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聚流,成就開局
2011年,為“十二五”開局之年。伴隨著“十二五”時期的到來,浙江未來五年乃至更長的階段該走什么樣的路,正日漸清晰。而落腳于經濟發展的微觀領域,浙江企業的發展則成為“十二五”最關鍵的決勝點。
“民營經濟走天下”,是過去30多年來浙商的真實寫照。在民營經濟占據半壁江山的浙江,繼續發揮好民營經濟的創造力,激發中小民營企業的潛在力量,對于浙江經濟的未來五年意義深遠。
最近,在網絡上頗受熱捧的一段視頻中,浙江工商局長鄭宇民如是評價浙商:“浙商很疲倦,出生早容易老,走在前面也容易老,貢獻大也容易老。浙商貢獻很大,60%的稅收、70%的出口、80%的善款捐助、90%的就業安排。浙商是苦操勞,長兄容易老。”經過了30年的高速發展期,老浙商們在你追我趕的競爭中已顯現出了些許倦容,可幸的是,他們正著力于轉型升級之路,尋求新的競爭優勢;而另一方面,一批中小企業的崛起,潛藏著無可限量的未來。
日前《福布斯》中文版在其年度首份榜單——2011中國潛力企業榜中公布了200家高速成長型中小企業,其中包括100家上市公司和100家非上市公司,中國高速頻道、杭州福斯特光伏和世紀鼎利分別獲得今年榜單的前三名。浙江共有12家企業入選該榜,在前10強中占了3席。
浙江眾多中小企業的異軍突起,對浙江企業發展遭遇的瓶頸也許是一種突破。統計數據顯示,浙江省全部工業中,中小企業的數量約占99.9%,如果不考慮口徑因素,浙江中小企業的數量比重、產值比重都高于發達國家。與沿海經濟發達省市比較,浙江中小企業產值比重也是最高的。顯然,中小企業是浙江經濟的主體、社會就業的主渠道,是推動浙江經濟“十二五”發展的一大動力。而當務之急,是要將這些中小企業盡快擰成一團,造就海納百川之勢。
盡管如此,提升浙江中小企業的地位與社會功能,依然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人才短缺、企業主眼界局限以及企業融資難等,這些都是中小企業亟須解決的難題。其中,融資問題尤為突出,目前,浙江中小企業融資方式仍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還不到20%,而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這一數據正好相反。
基于此,政府應著力為中小企業提供最佳的發展環境。當前,全省中小企業工作圍繞轉型升級、提升發展的主線,突出了“創新型”和“成長型”中小企業兩個重點,力求把握好中小企業與主體經濟之間的“大小、點面、內外”關系,并推出了“四千計劃”,即組織千家中小企業抱團走出去、扶植千家創新型和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搭建“浙融會”等平臺幫助千家中小企業成功融資,并開展千場中小企業服務活動。
在抱團發展、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之下,浙江中小企業若是能本著合作、創新的意識,不斷謀求新的突破,加之政府積極引導,必將形成一股創新發展的合力,為浙江經濟轉型升級開辟一方新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