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應 雄 潘慧紅
擴大進口是戰略選擇
文/應 雄 潘慧紅
編者按: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作出了“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新形勢”的重要判斷,并提出“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促進貿易收支基本平衡”。本文作者對浙江進口情況進行了初步研究,提出的對策建議富有建設性,現予編發。
自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浙江對外貿易發展進入改革開放以來最為迅速的時期。浙江出口總值從2000年的194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330億美元,增長了5.9倍,約占全國出口的11.1%;進口總值則從84億美元增加到547億美元,約占全國進口的5.4%,增長了5.5倍,年均增幅23.1%,特別是2003年進口增幅超過50%。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影響,浙江進口下降3.7%,但進口相當于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到16.3%,而且進口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遠高于此。2010年1-11月,浙江進口貿易回升較快,進口總值達到655億美元,增長33.6%。浙江進口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進口主體多元化,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進口比重下降,私營企業進口比重上升。“十一五”以來,浙江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進口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呈下降的趨勢,分別從2006年的20.6%、8.7%下降到2009年的16.3%、7.9%。三資企業大量進口投資設備和零部件等上游產品,其占進口比重除2009年略有下降外,基本穩定在50%左右。與此同時,私營企業占進口總值的比重20.3%逐年上升到2009年的30.8%,已成為進口新的生力軍。
進口來源多元化,傳統市場比重下降,新興市場快速發展。“十一五”以來,浙江從日本、韓國等傳統貿易伙伴的進口占進口總額的比重有所下降,分別從2006年的16.8%、13.9%下降到2009年的14.5%、10.7%。來自俄羅斯、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的進口則快速增長,即使在全省進口增速下降的2009年,也分別增長84.6%、43.1%。其中,從拉丁美洲的進口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從2006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8.6%。
進口方式更為合理,一般貿易增速加快,加工貿易比重下降。浙江以一般貿易方式的進口總值從2000年的52.8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74億美元,增長了6.1倍,年均增幅24.3%,且占進口總值的比重從2000年的62.9%上升到2009年的68.4%。而以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料加工貿易等加工貿易方式的進口占全省進口總值比重分別從2000年的6.7%、19.6%下降到2009年的2.6%、18.9%。2009年,浙江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占進口的比重已分別達到6%和2.1%。
進口結構更趨優化,能源資源類產品大幅增長,高技術類產品種類增多。近年來,浙江對鐵礦石、原油、成品油等能源資源產品需求不斷增加。浙江初級產品占進口總值的比重從2005年的19.7%上升到2009年的25.2%,其中成品油、鐵礦砂及其精礦、原油進口額年均增長率高達72.5%、47.6%、27.5%。同時,工業制成品種類不斷增加。到2009年,高新技術產品、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紡織機械及零件、計量檢測分析自控儀器及器具、金屬加工機床,分別占進口總值的11.3%、2.7%、1.2%、0.7%、0.6%。
從發展規律看,我國進口貿易已進入快速增長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2009年世界貿易總量下降11.3%,而同期中國進口總值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059億美元,超過德國上升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2010年1-11月,我國進口總值達到1.25萬億美元,增長40.3%,進口貿易已經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從現行政策看,鼓勵進口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中央“十二五”《建議》明確提出“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目前,我國進口關稅總水平已降至9.8%,基本取消進口配額管理商品,并分批取消了約800多個稅目商品的自動進口許可證管理,并且自2011年1月1日起,將對600多種資源性、基礎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產品實施較低的年度進口暫定稅率。下一步,國家將會陸續出臺更多的鼓勵擴大進口的政策措施。
