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延忠
遂昌發展:低碳前行
文/林延忠

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匯”。低碳經濟必將給社會經濟各個層面帶來巨大變化,對處于工業化中期的遂昌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近年來,遂昌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導向型社會建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在節能減排、新能源開發、低碳城市建設、公眾低碳生活和綠色消費倡導等各方面開展了有益的探索,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社會建設全面加速。
遂昌縣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大力推進清潔生產。依次關停了元立集團湖邊、莊山煉鋼分廠,淘汰落后煉鋼產能50萬噸。強制關停石練、王村口兩家化學活性炭高污染企業,對永新化工粉狀炸藥生產線等落后生產設備和工藝進行淘汰。得益于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2009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萬元產值能耗下降8.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率達20%。
同時,遂昌縣還積極利用綠色能源和新型能源。全縣投產小水電裝機容量15.21萬千瓦,近年來年平均發電量為30798萬度,與火力發電相比,全縣年可減少排放碳粉塵8377噸、CO230.71萬噸、SO29.24萬噸、氮氧化物4620噸。全縣安裝太陽能2.63萬平方米,年節省標煤316噸。至2009年底,全縣農村沼氣用戶累計達6500戶,年節約薪柴1.95萬M3以上,約相當于年增封山育林面積3.25萬畝;年節約煤炭5506噸;年可減排CO21.05萬噸、SO288噸。2009年,全縣清潔能源利用率達到41.8%。
遂昌縣還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低碳經濟。依托優美的生態景觀和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成功打造了一批經典景區。目前擁有3個國家AAAA級景區,2個AAA級景區,以及3個AA級景區和8個A級景區。2009年旅游總收入達10億元,前5年年均遞增99.1%。五年間,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5.8個百分點,極大地帶動了相關服務業的蓬勃發展。2009年,遂昌新增公益林101.4萬畝,是全省完成最早、面積最大的縣(市、區)。全縣森林儲碳總量已達415.6萬噸,年增碳匯約90萬噸。
遂昌依托山區的特點和優勢,在全省率先把“原生態”作為一個區域品牌來打造,啟動了原生態農產品培育行動計劃,讓畜禽養殖方式和農作物種植模式回歸傳統,以黃泥嶺土雞、金竹山茶油、七山頭土豬等為引領的原生態農產品品牌初步打響。原生態農業發展以及推行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適用技術的推廣,降低了農業生產環節的農藥、化肥等工業品的消耗,實現了農業生產的“低碳化”。在此基礎上,縣委提出“通過三年的努力,由點到面限制合成化肥、農藥、植物激素和添加劑的使用”、“打造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原生態農產品基地縣”的重要方略,將進一步促進遂昌低碳農業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是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任重而道遠。為此,遂昌縣要進一步通過產業結構以及能源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創新應用、消費方式的轉變和政策法規的優化完善等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積極推進“三型”社會建設。一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將節能減排目標納入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年度考核體系,統籌低碳社會建設與節能減排的實施。二是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加快節能技術改造,繼續推進小水電資源、農村沼氣、太陽能和風力資源的開發利用,繼續大力推進工業節能。三是注重產業集群培育,發展低碳工業。加大竹產品深加工的研究開發力度,加強高附加值金屬制品、電動車、中高檔自行車等產業的重點招商,重點發展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產業。四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實施原生態農產品培育行動計劃,發展原生態農產品生產。轉變農業經營理念,探索在農業生產中不使用農藥、合成化肥的新路子,促進農業生產的低碳化、高效化;加快建成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生態屏障,提高營造林質量,大力增加森林碳匯。五是促進服務業發展,并強化環保理念、生態理念、低碳理念,倡導低碳型生活,建設低碳社會。
(作者單位:遂昌縣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