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崛起

卓勇良,1955年生,畢業于原杭州大學,現任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80年進入浙江省政府調研室工作,歷任省發展研究中心副處長、新疆自治區體改委主任助理以及省體改辦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1996-1997年在日本進修。長期從事浙江經濟研究,主持和執筆省內多個重大課題研究,多次獲省政府科技進步、優秀社科成果,以及省委省政府黨政系統調研獎等獎項。
陸立軍教授的弟子送來《浙中崛起》書稿。作為浙江著名學者,陸教授長期深入義烏、展開全方位研究,以其與義烏融為一體的深厚積累,持續向我們奉獻關于浙江區域經濟尤其是浙中發展的深度報告,幾乎每年都有新作問世。
金華具有其它多數地區所沒有的雙核結構,這正是浙中地區的一大優勢。金華市區以其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引領整個金華市發展;義烏以小商品市場起家,正在成為國際商貿中心,成為金華發展強有力的助推器。改革開放30年,義烏商圈快速形成,浙中城市群迅速崛起。2009年,整個金華地區人均GDP達到3.8萬元,居溫州、臺州之前,列浙江11個地區的第7位,浙中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變化。
《浙中崛起》這部書稿,提出了關于金華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思路。這就是浙中城市群和“義烏商圈”協同發展,以城市化促進要素集聚和提升生活品質,以國際商貿中心促進產業整合和增強綜合競爭力;強化“雙引擎”動力,提升“多中心”功能,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促進整個金華地區又好又快發展?;谶@樣的戰略考慮,這部書稿展開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根據筆者的理解,主要是提出了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城市群的戰略定位。金華地區原本是浙江農副產品基地,是浙江最大的糧食集中產區。歷經30年快速發展,金華地區的城市結構,非常有可能出現金華和義烏兩座特大型城市,從而在城市化發展上形成與其他地區完全不同的“雙核”結構。尤其是義烏市區,目前已與東北方向的廿三里鎮,以及正東方向的東陽市城區相連,從地理角度講,已經成為一座東西23公里、南北12公里的特大城市?!半p核”引領,再加上蘭溪、東陽、浦江、武義、永康和磐安七座中等城市,浙中城市群格局已經形成。
對于城市群的內涵,這部書稿提出了產業協作網絡、功能整體、城鄉協同體等概念。對于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出了金義為發展主軸、多中心格局、基于市場網絡的產業分工協作機制、地區專業化與優化產業等概念。
二是協同發展的戰略理念。這是貫穿書稿的一條重要線索。當然,既然是“群”,協同就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作者顯然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否則“群”的概念就毫無意義。這種協同發展應該是各地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具體展開,則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這里有區域之間的城市和產業協同發展、空間布局和基礎設施的協同發展、教科文衛和人的發展的協同發展,乃至于政策和規劃的協同,等等。
對于如何協同發展,書稿提出了一些重要意見,如共同演化、博弈互動、產業協作,至于金義主軸線和“義烏商圈”,實際也是協同發展的重要落腳點。
三是金義主軸線的發展格局。金義主軸線對于浙中崛起,具有多個方面的推動作用,誠如作者所說,金華市區和義烏日漸成為引領浙中崛起的聚合性龍頭區域。在這里,一是空間上的主軸線功能,形成沿金華——義烏軸線展開的城市發展過程;二是要素配置上的集聚功能,形成沿金華——義烏線展開的要素集聚過程;三是發展上的促進功能,形成金華——義烏共同帶動整個金華地區快速發展的格局。
對于金義主軸線的內涵、結構和地位,這部書稿提出,這是浙中崛起的龍頭和引擎,是浙中城市群的創業創新的先導區、對外交流的主要平臺,對整個區域的產業具有很強的輻射功能和帶動作用。
當前,浙中與其相鄰地區正在形成積極的互動關系,而這顯然也是浙中崛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比較典型的如“義烏商圈”和寧波大都市之間,形成了密切的經貿關系。義烏是內陸地區商都,寧波是沿海地區商都,如果再聯系到杭州制造業高地的地位,三者形成了浙江建設國際商貿中心的“金三角”格局。至于“義烏商圈”對于衢州和麗水兩地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則更是浙江其他地區所不能替代的。我們期待著陸立軍教授和他的團隊的這部新作早日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