從匯率趨勢看,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擴大進口。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改以來,美元兌人民幣年均價由8.1917下降到2009年的6.831。2010年,人民幣延續升值的態勢,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進一步下降,一度突破6.63關口。人民幣升值后,進口原材料、設備、技術價格相對降低,使國內企業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增強企業競爭力。
從浙江看,進口貿易的空間和潛力非常大。2009年,浙江人均生產總值已超過6000美元。據有關研究,人均GDP6000美元是發達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邁入更高層次的一個臨界指標,跨入6000美元門檻后,這些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結構進入加速調整時期。比如韓國、日本、美國等在這個時期實現了進出口基本平衡。1991-1995年,韓國人均GDP處于6000-10000美元,其進口和出口之比分別為1.14∶1、1.07∶1、1.02∶1、1.07∶1 和 1.08∶1。2009 年,浙江進口、出口之比為1∶2.4,與全國1∶1.2的平均水平相比,浙江進出口不平衡問題更為突出。2010年1-11月,浙江出口1641億美元,進口655億美元,如果按照全國平均水平1∶1.2的比例估算,還有700億美元的空間;如果按照進出口平衡1∶1的比例估算,浙江進口還有近1000億美元的空間和潛力。

(一)高度重視進口的戰略地位和重大意義,加快實施擴大進口戰略
充分認識進口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一是進口有利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浙江發展中,產業層次低、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十分突出,迫切需要產業轉型。而進口高技術產品和設備,可以提高浙江制造業的技術含量和水平。二是進口有利于彌補能源資源不足。浙江是缺煤少油無氣的“資源小省”,一次能源嚴重依賴外部輸入,能源資源瓶頸問題十分突出。擴大進口有助于調劑余缺,彌補資源不足,最大限度地配置優質資源,提高經濟效率。三是進口有利于國際貿易均衡發展。浙江進出口極不平衡,有重點地擴大省內急需的生產資料和改善民生的消費品進口,有助于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
樹立擴大進口的理念。一是擴大進口并不等于限制國內產業發展。從發達國家的發展實踐來看,當國內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不斷優化進口商品結構,從成品進口改為進口國內不具備的能源資源、技術專利、機器設備、中間產品等,不僅能滿足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能加快產業的技術優化和進步。二是擴大進口并不等于放棄自主創新。企業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并不是主觀上放棄自主創新,而是通過進口來加快自主創新。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可以不斷學習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加快提升自主配套能力,不斷強化自身的研發制造能力,從而大大推動創新和技術進步。三是擴大進口并不等于減少國內就業。事實上,進口只是加快了工作崗位從一個部門向另一個部門轉換的速度。對浙江來說,更有其深刻的現實意義。浙江民營經濟面臨“民工荒”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迫切要求加快提升產業內部技術水平,從而在薪酬水平更高的技術領域創造了更多工作崗位。
把擴大進口作為開放型經濟的戰略重點來抓。“十二五”期間,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將由主要關注出口轉變為統籌進出口,兼顧內外需。建議有關部門像抓出口一樣抓進口,把擴大進口作為浙江開放型經濟的戰略重點。
(二)優化進口政策環境,助推浙江經濟轉型升級
制定進口產品目錄。一方面,要加快能源原材料進口。目前,浙江能源資源類產品進口比例還較小。建議進一步增加石油、煤、鐵礦石等能源資源類產品進口,完善重要進口資源儲備體系,有效彌補浙江資源性產品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加快高端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制定實施“機器代替人”的政策,加大進口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互動,將技術創新與產業政策、技術進步與進口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推動“浙江制造”向“浙江創造”飛躍。
積極搭建進口平臺。進一步完善進口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建立進口商品供求信息平臺,舉辦進口商品展覽會、博覽會、推介會,積極為廣大企業擴大進口搭建更多的平臺。比如2010年8月,我國首個促進進口的服務平臺——上海進口商品展示貿易中心在浦東成立。這些做法值得浙江借鑒。
實施更為積極的進口政策。關稅方面,進一步優化關稅結構,引導企業擴大進口,鼓勵增加從主要貿易順差國進口。管理方面,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簡化和放寬部分進口管理措施,減少進口環節和手續,降低進口費用和成本。金融方面,研究運用進口貼息、進口信貸等手段鼓勵支持企業進口。上述政策建議需要國家層面解決的,應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浙江能及時解決的,應及早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加以落實。
(作者單位:浙江省政府研究室經濟運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