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向勝
故鄉的路
□ 張向勝

國慶節回老家探親,我乘車行駛在寬闊的水泥路上,感慨萬千,思緒不由自主地回到了昔日的小路上。
我的家鄉位于革命老區、大別山腹地的信陽新縣。新縣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有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43位將軍,被譽為“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但是,受自然條件限制,這里“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70年代,從我記事時起,出門就爬山。路,只不過是人們從草叢中踩出的一條羊腸小道罷了。每天早晨,父老鄉親們干活回家時,膝蓋以下的褲腿全被路邊草叢上的露珠沾得濕漉漉的。而要到鎮上購物,則需一大早就起床,翻山越嶺趟小溪,爬完“山路十八彎”才能到達集市上,忙完后回到家,太陽就快要落山了。
那時的家鄉很窮,修一條像樣的公路幾乎是奢望,鄉親們日復一日地想著、盼著、念叨著,希望美夢能實現。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我的家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鄉親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開始劈山架橋,修建公路。九十年代初的一個春節,我探親回家,發現公路修到了家門口。當時的公路實際上是條簡易的土路,坑洼不平,坐汽車就像坐轎一般。記得當年春節后的一天,住在縣城的大舅哥們坐車到我家拜年,因是雪后初晴,轎車中途陷入半米深的泥坑中,大家肩扛手推石頭墊,忙碌了一個多小時才將車子推出。趕到我家時,個個都成了“泥人”。
近年來,家鄉的公路建設速度加快,從縣城、鄉鎮再到鄉村形成了公路網,“村村通”工程全部完成,條條水泥路像銀蛇般纏繞在山村之間。如今,不管是小轎車、中巴車還是大卡車等,都能到達家門口了。原來從登封回到家,幾次轉車后再步行山路,差不多得一天時間,現在五、六個小時就到了。
路通了,昔日封鎖的山門打開了。木材、茶葉、板栗、銀杏等山貨,一批又一批運出山區,鄉親們數著換回的鈔票,笑得合不攏嘴。現在,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一群群小伙子騎著摩托車,開著小轎車飛馳而過。多年來令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小路不見了。故鄉的路啊,越走越寬廣!
(作者單位:鄭煤集團嵩陽一公司)