德武心里的那片凈土。分外羨慕這種生活的他,先畫了紙本硬筆速寫《在湘西集市上》,隨后根據速寫截取了某塊場景制作了版畫《紡紗紗》《打銀飾》《做粑粑》《手牽手》之類。這一點題,便妙筆生花。《做粑粑》里勇猛有力的勞動者用木槌一起一落拍打的節奏美被定格;《手牽手》中三位女子穿著自家族群的服飾,雖不知是土家族還是苗族女子在那兒翩翩起舞,卻讓我聯想是否一旁還有吹拉彈奏的樂隊在那兒,湘西人跳舞粗糲狂放、手腳齊動的喜悅,演繹著強烈效果。這些參差不齊的勞作場面和民族韻動,也處處流露在2000年前就不斷融合蠻、夷、巴、濮諸族的鳳凰古城,張揚著湘西人骨子里的風情!
在各方緊鑼密鼓的布置下,2010年上海世博會精彩漂亮地完成了。在上海老百姓的心目中也著實埋下了自豪感與包容心。丁德武的《世博國家館集萃》正是在風頭正勁的上海世博會期間創作的。他是典型的上海人,拿著畫具就輕車簡裝一次次前往會場,親臨每一處場館內部,感受新鮮的同時也在尋找筆下的人與事、情與景,過的是有味道的上海生活。這讓他感覺在家鄉辦如此規模的國際盛會,是興奮與雀躍,又可以重拾自己的美術情操,千載難逢。
正如快速而簡單的記錄是最生動的,一個人鉆進世博場館的丁德武,前前后后共創作40幅世博國家館速寫作品,這其中的心血自不當知,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才是支撐的源泉。他認為速寫就是思想,也是文學語言的引申,對于含蓄的中國人,像速寫這般類似國畫里白描的一清如水,實見其純真的魅力。懂得欣賞,才有對生活的高度提煉。這和他喜愛的美術有直接關系,親自在每個場館尋獵,帶著興奮與匆忙的腳步,畫著細節的點滴,作為畫家丁德武有一顆靜靜審視的心,賦予物與景,人與事,虛與幻之間的激情與動蕩,似如泥土、太陽與水,它們都擔負著對幼苗的職責。

自然·生命(木刻)

逢集的日子(木刻)
再三翻看《世博國家館集萃》,似與《土風刀韻》湘西情有幾分異曲同工,這種將一個主題串連成連環畫似的風格,極富連貫性,讓我們眼前浮現熟悉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張力的體態,瑞士的田園鄉村風琴演奏,象征部落的蘇里南圖騰柱,還有立陶宛的熱氣球平臺及非洲聯合館的迷人微笑墻,這些似曾相識的東西在大家的記憶中又翻騰出來。看著這些畫作,人物線條的勾勒雖不及素描般寫實,卻富有生機、筆觸動感。特別之處,還在于每張畫上都有該館的世博印章和外國友人即興的簽名和寄語,我想能見證這本世博人文畫冊的誕生,是獨一無二,別有風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