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孫麗巖 韓 陽 吳心靈
(1.大連醫科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44;2.中共大連市委黨校 遼寧 大連 116044)
醫生職業人格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李 娜1孫麗巖1韓 陽2吳心靈1
(1.大連醫科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44;2.中共大連市委黨校 遼寧 大連 116044)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運用自編問卷、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及社會觀察方法,運用t檢驗和F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旨在了解醫生職業人格的特點,探討不同因素對醫生職業人格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醫生職業人格與人格常模有差異,職稱和年齡因素對醫生職業人格影響不顯著,但醫生職業人格中的精神質和神經質在性別、科室、工作年限、收入、自我職業認同度上有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有助于對醫學專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醫生;職業人格;特點;影響因素
所謂人格,是由每個人所具有的才智、態度、價值觀、愿望、感情及習慣以獨特的方式結合的產物。毋庸置疑,人格問題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息息相關,尤其是在工作中,一個人的成就和職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人格因素決定著,因此,從實踐中研究臨床醫生的職業人格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對在校的醫學專業學生將會起到警示和借鑒的作用,同時為他們人格的重新塑造指明方向。從心理學理論上講,20~30歲是人格可塑性最大的時期,而大學生恰恰處于人格塑造的黃金年齡段,本研究調查臨床醫生的職業人格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旨在為在校醫學專業學生日后的專業學習和自我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對象 本研究從丹東、營口、大連三座城市的醫院隨機抽取140名醫生進行調查,發放140份問卷,收回108份,有效率為77.1%。其中三級醫院14份,二級醫院38份,一級醫院56份;男臨床醫生53人,女臨床醫生55人;35歲以下醫生68人,35歲以上醫生40人;本科學歷以上的60人,本科學歷以下(大專)的48人。
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量化與質化相結合、自編問卷與標準化量表相結合的方法。采用標準的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主要包括3個人格維度:精神質維度(P)、神經質或精神質維度(N)和內外向維度(E)。根據外傾性維度(E)可以將人格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根據情緒穩定性(N)可以將人格分為情緒型和穩定型;根據壓力心理應激反應可以將人格分為失調型和整合型。此外,我們還自編了一些問題,探討影響醫生職業人格的因素。
醫生的人格特質維度與全國常模的比較 由圖1和圖2可以看出,在醫生的人格中,E分高于全國常模,表明職業要求醫生的人格更傾向于外向型,即醫生具備樂觀、善于交際、健談等人格特點。男性臨床醫生的P分數低于男性常模,表明男性醫生比從事其他職業的人更具有同情心,感覺更加敏銳。因為醫生是高風險的職業,尤其是臨床醫生,每天的工作沒有規律可循,隨時要面對突發情況,面對患者的生與死,這對醫生是一種艱難的考驗,要求臨床醫生具備很高的問題處理能力,包括觀察力、判斷力、敏感的直覺能力等,尤其是許多男性醫生從事的外科醫療工作,更是高風險、高付出的職業,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要求醫生職業人格中的整合性要好,即要具備良好的心理應激能力。而女性醫生的P分則高于女性常模,女性本來同情心和直覺能力就強,對于女醫生而言,她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患者,已經習慣了這種職業環境,其同情心和人道精神相對全國女性常模要高,即她們在P分維度上所表現出的同情心等方面相對要弱一些。在N分維度上,男醫生人格中的情緒性更大些,更容易出現焦慮、緊張、易怒情緒,而女醫生的N分維度則在常模左右,情緒較為穩定。
圖1 男性臨床醫生的人格特點與全國常模(男)的比較圖
圖2 女性臨床醫生的人格特點與全國常模(女)的比較圖
醫生職業人格的性別差異 從表1可以看出,在性別上醫生的神經質和內外向沒有顯著差異,而在精神質維度上有極其顯著性差異。這表明,不同性別的醫生在P分維度上有很大的不同,男女性別的差異使得他們在同情心和直覺力方面表現出不同。研究表明,由于母性的特點,女性的同情心和人道精神更強些,所以多數患者認為女性醫生的親和力更大些。
表1 臨床醫生職業人格的性別差異表
醫生職業人格的學歷差異 由表2可見,學歷對醫生人格中的N分具有顯著性影響,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醫生情緒更加不穩定,更容易焦慮、不安。學歷表明一個醫生的知識體系結構,高學歷要求醫生具備更高的技術,獨自面臨的工作風險更大,同時社會對高學歷者有更多的要求,所以高學歷對醫生而言是一把“雙刃劍”,賦予了醫生專業和社會影響方面的雙重角色,對他們的情緒影響較大。
表2 臨床醫生職業人格的學歷差異表
醫生職業人格的科室差異 由表3可見,不同科室的醫生人格有著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P分上。外科和內科醫生在精神質維度上有著顯著性差異,外科醫生相對而言職業環境更加復雜,因為他們的工作強度和壓力相對要大些,有些外科手術要求醫生不吃不喝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這對外科醫生而言,不僅僅是體力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挑戰,他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專業技術上,對病人的關心相對要少些,所以外科醫生的人格相對內科醫生而言表現出冷漠、同情心較低等特點。
表3 臨床醫生職業人格的科室差異表
