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張臻
北京海淀:“4+1+N”模式
本刊記者/張臻

繁華的中關村大街,著名的高等學府,這些文化科技教育產業皆林立于北京市海淀區。作為一個在中國首屈一指的創新區域,海淀區人民檢察院無疑沿襲著這種軌跡,在中國少年司法體系里走著自己的創新之路。
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海淀區人民檢察院于2010年9月成立了第一個獨立建制的少年檢察處,并創新性地實行“4+1+N”的工作模式,且此模式被北京市政法委確立為推進三項重點工作的先進典型。
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對“4+1+N”模式的定義是:綜合“4”項檢察基本職能,實行捕訴合一辦案機制,提高案件處理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學性;依托“1”支司法社工隊伍,創設少年檢察引入司法社工機制,對涉罪少年進行更專業、更科學、更全面的處理和幫教;借助“N”方資源力量,共同構筑挽救涉罪少年的社會網絡。
何為“4”項基本職能?
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潘度文的解釋是,改變以往少年檢察工作分散在批捕、起訴、監所、預防等不同部門和專業化、規范化不足的狀況,在少年檢察處內統籌審查批捕、審查起訴、監所檢察、犯罪預防四項基本職能。他說:“實行捕訴合一,承辦人從審查批捕階段接手案件開始,直至對嫌疑人做出最終處理決定始終承辦,有利于提高對整個案件處理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學性。”
其中,在最初的批捕、公訴階段,確立了“可捕可不捕的一律不捕”、“可訴可不訴的一律不訴”的原則。從記者了解到的數據顯示,海淀區少檢處從成立起受理公訴案件共230件346人,其中作出相對不起訴34人;受理批捕案件153件275人,其中未成年人115人,批捕逮捕65人,未成年人羈押率從以往的90%下降到56.5%,大幅減少了未成年人審前羈押。
而在歷來是未成年人犯罪薄弱環節的預防領域,海淀確立了“發揮合力、綜合治理”的少年犯罪預防原則。海淀檢察院有一支30多人的法制校長隊伍,常年活躍在轄區內中小學校,以法制講座、案例巡展等形式開展未成年人法律與道德教育工作。從兩個角度入手——預防犯罪與預防被害這兩方面聯合學校、家庭、社區建立生理、心理與法理的三位一體預防模式。少檢處編輯出版的《校園安全——預防被害自護教育手冊》、《校園安全法律叢書》在一定層面上起到了警示保護作用。
在“首屆京津滬渝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論壇——交流論文”《4+1+N:少年檢察海淀模式》中,海淀區檢察院檢察長王振峰反復提及了社工的重要性,在“4”模式中,社工有積極作用。由此可知,“1”支合格的司法社工隊伍對未檢工作的介入從現行效果來看是值得推廣的。
15歲的滕新是海淀區某中學的初一學生,因與其母親產生矛盾并被其打罵后離家出走,用光了身上所有錢之后無處可去,便萌生了搶劫的念頭,和同學商量好進行搶劫。有趣的是,他們在作案前定了一條規矩——不搶老人與婦女,這“善良”的舉動使他們徒手對一成年男子進行搶劫時,被其制服并移送警方。
判罰是容易的,而解決母子間心理的障礙卻是本案關鍵所在,治標的方法并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的核心。社工的介入改變了這一局面。經社工采取約談、小組活動等一些專業方法,從個人、家庭、朋友等層面進行幫教與干預后,母子的關系得以改善,成長環境得以優化。心靈之疾拔除后,滕新也因犯罪情節輕微以及再犯誘因被消除,依法從寬不被起訴。盡管不能以“因禍得福”來解釋滕新的新生,但司法社工職業特性在本案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正如海淀區少檢處楊新娥處長所說:“以平等、尊重、接納等為專業價值觀的社會工作者可以更加順利地走近、幫助、引導進入檢察領域的少年。”
從2009年9月開始,海淀檢察院與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社工系合作,探索少年檢察引入司法社工機制,試行在少年犯罪案件中引入司法社工,進行社會調查、幫教考察、風險評估等工作。少檢處成立之后,在院內又成立了“司法社工工作站”,并制定了相關的《少年檢察引入司法社會工作制度》等規范性文件。
2009年至2010年12月,司法社工介入處于審查逮捕階段和審查起訴階段的少年案件共111件,其中26件作相對不起訴、46人作不予批準逮捕決定。
如王檢察長所說,社工的介入,提高了不捕、不訴的比例和科學性,減少了審前羈押率,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幫助涉罪少年回歸社會。
司法社工的模式不僅得到了涉罪少年和家長的認可,也得到了司法界的普遍贊譽。
北京市檢察院公訴一處處長王新環認為:引入專業社工對少年進行調查和幫教是很好的理念和做法,社工用專業的知識和手段幫助檢察官更準確、深入地了解少年的個性特質及人身危險性,為檢察官做出處理決定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文中未成年人乃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