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宏武
從源頭上化解“城中村”改造矛盾
文/王宏武

蓮湖區是陜西省西安市的中心城區,有35個“城中村”,集體土地1.2萬畝,村民3.45萬人,“城中村”改造任務一度很重。在加快城市建設、推進“城中村”改造的過程中,因利益分配及村民(股東)資格界定、村務管理不民主、財務不公開、撤村新建社區的公共服務和失地農民的就業、醫療、社保等問題不斷引發上訪,已成為影響全區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突出問題。
為有效解決“城中村”改造中暴露出的問題,蓮湖區組織專題調研組,深入了解誘發村民上訪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經過深入論證并借鑒外地成功經驗,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城中村和撤村新建社區有關工作的意見》,細化形成了《規范城中村新建經濟組織管理和發展的意見(試行)》、《加強城中村財務和新建經濟組織財務監管的意見》、《城中村改造過程中村(組)集體財產收益分配和村(股)民資格界定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加強撤村新建社區規范化管理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城中村和撤村新建社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意見》等5個配套性文件,為從源頭上治理“城中村”改造引發的信訪問題提供了政策依據。
隨著“城中村”產權界定、清產核資、股份量化的分步實施,因村(組)集體財產收益分配和村(股)民資格界定引發上訪問題凸現。蓮湖區就此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對容易引發矛盾糾紛的20類問題逐一明確解決辦法,并研究制定了具體實施意見,按照情、理、法相結合的原則,對集體財產收益分配和村(股)民資格界定的責任主體、界定標準以及糾紛的化解程序等作了詳細規定。在責任主體上,區政府授權區農村工作局、各街道辦事處根據職責分工,具體處理各自管轄的“城中村”改造中出現的收益分配問題。在界定標準上,明確了凡通過村規民約、村民代表會議等形式由村民認可的分配方案繼續執行,發生糾紛的按照省高級人民法院確定的標準執行。在糾紛調解裁決上,由區農村工作局、相關街道辦事處先行調解處理,調解不成的做行政裁決;當事人拒不履行行政裁決的,做出行政裁決的機關、另一方當事人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或者申請人民法院裁決。這使集體財產分配和村(股)民資格界定這個“老大難”問題初步得到解決。
同時,加大財務監管力度,新建社區財務統一納入社區財務管理,新建經濟組織實行自主經營,財務獨立核算。成立民主理財小組,對“城中村”和新建社區財務全程監督,規范財務收支行為,做到民主理財。公開村級(社區)財務、事務、政務,一般的村(居)務事項至少每季度公開一次,涉及村(居)民利益的重大問題以及群眾關心的事項及時公開;集體財務往來較多的村(居),財務收支情況每月公布一次。凡主管單位認為有必要,或按照居民(股東)的意見和要求,在資金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監督權不變的前提下,由區農村工作局和各街道辦事處進行會計核算代理;新經濟組織在過渡期內不按規定報送相關資料、財務管理混亂、股東意見大或主管部門認為有必要的,先由主管部門直接實行財務代管,待改造平穩過渡后,交由村組和新經濟組織自行管理。
為切實解決村民的生存生計問題,蓮湖區將“城中村”居民就業納入城鎮就業服務體系,在提供就業政策咨詢、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方面給予傾斜,促使有就業能力的“城中村”居民實現就業。還依托區教育培訓就業集團所屬的25個職業培訓機構,對5400多名“城中村”居民開展各類實用技能培訓;為3600多名“城中村”居民提供免費就業政策咨詢、就業培訓等服務項目;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措施,幫助2586名“城中村”居民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做到應保盡保。對被征地農民,嚴格做到先保后征,并將其統一納入城市居民就業援助和社會保障體系。
(作者單位: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