工作年限對臨床醫生職業人格的影響 從醫生工作年限來看,以5年為劃分標準,在情緒穩定性維度上有著極其顯著性差異,工作5年以上的醫生情緒更加穩定,表現出穩重、很少焦慮、即使生氣也有節制,而工作不足5年的醫生情緒起伏較大,較為容易激動,這是由于人格對環境有個適應階段,適應醫生職業特點后,情緒就會慢慢穩定,焦慮會逐漸減少,但是就個人而言,不同人的適應期是不同的,總體而言,5年是個分界點。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應該盡量縮短職業適應期,有了穩定的情緒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表4 工作年限對臨床醫生職業人格的影響表
自我職業認同對臨床醫生職業人格的影響 所謂自我職業認同,即對職業的喜歡程度。研究表明,自我職業認同度對醫生人格特質中的P分和N分具有極其顯著性差異,醫生的職業認同度越低,P分越高。自我職業認同度較低的醫生,其職業興趣往往不在醫務工作方面,因此,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對患者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熱情。而自我職業認同度較高的醫生,則能將職業興趣融入工作中,更加珍惜醫生職業,能在工作中付出極大的愛心,同時也因為喜歡醫生的職業,當受到職業環境的影響時會出現情緒波動,因此,自我職業認同度較高的醫生的N分較高,容易緊張、焦慮。
醫生職業人格與全國常模的差異比較 醫生職業有其特殊的職業特點,專業化程度高、技術性強、工作強度高、心理壓力大,同時在醫患關系上擁有決策權和特殊干涉權。醫生在多年的專業訓練和長期的職業經歷中形成了病人無法企及和動搖的專業優勢,這種知識技術與資源的獨享優勢使醫生對患者擁有幾乎至高無上的職業權力,在特殊情況下,需要限制患者的自主權利,實現自己的意志,已達到完成醫生對患者應盡的義務、對患者的利益負責的目的,因此,醫生所具有的這種特殊的職業特點,必然會導致特殊的職業人格。近年來,有關醫院或醫生的負面新聞不少,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醫患比例太低了,也就是說,我國醫務工作者與普通百姓的比例要比歐美發達國家小得多,這必然會導致一個后果,即老百姓的健康得不到完全的關照。另外,一個醫生對應的病人太多,會使醫生感覺自己的工作非常辛苦,壓力很大。當病人好容易等到就診的機會,希望醫生能就自己的病況多下幾句醫囑,而醫生因為等待的病人太多不得不言簡意賅的時候,醫患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在這種特殊環境下,醫生的人格特質較全國常模有所不同,在對醫生職業高要求的前提下,醫生的職業人格勢必會受到影響。
表5 自我職業認同度對臨床醫生職業人格的影響表
醫生職業人格影響因素的分析 從表2和表3可見,醫生職業人格在年齡和職稱因素上沒有顯著性差異,這是由于人在20歲時人格的“模子”就開始慢慢定型,到了30歲時便十分穩定了,一般而言,人過了30歲以后,基本的人格特征很少會改變。本研究也表明,不同年齡階段醫生的職業人格沒有差異性區別。職稱雖然與醫生職業的收入和利益密切相關,然而在醫生人格特質這一因素上也沒有顯著差異,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王嵐等人的研究表明,職稱在醫生人格特質因素上沒有顯著性差異。而醫生職業人格維度在性別、科室、工作年限、收入、自我職業認同度因素上都有著顯著性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精神質和神經質方面,而在內外向維度上沒有特別顯著的影響,這說明內向和外向性格的人都可以成為醫生。但是對于醫生而言,在精神質和神經質維度上所表現出的理性和情緒穩定性方面又有特殊的要求,與醫生這種特殊的職業要求有關。本研究結果表明,要求醫生職業人格中的精神質和神經質具有一定的彈性,正如我們對醫生進行社會調查時醫生所說的那樣:既要大膽,又要細心;既要體現大愛,也要承擔無奈;既有辛苦,又有高尚;既要有同情心,又要有魄力。因此,醫生的職業具有雙重性,這就要求醫生在自身行為上和情緒上具有一定的可調性。
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可以為在校的醫學專業學生提供以下啟示:
第一,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是成為優秀醫生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很難成為好醫生;
第二,無論內向還是外向的醫學專業學生,都可以成為臨床醫生,醫生職業對人格中的性格維度沒有顯著性要求;
第三,醫學專業學生要重視醫生職業人格維度中精神質和神經質維度的培養,神經質維度主要表現在情緒方面,醫生不能有過強的情緒波動,但也不能成為情感淡漠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自己的情商,要具備認識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用積極的情緒激勵自身行為(自我激勵)的能力,還要具備認知他人情緒、與他人友好相處的能力。在精神質維度方面,則要增強自己的理性,培養敏感的判斷力,這就要求在專業知識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鍛煉自己的能力,達到敏感與果斷相結合的最佳效果。
[1]汪向東.心理衛生量表評定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30-131.
[2]趙阿勐,崔光成,劉吉成,等.精神科醫生職業倦怠的狀況及其對精神醫學教育的啟示[J].醫學教育探索,2008,7(4):436-438.
[3]李超平,時勘.分配公平與程序公平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3,35(5):677-684.
[4]楊文,趙勇,蔣守濤,等.醫生工作壓力現狀與職業倦怠的研究[J].中國康復,2006,21(6):390-391.
[5]鄭飛中,陳莉.醫生的職業倦怠與其背景性因素的關系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7,20(6):4-6.
[6]王惠,張寧.醫生職業倦怠的現狀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 16(4):397-399.
[7]Freudenbergre H J.Burnout:the high cost of high achievement[M].NY:Doubleday,1980:13.
G712
A
1672-5727(2011)04-0079-03
李娜(1978—),女,遼寧營口人,碩士,大連醫科大學心理學系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學。
黑龍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應用型本科市場營銷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6383)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